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位于我市西部,西鄰焦作市的武陟縣和修武縣。該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說起我市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不能不提位于獲嘉縣的周武王興兵伐紂與八百諸侯盟誓之山——同盟山。
》》》》
風雨千年同盟山
同盟山位于獲嘉縣城東2公里處,東距新鄉市17公里,緊挨著新鄉至焦作的公路。該山為昔年周武王率師伐紂與八百諸侯舉行戰前誓師的盟臺,史料記載,該山為諸侯兵將捧土夯筑而成,屬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月6日,記者來到獲嘉縣照鏡鎮的同盟山,看到石獅蹲在山門前,栩栩如生,帶著威嚴。同盟山左邊是“武王點將臺”,右邊是“太公飲馬池”,前有“演武場”,后有“真武殿”。同盟山內景點有30余處,諸候井、唐槐、封神崖、拜易石、小西湖、遇仙橋、龍虎亭、傳世書苑、紅線洞、福云一線天等,無不讓人回味八百諸侯會盟的莊嚴與武王伐紂的氣勢。武王廟內供奉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姜太公等周朝開國先賢。現在的同盟山內雖然沒有奇花異樹,確是千年名勝古跡, 西院放置的大量碑刻,圖文精工細作。同盟山以其獨特的內涵為厚重的牧野文化添上濃重的一筆。
據當地的老人講,同盟山原是一個黃土堆名曰“疙瘩山”,因為四周一馬平川,它就顯得地勢高聳。紂王當政時,昏庸殘暴,花天酒地,沉湎女色,施炮烙之刑,殺戳忠臣,弄得諸侯不安,奴隸不斷反抗造反。周武王順應民心,起兵伐紂,許多小國紛紛響應,連紂王原來管轄的諸侯也紛紛出兵。 武王率領伐紂大軍浩浩蕩蕩從孟津(洛陽市孟津縣)渡過黃河,連戰連捷,到獲嘉縣時,已接近朝歌(今鶴壁市的淇縣,殷商末期紂王在此建行都,改稱朝歌)南郊牧野邊沿,便命部隊安營扎寨。
忽有兵士報告,西面發現敵兵,武王登高觀看,果然西邊揚起漫天塵土,黑壓壓的全是兵馬,軍旗遮天蔽日,迎風飄揚,直向伐紂大軍奔來。武王命一大將軍前去察看,并吩咐:“是紂王的軍隊全殲不留,是友軍以禮相待。”不一會兒,將軍帶著8個身佩寶劍的人飛馬回來。原來,這是蜀、微、鄘、盧、濮、彭和姜等8個小國的首領,親自帶領部隊來參加伐紂。 姜太公屈指一算,對武王說:“參戰的大小諸侯已匯聚了八百。”武王欣喜異常:“八百諸侯相助,伐紂必勝也。”武王就在山上與八百諸侯共商伐紂大計,結成同盟。八百諸侯為表同盟伐紂的決心,各自帶著自己的將士,每人捧一捧土撒在山上,堆積成了方圓幾百畝、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東可望牧野,西可眺孟津,因八百諸侯在此結盟伐紂,故起名為“同盟山”。
武王伐紂后,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在同盟山上修造了武王廟,豎立了功德牌坊,把他發布軍令的地方叫“武王點將臺”,操兵練馬的地方叫“演武場”,掘井取水飲馬的八角井叫“太公飲馬池”。從此,同盟山成為景色優美的獲嘉縣八景之一,有“同盟夕照”的美稱。
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史稱“武王革命”,獲嘉縣是武王伐紂戰事的前沿,同盟山是《尚書·牧誓》所記載的牧誓之所,也是周武王軍隊舉行牧野大戰現存于地表的唯一物證。其文化層豐富,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諸多古跡遺存與同盟山美景相依相連,交織形成了追溯牧野戰景、尋古探幽的千古景觀。
獲嘉縣的同盟山屬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樣也經歷了繁榮興衰。一位在此散步的老者就住在同盟山附近,他見證了同盟山景區的衰敗和發達。這位老人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前此處是一派蕭條景象,多處文物景點被破壞。新中國成立后,同盟山伴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逐漸恢復了往日的風采。特別是近些年,獲嘉縣政府和民間的有志之士紛紛出資捐款捐物,對同盟山景區進行修繕,得以讓‘同盟夕照’的美景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如今的同盟山唐槐參天,枝葉如蓋,碑刻林立,石坊飛架,氣勢雄偉。院內立了好多功德碑,記錄了大量民間的有志之士的捐款數目,少則幾元,多則數萬元。現在你進入武王廟,會發現這里游人如織,參拜者絡繹不絕,能讓人感受到歷史上同盟山武王廟香火之盛。
》》》》
牧野之戰兩點爭議
提起同盟山,不得不提牧野之戰。牧野之戰結束了商600多年的統治,為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對后世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關于牧野之戰專家也存在諸多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牧野之戰的時間和牧野究竟在哪里這兩方面上。
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現今說法不一,從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的都有,各地的專家學者一直在考證此事,爭議從未間斷,也一直沒有定論,今后一個時期,這也是專家學者們繼續考證的議題。牧野究竟在哪里?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編的《中國歷史地名詞典》認為在“河南汲縣東北”,獲嘉縣政協副主席劉興儒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告訴記者:“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輯的《中國歷史地名詞典》中稱,牧野應在汲縣(衛輝市)東北,我們認為牧野之戰的牧野應在新鄉市東北。”據劉興儒介紹,專家們在查證了大量歷史文獻與實地考察后,認為“牧野之戰”中的牧野應在今新鄉市郊區,這不但有大量史料佐證,現在這里很多地名與牧野之戰也存在著很大聯系。經實地考察,新鄉市郊牧村正屬于原汲縣之新中鄉,包括東牧村、西牧村,還有新牧村等,屬新鄉市郊區,此地正是牧野之戰的戰場,為此在周圍圍繞牧野大戰還形成了很多地名,有古龍崗(今楊崗),古鳳崗(今茹崗),古龜崗(今暢崗),統稱三崗,相傳就是當年武王伐紂姜子牙與王后兵臨牧野駐扎的三個村落。新鄉市周邊的大量地名都與武王伐紂有關。
不管怎樣,牧野之戰的歷史淵源與新鄉市、獲嘉縣同盟山密不可分,至于爭議有待專家和歷史進一步印證,但是同盟山文化作為牧野文化的濃重一筆值得發揚光大。(原標題:獲嘉同盟山與周武王伐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