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姜太公優勢 深挖尋根文化
2013/7/1 9:20: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衛輝是新鄉市唯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人杰地靈,名人輩出,發展“姓氏尋根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挖掘利用姜太公、比干等名人資源,打好“姓氏尋根文化牌”,對促進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將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一、衛輝發展“太公尋根文化”的優勢
衛輝市的林氏尋根文化起步早、影響較大。早在1990年衛輝市官方就開始有對比干和比干廟的研究性醞釀,1991年開始與***林氏宗親溝通,1993年 2月正式成立比干紀念會,1993年10月12日正式定名為“中國·衛輝比干紀念會”。近年來,衛輝市多次舉辦大型比干紀念活動,不僅提高了衛輝的知名度、美譽度,也有效促進了衛輝經濟發展。
在我們大力開展林氏謁祖紀念活動的時候,卻忽略了另外一發展尋根文化的寶貴資源——姜太公。我們認為,姜太公作為商周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謀略家,不僅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衛輝市利用太公資源發展尋根文化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姜太公是衛輝人得到廣泛認可。
1990年,福建、廣東、江西、陜西、河南等地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和呂氏后裔在廣東省潮陽市召開呂尚文化研討會,經過七天研討,一致認為河南衛輝呂村是太公故里。
2001年9 月14日,在山東日照舉辦的世界姜太公釣魚節上,衛輝市專家學者發表的“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的觀點,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與會人員的廣泛認同。
2002年9月9日,首屆太公文化研討會在太公故里衛輝市舉行。來自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古建研究所、省地方史志總編室、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新鄉師專等單位以及新鄉、衛輝的專家學者,省內外姜太公后裔代表50余人,經過充分研討論證,達成了“姜太公故里在今衛輝市太公泉鎮”的共識。專家們認為,衛輝市太公泉鎮作為姜太公故里、太公發跡起家之地,不僅見諸《竹書紀年》、《水經注》等多種歷史文獻,且有太公墓、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垂釣處等重要遺跡與碑刻為佐證,再加上大量的民間傳說,證據充分、確切。
北京房立中先生、陜西寶雞張文祥先生和胥鼎先生,以及美國的斯托夫、日本的幸田露伴等專家學者也都在其著作、文章中以翔實的資料論證了“太公故里在衛輝” 的觀點。1986年日本釣魚株式會一行專門來衛輝拍攝了影片《太公望釣魚之謎》,認定姜太公是世界釣魚的祖先。
此外,國內外太公后裔多次組團來衛輝尋根祭祖,臺灣姜竹、廣西呂梁等太公后裔曾專程回鄉撰文立碑,并說“走親不能認錯門,祭祖不能認錯墳”。
2、姜太公為數十姓氏始祖。
我國姓氏,多為一祖一姓、一祖兩姓或一祖多姓。封邑、食采、官爵、謚號、遷徙、居處、人禍、戰亂等多種原因使得姜太公的后裔有數十姓之多。姜太公后裔中僅呂氏一姓就有約350萬之眾,廣布于中華大地及美、加、新、馬、泰、韓、日、菲、港、臺等地。太公研究者認為,太公后裔主要有姜、呂、崔、盧、高、申、徐、許、余、謝、魏、丁、齊、賀、易、年、穆、邱、章、柴、賴、駱、柯、譚、厲、尚、汲、桓、欒、望等五六十個姓氏。還有研究者考證認為,出自姜姓的姓氏分別有103個、251個之多。
現今的太公后裔中有很多知名人士,有從政的、有經商的,各行各業都有太公后裔。泰國前總理川·立派,就是太公后裔,他原名呂墓文,屬福建南安呂氏一族;韓國前總統盧泰愚曾于2000年到淄博(專家觀點:淄博太公墓為衣冠冢)祭祖;韓國姜氏宗親會常務副會長姜錫星、副會長姜熙等于2004年4月4日到山東淄博祭祖;韓國盧氏宗親會2005年4月30日到山東懇親;韓國崔氏宗親會曾到揚州祭祖。
