回望白馬寺院 探尋釋源祖庭
2013/6/21 16:08: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個皇帝和兩名高僧
近日,我們一行來到白馬寺,只見這里游人如織,香火很盛,仿佛置身于無量的世界,腦子里一下子變得空靈了。
白馬寺的山門朝南,是實實在在的青石結構。山門俗稱大門,佛家又稱其為三門,意為“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愿門。
其實,這也正是白馬寺山門三個門洞的象征意義。這三個門洞,走過了無數善男信女,走過了無數僧眾,也走過了漫長的歷史歲月。
如今,當我們透過白馬寺山門回望歷史時,泱泱漢風總會撲面而來。隨風而來的,還有不盡的佛緣,還有一個皇帝的夢。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夢,一個載于史冊的夢,一個把佛教引入中國的夢。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時,做了一個令他非常欣慰的夢:只見一位神人,有兩丈高,渾身籠罩著金光,頭上頂著光環,綽約縹緲地飛到皇宮大殿前……
漢明帝夢見神人,心中十分歡喜,第二天就召集群臣,詢問夢中神人所含的意義。有個名叫傅毅的大臣,博古通今,見多識廣,他對漢明帝說:“聽說西方天竺國(古印度)有個得道的人,被人們稱為佛,陛下夢見的神人可能就是他吧。”
漢明帝聽后,又問了問詳細情況,于是派遣使者蔡 、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2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蔡 一行來到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后,遇到了來自古印度的兩位得道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攝摩騰出身于印度婆羅門的一個顯赫門第,他云游四方,以宣揚教義為己任。中國古代有說客,憑三寸不爛之舌縱橫天下。攝摩騰則以佛教經文平息紛爭,安定天下。傳說當時曾有兩個國家發生戰爭,烽火連天,生靈涂炭,攝摩騰云游而來,給敵對雙方講解《金光明經》,使敵對的兩方恍然大悟,立即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此事使攝摩騰聲名鵲起。
當來自東方的使者邀請他前去弘揚佛法時,攝摩騰欣然允諾,并不畏千辛萬苦,穿越茫茫大沙漠,來到東漢都城洛陽。攝摩騰受到漢明帝的款待。漢明帝下令在當時洛陽城城西雍門外,為他修建了一座譯經弘法之所,這就是白馬寺。
攝摩騰開了中國佛教的先河。他在洛陽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是我國最早的漢譯佛經,最初被珍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這位古印度高僧在洛陽圓寂,被安葬在白馬寺東院,即如今的攝摩騰墓。
另一位古印度高僧竺法蘭,自言誦經數萬章,為印度學者之師,他曾與攝摩騰一起云游四方。竺法蘭本想和攝摩騰一起東游洛陽,卻受到徒弟們的阻攔。意志堅定的竺法蘭悄悄離開愛徒,不遠萬里來到洛陽,并很快學會了漢語,和攝摩騰一起翻譯《四十二章經》。攝摩騰圓寂后,竺法蘭單獨翻譯了東漢使者從西域帶回的其他佛教典籍。竺法蘭60多歲時卒于白馬寺,被安葬在白馬寺西院,即如今的竺法蘭墓。
白馬寺最初是兩位古印度大法師譯經弘法之所,為什么被冠上白馬寺之名呢?
白馬寺得名的兩個版本
來到白馬寺,會看到山門前的兩匹石馬,由青石雕成,刀法圓潤,形象溫馴。石馬頭頸低垂,雙目下視,開口微喘,仿佛馱經歸來,剛卸下重負似的。其實,這對石馬原在宋代大臣魏咸信墓前,1935年才落戶白馬寺。兩匹巧奪天工的石馬,自從浸潤佛祖的光輝,通身愈加散發出靈性。而“釋源”、“祖庭”之地,因為兩匹石馬的守護,也更多了幾分莊嚴與肅穆。
白馬寺之名從何而來?據我市著名歷史學家徐金星介紹,關于白馬寺之名的來歷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白馬馱經”說,一是“白馬護寺”說。
據《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漢明帝劉莊遣使向西域求經后,“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古印度兩位高僧來到洛陽后,受到漢明帝的隆重接待,被暫時安排在鴻臚寺(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第二年,漢明帝又敕令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故命名白馬寺。而“寺”則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便成了中國僧院的通用名。
第二種說法佛籍中有記載,在洛陽一帶則演繹得更富于傳奇色彩。
據說招提寺在洛陽城西御道北,面積很大,廟產也很多,引起了一位皇帝的不滿。這位皇帝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個辦法。皇帝有兩匹鐘愛的白色寶馬,他借口馬被和尚偷走,就頒下圣旨:招提寺全體僧眾10日內還俗,所有殿堂全部拆除,塑像全部毀掉,銅器改鑄銅錢。
