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祝英臺在梁山伯身邊三年何以不露女兒身?

2013/6/26 9:06:03 點擊數: 【字體:

   
    迄今仍可查的歷史文獻中,尤其是唐宋時期的地方文獻和文人文獻中,并沒有說明為什么祝英臺竟然能夠在三年之中不露其女子身份。而在后來的梁祝故事傳說中,特別是小說戲曲類文本中,這個問題又是無法回避繞過的。
  
  僅就宋張津《干道四明圖經》中所引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宣室志》以及宋李茂誠《義忠王廟記》這幾種較早且相對完整的有關梁祝傳說的文獻而言,幾乎是只字未提及此事。
  
  《干道四明圖經》文中就“義婦冢”作解釋說:
  
  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臺同葬之地也,在縣(即鄞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之為女也,其質樸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上述文獻一是提到梁祝曾經同學三載(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材料中還提到“舊記”,表明有關梁祝傳說此前尚有文獻記載);二是山伯與英臺同窗期間,并不清楚英臺的女子身份;三是對山伯的道德品格予以肯定,稱其“質樸”。文獻似乎是在暗示,英臺身份之所以沒有泄露,與山伯“質樸”的品性有關。有關梁祝同學,張讀《宣室志》中敘述如下:
  
  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
  
  與初唐梁載言的文字記述所不同者,張讀的記述中增加了數處關鍵信息,一是英臺“偽為男裝游學”;二是二人“同窗兩載”后,“祝先歸”“山伯訪之”。山伯因何訪之?文字材料中沒有說明;三是山伯探訪英臺之時,才知道英臺為女子之身,“悵然若有所失”。換言之,同窗期間(盡管此文獻說是兩年),山伯還是不知道英臺女子身份。至于為何如此愚鈍,文獻中也沒有說明。
  
  宋代李茂誠的文獻中增加了梁祝二人路遇結伴的細節,但也沒有追問英臺緣何三年未露其身份:
  
  神諱處仁,字山伯,姓梁氏,會稽人也。神母夢日貫懷,孕十二月,時東晉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聰慧有奇,長就學,篤好墳典。嘗從名師過錢塘,道逢一子,容止端偉,負笈擔簦。渡航,相與坐而問曰:“子為誰?”曰:“姓祝,名貞,字信齋。”曰:“奚自?”曰:“上虞之鄉。”曰:“奚適?”曰:“師氏在邇。”從容與之討論旨奧,怡然相得。……于是樂然同往,肄業三年。祝思親先返,后二年,山伯亦歸省。之上虞,訪信齋,舉無知者。……
  
  而在民國張恨水的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其它故事傳說中,多引所謂“金磚說”“紙灰盒說”等,來說明祝英臺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女子清白之身不致泄露的。香港電影《梁祝》中,又引入了所謂“水碗說”──祝英臺與梁山伯雖同處一室,但每逢夜宿,輒與山伯之間放置一水碗,以防越界。
  
  這些說法,固然有趣,但大多是后人附會,還是無法從根本上消除人們對這一民間傳說能夠成立的疑慮,也就是英臺與山伯同窗三載而能成功“隱身”,乃是梁祝傳說得以成立的基礎。倒是有些民間傳說,說英臺父母因無他子,從小就讓英臺著男裝,幾乎是當男子來養。這就導致了英臺在外形、性格、行為等方面,幾乎與男子無異。于是乎出門游學的英臺,根本不需要再作什么額外偽裝。這固然是一種說法。
  
  還有傳說是英臺出門游學,年齡不過在十四至十六歲之間,當時性別特征尚不分明。再加上英臺臨出門前在母親經堂中發有誓愿,所以時時警惕,故未泄密。
  
    也有說英臺裝扮的是一個讀書人。而古代讀書人所崇尚的知識性格本來就是一種帶有中性色彩的“溫柔敦厚”。這種性格界于男、女性別之間,具有一種知識身份上的“中間性”、“模糊性”或者偽裝性。因此,英臺與山伯同學三載而不被其識破。當然這也與山伯“質樸”的性格有關。有的文獻說山伯性格不是質樸,而是愚誠,也很有趣。(原標題:祝英臺在梁山伯身邊三年何以不露女兒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香港《大公報》2012-03-17 作者:段懷清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