海內外有許多太公后裔組織參與的宗親會,如韓國姜氏宗親會、韓國盧氏宗親會、韓國崔氏宗親會,馬來西亞許氏宗親會(主席許雄元)、馬來西亞呂氏公會(會長呂啟泰、呂良南),菲律賓各界宗親會聯合會(主要負責人潘明元、何黎水),泰國丁氏宗親會,臺灣賴姓宗親會(理事長賴秀雄)、臺灣世界邱姓宗親會(理事長邱劍良)、臺北市姜氏宗親會(常務理事姜竹)、臺北許氏宗親會(許添財市長),香港余氏宗親會(理事長余益明)、香港中華姜氏宗親會等。
3、衛輝市民間太公研究和紀念活動頻繁。
衛輝市有關民間人士于1997年開始醞釀成立專門組織,負責太公故里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他們先后自發組成“姜太公理事會”、“姜太公故里開發公司”、“衛輝太公古文化研究會”等機構。衛輝太公古文化研究會經市文化局申報,新鄉民政局批準,2000年4月2日正式成立。2002年12月28日起,衛輝太公古文化研究會掛靠市旅游局。
1999年農歷八月初三舉辦了姜太公3159華誕慶典,來自四面八方參加慶典的民眾有數萬人之多;2002年農歷八月初三又成功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節慶期間,省市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經過研討達成了“太公故里在衛輝”的共識,省市有關媒體對此次活動作了具體報道。
4、外地舉辦有關太公紀念活動經驗可供借鑒。
凡有太公遺跡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太公紀念活動。山東淄博(當時的齊國都,有太公衣冠冢等遺跡)、陜西寶雞(太公初入西岐時的主要活動地點)、江蘇常熟(有尚湖,當地認為是太公釣魚處)、河北冀縣等地每年都舉辦與太公有關的文化紀念活動。如,2004年9月16日,山東淄博市臨淄區舉辦首屆國際齊文化旅游節,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韓國議員姜顯松出席。這是我們發展尋根文化的有益借鑒。
二、外地發展“姓氏尋根文化”的范例
河南省旅游局局長楊盛道撰文指出,河南“根”文化深厚。一是人類文明起源之根,人類進入新文明時代最具標識意義的裴里岡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廟底溝文化等都是在河南挖掘出土的,以河南為主的黃河文化成為貫穿中國史前文化的一大干流;二是人類始祖之根,三皇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一帶繁衍生息;三是中華姓氏之根,中國人口眾多的百家姓中,有73個姓氏包括享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四是中華文字之根,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開創了人類文字的先河。
我省不少市縣在利用當地“根”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新鄭、淮陽利用“黃帝”、“伏羲”人類始祖之根資源打經濟牌已成氣候自不必說,商丘等地借姓氏尋根文化發展經濟也已小有名氣。
商丘市是宋、莊、戴、牛等姓氏的起源地。1994年,《天下宋氏源于商》在《華聲報》(***版)發表后,在***宋氏宗親中產生了強烈反響。同年10 月,中國宋氏研究會成立大會在商丘舉行,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147名知名宋氏宗親出席大會,通過這次大會,商丘市與這些宋氏宗親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印尼紡織大王宋良浩先生是家和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華人慈善家。經臺胞宋玉水介紹,商丘市睢陽區有關人員十多次南下福建閩侯,拜訪宋信銓先生,并通過他與宋良浩先生建立聯系。從2000年11月起,宋先生開始了在商丘的無償捐資助學之路。迄今已累計捐款8000多萬元人民幣,共建設高中1所、初中8所、小學40所,還修繕了文物景點“微子祠”。
駐馬店市充分發揮“蔡氏之根”的資源優勢,邀請在***有一定影響力的蔡氏宗親尋根謁祖,組織開展蔡氏文化研討會。如備受海內外關注的總投資1000萬元的蔡侯陵園建設項目,于2004年8月10日在上蔡縣舉行奠基儀式,投資全部由***社團捐贈。同時,***蔡氏企業家還與上蔡縣政府簽訂了投資建設上蔡蔡氏工業園的意向,具體事宜正在洽談中。
