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千年“皇家寺院”的重生
晚冬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天氣依然干冷。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走進了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皇家寺院”,試圖從文化的角度,探訪它的前世今生。
在繁華喧囂的梁園區產業集聚區西側再往西望,能望見的是遠遠的有個村莊叫清涼寺村,順著村莊內南北走向的一條小河邊的土路往南走,再往西行100米,即是清涼寺。在這座寺院里,在這座山門背后,有著商丘人千年的文化情結。
著名的佛教圣地
站在清涼寺山門前,向北一眼望去,整個寺院建筑群落,青磚青瓦,斗拱飛檐,參差有序,錯落有致;近看朱門彩檐,龍鳳呈祥,青色建筑和藍天交相輝映,顯得古樸大方,清雅寧靜。這兒的清靜和與之相鄰的繁華的產業集聚區形成鮮明的對比。
清涼寺原名清涼臺,為西漢梁孝王劉武所筑,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發動了一場‘清君側、誅晁錯’的七國之亂,對西漢王室造成了嚴重威脅,梁國是漢室東部的屏障,梁孝王劉武以張羽、韓安國為將,守城睢陽,以據吳、楚之亂,使其不得西進。漢室集中兵力,平息了這次叛亂。”劉武助景帝平息吳楚“七國之亂”有功,得封賜最多,金玉珠寶富于京師,出入天子旌旗,車馬如同皇帝。梁孝王劉武自持父皇器重、太后溺愛,在這片土地上大興土木,以睢陽為中心,根據自然景色,修建了很大的花園,稱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于平臺30余里。”(《史記·梁孝王世家》)在這個廣大的東苑中,建有許多宮室,飛閣生風,雕龍剔柱,金碧輝煌。僅睢陽城中就筑有忘憂宮、吹宮、女郎臺、文雅臺、涼馬臺等,清涼臺便是其中之一!短接[》卷159引《圖經》云:“梁孝王有修竹園,園中竹木天下之選集。諸方游士各為賦,古館有鄒、枚之號”,“又有清泠池,有釣臺,謂之清泠臺”。
梁孝王一心想嗣繼漢室,卻受景帝疏遠。為排泄煩惱,也為了招攬文人學士為其出謀劃策,梁孝王常常和司馬相如、鄒陽等人在清涼臺避暑乘涼、頌詩寫賦,清涼臺成了他的行宮。至南北朝時,梁孝王行宮殿倒房塌,僅余殘垣斷壁而已。隨著佛教的興起,北魏后期,在清涼臺上,建一寺院取名清涼寺。當時僧侶云集,香火旺盛,經聲梵唄彌漫。隨著歷史年代的延伸,特別是唐初玄奘法師行程幾萬里去印度西天取經,返回后,佛教在我國更加興盛起來,當時的清涼寺成為周邊幾百里著名的佛教圣地。為昔日梁園七臺八景之一。
文人墨客有華章
在一處居室,記者隨手翻開幾份清涼寺的內部刊物《清涼》,發現這份印刷精美的四開報紙,除了介紹清涼寺的基本概況、佛教法務活動外,每期均有全國知名書法家、畫家的作品刊登。中國書協會員李德西、馬健中、方建光、賈長城、李林,中國美協會員姜棟梁、朱零(林)等均為清涼寺專門題字、賦詩、作畫。
“清涼寺可以說是一處歷史文化積淀豐厚的名勝,它不僅留下了歷史名人的足跡,還吸引了一大批大師級的文人墨客。”釋常悟法師談起清涼寺歷史上的文人墨客如數家珍,他說,梁孝王劉武與司馬相如在此游興,名噪一時。盛唐詩人李白在長安懷才不遇,于唐天寶3年(公元744年),“賜金還山”,憤然出京,駕一葉扁舟,來到了梁園,留下“一朝去京都,十載客梁園”的千古名句(見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李白在商丘客居10年之久,還與杜甫、高適等著名詩人在商丘清涼臺開懷暢飲,斗酒留詩“掃梁園之群英,振大雅于東洛”(見李白《鳴皋歌送岑征君》)。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七月,44歲的歐陽修寫下《漁家傲》詞一首。詞云:“六月炎天時霎雨,行云涌出奇峰露,沼上嫩蓮腰束素。風兼露,梁王宮闕無寒暑。是日亭亭殘蕙炷,傍簾乳燕雙飛去,碧碗敲冰傾玉處。朝與暮,故人風快涼輕度。”極言清涼臺之涼爽。明代詩人王廷相有詩寫道:“吾不見梁王已破六國壘,苑中便起文園臺,黃金白石架樓閣,依榻延賓四向開。清泠池上三尺雪,相如新賦傾鄒枚。”
