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鯉魚化龍

2013/6/25 17:54:44 點擊數: 【字體:


    “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說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相傳,在遠古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至此就被龍門山擋住了,積成了一個大湖。住在黃河里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看看。它們順伊河來到了龍門,但龍門山上無水路,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一條大紅鯉魚對大伙說: 

  “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那么高,怎么跳啊?”“會摔死的!” 

  大家議論紛紛,拿不定主意。這時,大紅鯉魚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云端里,但是天際突然飛來一團天火,燒著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化成了一條巨龍。鯉魚們見此情景大受鼓舞,一個個開始跳,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變成龍外,大多數都過不去。此則神話傳說見諸于《三秦記》,后人把“鯉魚跳龍門”用來祝人幸運,寓意高升之意。“鯉魚跳龍門”體現出華夏先民的魚崇拜,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前途的憧憬,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還成了一個經典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在福建泉州天后宮就有這樣一組以“鯉魚跳龍門”為題材的浮雕,叫“鯉魚化龍”。雕刻十分的精美,是清代閩南古建筑構件中的精品。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祀媽祖林默娘。林默娘生前常在海上救人,升化后被尊為“海上女神”。宋元時期,刺桐港為世界貿易大港,元朝廷因發展海上貿易之需,封林默娘為“天妃”。至清康熙年間,又被康熙帝敕為“天后”,并御書匾額“神昭海表”,使得泉州天后宮名揚四海,其香火傳播到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 

  泉州天后宮“鯉魚化龍”的浮雕共有六幅,分列大殿臺基座正面的左右兩旁。兩旁各三幅,表現形式別出心裁,巧用“連環圖”的形式來表現故事情節。以右邊的三幅為例,第一幅刻畫了東海之水,浩瀚無邊。三條鯉魚在洶涌的波濤中嬉戲,它們口吐珠沫,搖頭擺尾,上下游弋,神態生動自然,布局獨具匠心。第二幅表現了在翻滾的波濤中,第一只鯉魚開始蛻變了,其頭部已呈龍的特征了,但其尾巴還是魚的尾巴,它還從口中吐出一股水來,融入波濤,表現出“化”過程中的瞬間定格。而另一條還沒有開始變,穿波而過,波濤紋理的刻畫整齊有序,既統一又有變化,富有裝飾性。第三幅表現了第一條魚已跳過了巍峨的禹門(即龍門),“化”為了龍,高高地盤踞在云端,正回首顧盼著另一條魚。而另一條魚也正處于變龍的過程,它身體大部分已具龍的特征了,只剩下了尾巴了還沒變。它正竭盡全力,作最后的蛻變,望著天際云端那已化為龍的同伴,它似乎充滿著企盼,隨時將一躍而起,跳過“禹門”,而成為一條真正的龍。讓觀眾在觀賞的同時能感受到風雨如晦之氛圍、雷霆萬鈞之氣勢,同時,也似乎聽到了萬馬奔騰之聲,由視覺而刺激聽覺,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扣人心弦。是本組浮雕的高潮之所在,也是故事情節的焦點,藝術感染力深厚,讓觀眾精神為之一振,更體現了清代泉州工匠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嫻熟的工藝技巧。 

  鯉魚在中國是美好的象征,特別受中國人喜愛。如民間年畫中“連年有余”、“吉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等傳統題材,就非常受歡迎,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以魚為圖騰的崇拜早在遠古時就已產生,并代代相傳。天后宮這六幅浮雕既可作為一個整體來欣賞,又可單幅欣賞。它以鱗介世界的神話傳奇為故事情節,又以連環畫形式的浮雕為裝飾,在全國實屬罕見。表現的題材是魚、龍等鱗介世界之靈物,寓意深刻,暗合了天后媽祖的海洋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因此彌足珍貴。 

  中國石刻蔚為大觀,其佼佼者諸如賀蘭山石刻及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等等。泉州天后宮的石刻與這些的石刻相比,在題材和雕刻手法上各有特點。賀蘭山石刻表現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生產生活場景,刻畫的對象是牛、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富有草原大漠的氣息,雕刻也呈粗獷隨意,渾厚粗壯,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霍去病墓前氣勢雄渾的石刻,表現對象多為馬、熊、虎、象等威猛的動物,體現的是一種時代的民族精神。而泉州天后宮“鯉魚化龍”的雕刻,雖然年代很晚,但藝術上更臻成熟,雕刻手法細膩、講究,具有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這些雕刻的韻味和裝飾性,令人遐想并得到視覺上之愉悅,這也是作者獨具匠心的體現。正是它們自身的人文因素,大大豐富了閩南建筑文化中的意蘊。(原標題:鯉魚化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泉州晚報海外版 2006-10-12 作者:黃澤民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