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孟姜女哭長城是否真有其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孟姜女哭長城?從故事流傳到現在已2000多年了,仍是一個謎。
有人認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為山海關所存的長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長城距海關北去數百里。
歷史上有過哭倒城墻的記載,但故事發生的時間比秦統一六國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考證史籍,“哭城”一事首見于《左傳》:
春秋初期齊莊公時(前749--前781在位),齊國人杞梁在莒(今山東莒縣)戰役中陣亡。杞梁沒有兒子,他的妻子無依無靠,撲在杞梁的尸體上,在城下痛哭,哭了7天7夜,城墻也塌了。
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始資料了。看來孟姜女哭長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變而來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間。
孟姜女故事經歷了2000多年的流傳和演變,其故事本身內容差異,說法不一,如何看待這一故事,則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的說,孟姜女哭長城是根據歷代時勢和風俗的不斷變化而變更的。
戰國時,齊都中盛行哭調,杞梁戰死而妻迎柩是悲劇的材料。
西漢時,盛行天人感應之說,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壞山的感應。它的故事是順應了文化演變而遷流,承受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借了民眾的情感和想象而發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傳》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認為在封建社會的中國,戰事連綿,民不聊生,哭夫的題材十分常見,《左傳》中也不無記載,因此單憑哭夫這一論據,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說,好端端的長城,竟然被一位婦女哭塌了城墻,未免流于荒誕。
再說,把齊國的孟姜女捏造成秦國的孟姜女,把攻莒城改為修筑長城,是有意往秦始身上栽贓。
總之,孟姜女哭長城的真偽,至今尚難斷定。
二、從孟姜女哭長城對知識分子的批判
孟姜女的原型則比故事時代還早——取材于春秋時期的杞梁妻的故事
孟姜女故事,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抓住一切場合詆毀歷史上對知識分子不利的當權者的“性格”,故事改在秦始皇時代——焚書坑儒的時代,秦始皇奴役人民的地方很多,最不應該的是修陵墓,可是孟姜女故事里萬喜良躲避的不是修陵墓,而是修長城。但是問題在于,秦始皇修長城無論過去和現在,主流觀點都認為是有積極意義的,長期保證了中原農業區的安全。
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篡改故事時很懂得把敵人詛咒到底的,所以偏不挑秦始皇修陵墓,而是借孟姜女故事徹底否定秦始皇的任何功績。
故事里孟姜女與萬喜良的故事盡管幾千年里象秦香蓮一樣凄慘,但是我們看得出來,無論秦始皇還是萬喜良,孟姜女都僅僅是他們的玩具。
僅僅因為被偷看洗澡,所以孟姜女就得嫁給萬喜良——這種男性對于女性的普遍特權,正是中國知識分子所渴望的,所以他們細心地編寫知識分子和他們所玩弄的女性之間多么恩愛,以至萬喜良去修長城(故事隱晦地告訴我們,萬喜良是躲避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期對知識分子迫害而遇到孟姜女,最終又被告發抓去修長城)后孟姜女還癡情地去千里迢迢去找——這不是什么愛情榜樣,而是封建禮教“出嫁從夫”的榜樣——因為如果她知道萬喜良的“政治犯”身份是不會有這種奢望的 ——但是這正是中國知識分子所渴望的
最后萬喜良一死孟姜女也死去,也正是為后世無數什么“殉夫”、“貞女”、“烈婦”做榜樣的。(原標題:孟姜女哭長城是真的嗎爭鳴二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