長河奔騰,日月流轉,千百年來,這里沒有斷過雅樂悠揚,美酒飄香,數不清的詩人、名宦在臺上留下了詩賦文章,歷經滄桑與磨難的清涼寺,掩藏了太多凝聚歷史與文化的積淀,掩藏了太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
文化園呼之欲出
“現在清涼寺正在規劃清涼寺文化園。”陪同采訪的商丘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清涼寺主持釋常悟法師指著一張清涼寺文化園的效果圖向記者介紹說,擬效仿南方園林風格,在清涼寺臺前建設文化長廊和廣場。
記者在寺內轉了一圈,目之所及,在中軸線上由南到北依次為山門、圓覺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側建有觀音殿、地藏殿、羅漢堂、伽藍殿及齋堂、寮房等建筑。大雄寶殿屋脊上刻飾有龍鳳圖案,黃色琉璃瓦蓋頂,此為皇家寺院的顯著標志。寺院有一塊唐代石雕,上面雕刻有鳳凰圖案,雕工古樸渾厚,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的明萬歷八年(1580年)的石碑詳細記載了清涼寺周邊的地形地貌和寺院建筑的詳細情況。寺院內還有一棵近千年的皂角樹,它們的存在見證了清涼寺的歷史、滄桑和興衰。
釋常悟法師介紹,他于2008年春季入住清涼寺后,3年來陸續募集資金300多萬元,先后修建(擴建)了東西兩院,總建筑面積2200多平方米。
清涼寺在修復、擴建的同時,又把規范行為、虔誠佛事、嚴肅道風、提高僧眾素質作為中興清涼寺的又一舉措,經常組織僧眾學習國家的宗教政策,每逢節日都到寺院周圍的農村和敬老院,慰問孤老病殘等弱勢群體。
釋常悟法師的美好愿景得到了當地——梁園區王樓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該鄉黨委書記朱國瑞介紹,由于清涼寺位于梁園區產業集聚區范圍內,按照規劃,清涼寺村要進行整體搬遷,拆遷工作預計明年下半年完成。為了早日完成清涼寺文化園區建設,鄉政府成立了服務團隊,積極為清涼寺做旅游開發推介。
“清涼寺文化園建成后,長廊曲折迂回,廊中石碑鐫刻當代書畫家創作的有關釋、道、儒的詩詞歌賦、經典文章等。廣場中心立一座大型和諧商鼎,利用園林把古代梁園的七臺八景做成微型景觀展現出來,使文化園既有濃厚的儒、釋、道藝術特點,又有商宋文化的神韻。寺周將引古宋河水注入,兩岸植常青樹和四級花草。清涼寺的美景不僅成為弘揚佛法的佛教圣地,也將是商丘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具有影響力的旅游場所。”談起未來文化園的建設,朱國瑞充滿信心。
清涼寺,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皇家寺院”,如今正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重新煥發青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旅游新景區將會呈現在大眾面前。
清涼寺無蚊子
相傳趙匡胤在清涼寺休閑避暑的一段時間里,有一天天氣非常炎熱,趙匡胤喝得酩酊大醉,在大雄寶殿內足足睡了一下午也沒有清醒,傍晚時分蚊子嗡嗡作響,叮咬得趙匡胤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昏昏沉沉中,他生氣地說:“能不能讓清涼清涼!”一語既出,頓時蚊子全無蹤影,酒也醒了一大半。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但奇怪的是,大雄寶殿內至今盛夏三伏天仍無蚊蠅。
據專家考證,并非趙匡胤是真龍天子、話不落空,驅走了蚊蠅,而是另有其他原因:一是大雄寶殿為磚木結構,建筑材料中有香椿木,該木料有刺激性驅蚊氣味;二是當時清涼寺未受黃河水的沖擊,臺的相對高度比現在高數米,周圍空曠,空氣對流使蚊蟲無法停留;三是寺中有一棵大皂角樹,也有驅蚊作用。如今,盛夏三伏之夜,臺上依然涼風習習,氣候宜人,清涼寺也因此聞名遐邇。(原標題:清涼寺:千年“皇家寺院”的重生(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