和尚們非常氣憤,但也沒有辦法避免這一災難。皇帝眼看計謀得逞,晚上興奮得翻來覆去睡不著,就登上洛陽城頭,望著招提寺樂不可支。就在這時,只見兩匹雪白的高頭大馬,從西邊空中飛騰而下,直奔招提寺而來!接著,兩匹白馬昂首挺胸,蕭蕭長嘶,繞著招提寺,一氣狂奔了七七四十九圈!那叫聲悲愴雄渾,在空曠的大地上傳得很遠,經久不散,連幾十里外的人都聽到了!最后,兩匹白馬對著站在洛陽城頭的皇帝長鳴三聲,隨即騰空而起,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皇帝大吃一驚,這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個夢,身上還是冷汗淋漓!他心中暗想,莫非是佛祖顯靈?他后來不僅收回了詔令,還對寺廟大加修葺,自己從此一心向佛,做了一個“居士皇帝”。招提寺也因此改名白馬寺了。
還有一種類似的說法,只不過主角是外國的一個國王,他曾多次毀寺滅佛。據說招提寺將被毀壞之際,夜有白馬繞塔悲鳴。國王聽后,頓生慈悲之心,停止毀寺活動,并將招提寺改名為白馬寺。此后,佛寺均以白馬寺為名,漢明帝下令修建的寺院,當然也不例外了。
傳說無從考證,但白馬寺之名到西晉時才有記載。史料記載表明,白馬寺建寺200年以后,才有白馬寺之名,即東漢建寺,西晉有名。
暫且不管白馬寺之名從何而來,馬在中國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早在佛教傳入之前,馬在中國人眼中就非常重要了。馬為六畜之首,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過馬的骨骼。《易經》說卦曰:“乾為馬。”即是說,馬為陽首。龍是中國最為神異的民族精神象征物,而國人往往將龍、馬并提。《禮記·周官》載:“凡馬八尺以上為龍。”即馬之高大體長者就可稱為龍,龍、馬在古人的觀念中是可以相通的,可見馬和龍是同樣神奇的動物。“龍馬負圖出于河”之“龍馬”、《西游記》中的白龍馬、白馬寺門前的石馬,大概有著共同的文化內涵吧!
從洛陽啟程的佛教之旅
漢明帝劉莊的一個夢,把天竺國的佛教從萬里之遙請到了中原。在皇家的鼎力支持下,洛陽有了第一座寺院,佛教從此在華夏大地廣泛傳播。
外來文化要站穩腳跟,并非易事,要面對本土文化的阻擊,似乎是躲也躲不過去的宿命。白馬寺西南的焚經臺遺址以及相關的種種傳說,就是當時兩種文化激烈碰撞的真實體現。
焚經臺遺址在隴海鐵路兩側,是兩個略呈方形的夯土圓丘。丘前原有一石碑,為白馬寺住持德浩法師于1936年所立,上書“東漢釋道焚經臺”7個字。此碑現已移至白馬寺內。
據說,白馬寺建成后,五岳十八山觀和太上三洞的道士賀正之、褚善信、費叔才、呂惠通等690人上表漢明帝,指責佛教虛妄,表示愿與“西域胡僧較試優劣”。
漢明帝答應了,命人在白馬寺南門外修建了兩個高壇。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道士捧道教靈寶諸經600余卷登上西壇,佛教僧人則捧佛像、佛舍利和《四十二章經》登上東壇。登上壇頂后,雙方分別用火焚燒本教的經典。傳說道經遇到火就化為灰燼,隨風飄散,南岳道士費叔才當場被氣死。佛經、佛像、佛舍利卻遇火不燃,而代表佛教的攝摩騰飛身坐臥空中,還使天空出現“五色祥光”,盤旋如蓋,將在場的人都罩住了。竺法蘭則大講佛教功德,許多人當場表示要出家皈依佛門,其中包括一些道士。
這場比試雖被描繪得很精彩,但似乎缺少歷史真實性。東漢初年,道教尚未形成,比試當然不可能有,但這件事至少說明,佛教在中原立足,是經過一段艱難歷程的。
佛教傳入中國之時,華夏文明已相當發達。其后,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的文化、藝術以及大眾生活、社會風尚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接著,佛教又踏著華夏文化向外傳播的足跡,逐漸走向世界。
大約2世紀末,中國佛教傳入越南,4世紀后期傳入朝鮮半島,6世紀前期傳入日本。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一些華人、日本人進入歐美地區,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洛陽白馬寺也是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佛教文化的“祖庭”和“釋源”。
如今,白馬寺每年都接待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及前來朝拜的佛門僧眾。白馬寺也多次組團赴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訪問,并進行了傳戒、法會等重大佛事活動,使白馬寺的影響越來越大。
2003年6月25日下午,印度前總理瓦杰帕伊來到洛陽白馬寺,并欣然題詞:“這座寺院是中印之間建立聯系的第一座建筑物,我向建立這種聯系的先驅者表示敬意。”而早在1993年,來自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家鄉的印度前總理拉奧,就已訪問過白馬寺。
今年4月1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印度期間,兩國政府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聯合聲明》,印度政府決定,在白馬寺西側投資建設一座具有印度風格的佛殿。4月13日,印度駐華大使蘇理寧來洛訪問,專門與我市有關部門協商建設佛殿事宜。目前,白馬寺正準備擴大規模,在其周邊新征土地500畝,建設佛學院、法堂、佛塔等。白馬寺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原標題:回望白馬寺院 探尋釋源祖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5-08-08 作者:劉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