平頂山市魯山縣近年來和劉姓后裔多方籌措資金,對累公陵墓進行規劃、整修和復建。2004年5月26日至29日,世界劉氏第四屆(尋根)聯誼大會在魯山縣舉行,共有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0個省、市、自治區的劉姓代表及新聞記者、專家學者1000余人參加。會議商定,以后每年4月19日為世界劉氏統一祭拜始祖劉累日。2005年4月19日,是世界劉氏第一個祭拜始祖日。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和陜西、安徽、河南等省的劉氏宗親代表共1500多人,在昭平湖畔的劉累陵園廣場舉行世界劉氏后裔乙酉年統一祭拜始祖劉累公大典。此外,魯山縣還積極開發墨子文化資源。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墨子,于公元前480年生于魯山縣堯山鎮。2004年8月31日至9月2日,墨學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魯山召開,來自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70多名專家、教授參加了學術研討。
鄭州市成功舉辦世界客屬第18屆懇親大會,大會期間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155個社團近3000名客家代表參會,其中***重要客家首領109人。還有世界傳統武術節。通過這些載體,引進資金。
三、對衛輝市發展“姓氏尋根文化”的建議
1、重視尋根文化,把尋根文化提升到“促進經濟發展”的高度。
尋根文化資源是溝通海內外太公后裔和衛輝市聯系的橋梁與紐帶。如果運作恰當,不僅可以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資源,還會對衛輝市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需要站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尋根文化資源。
2、加大太公故里保護力度,積極申報升級。
太公故里1985年被當時的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市文物旅游局推薦其為新鄉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后還應該創造條件進一步申報省保、國保文物。只有提升其文物保護檔次,才可以更好的保護太公故里,才能夠更好地吸引太公后裔祭祖參觀、投資興業。
3、提升現有研究、保護機構規格,實現官民并舉。
要像比干紀念會一樣,提升太公研究、保護機構規格。在民間研究機構的基礎上,組建官方研究保護機構和常設機構,更便于加強與太公后裔的聯系,組織各項研討、紀念活動。太公研究機構應拓寬太公研究范圍,把太公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列為重要的研究內容。
4、重視太公、比干文化在海內外的宣傳推介。
衛輝市需多印制論文專輯、內部通訊和精美彩印小冊子在太公、林氏后裔中開展交流活動;注重利用媒體加大面向***華人的宣傳力度,讓“太公后裔,根在衛輝”、“衛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廣為人知,深入人心;還要充分利用現有僑務網站平臺,加大與海內外太公和林氏后裔的聯系力度,比如聯系臺北市姜氏宗親會常務理事姜竹、臺北許氏宗親會會長許添財(市長),香港余氏宗親會理事長余益明、臺灣各界社團聯誼總會會長兼臺灣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林竹松以及韓泰港臺等地的宗親會負責人。
5、把“尋根文化”有機融入旅游發展之中。
太公和比干都是商周時期重要的政治家,對后世都有重要影響。衛輝市可將與兩位政治家有關的景區景點有機連接在一起,如比干林園、林堅出生地、太公故里等,形成商周文化旅游專線,對外重點推介。同時,還需與附近的淇縣、安陽,山東的淄博等地形成更大范圍的商周文化旅游線,以產生更大的影響。
6、舉辦較大規模的太公紀念活動。
建議在現有比干紀念活動的基礎上,于每年的農歷八月初三前后,再搞一個“太公文化節”之類的、廣邀海內外太公知名后裔參加的較大規模的節慶、紀念活動,既可以加強與太公后裔的聯系溝通,又可以有效提升衛輝市的知名度、吸引外資促進衛輝經濟發展。(原標題:發揮太公優勢 深挖尋根文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