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縣西南部,有一座名叫老青山(西唐山)的山,老青山東麓有一個山口,叫石門,相傳石門內有一條河,叫石門河,這石門河,也叫漂麥河。漂麥河,好個詩意的稱謂,一定有什么來歷吧?果不其然,翻閱史書,我找到了答案。
石門位于山區達平川的連接地,兩山頭對峙酷似門戶。縣志里記載:“……四山環抱似城郭。溪畔垂柳成蔭,山邊果木成林。春則葉綠花紅,夏則桃杏累累,清秋柿紅栗肥,嚴冬松柏狄青。更有山楂遍山,丹桂滿原,柞蠶漫坡,水稻盈田,確是人間仙境……石門西南的老青山草木常青,山谷土地肥沃,素有‘青山不墨千秋畫’之譽。”唐朝大詩人李白來過這里,在詩中對這里也有詳盡的描述:“……蒼崖渺難涉,白日忽欲晚。未窮三四山,已歷千萬轉。寂寂聞猿愁,行行見云收。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斷寒泉流。峰巒秀中天,登眺不可盡……”
由于石門內環境優美,就成了文人雅士避世遁跡的幽雅地方。據范曄的《后漢書》記載,漢朝名士高鳳(字文通),拒絕出仕后就曾在此讀書辦學隱居多年。高鳳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先做學生刻苦讀書求知識,再當先生認真教書育人才。因此,他常常手不釋卷,廢寢忘食。有時,讀書進入癡迷境界。
一個晴朗的夏日,高鳳的妻子把麥子曬在場上,讓他坐在場邊的房中看攤曬的麥子,并把一根竹竿遞在他手中,用以驅趕雞鴨。妻子把事情安排好后,就下地干活去了。
正是天有不測風云,近午時分,突然,烏云滾滾,一時間,大雨傾盆,水流成河。他的妻子恐怕晾曬的麥子有閃失,不等雨住就往家里跑。可是她到家一看,驚呆了:一場麥子,全都隨雨水沖入石門河中順水漂走了。而高鳳這時卻還在房中,一手拿著竹竿,一手拿著書冊,搖頭晃腦地讀書。他竟然不知道剛剛有一場暴雨襲來,把麥子沖走了。后來,鄉親們知道了這件事,為了褒揚高鳳的讀書精神,就把石門河改名叫漂麥河。
后來,漂麥河的故事不脛而走,世代相傳,高鳳也就成為激勵人們發奮讀書的榜樣。很多文人還寫詩賦詞著書立說,弘揚高鳳的讀書精神。南北朝詩人庾信,游老青山,有感于高鳳的好學精神,就寫下了《高鳳好書不知流麥贊》,詩中說:
高鳳好學,專心不回。流連經笥,對玩書臺。石門云度,銅梁雨來。麥流雖遠,書卷猶開。
明朝南京太常寺卿牛鳳(葉縣人),因慕高鳳品學,而襲名牛鳳。據《葉縣志·藝文志上》記載,他曾作七律以示懷念,詩曰:
涓涓昆水發西唐,曾是文通悶德鄉。
暑雨忽漂曝麥散,涼颶徐遞誦聲長。
高風流播山川在,信史光照姓字香。
猶有居民談古跡,荒墳何處草茫茫。
牛鳳在彌留之際,囑其子牛沈裕(明舉人,累官工部郎中)、牛沈度(明進士,授戶部主事),一定將他安葬于西唐山東麓,好與高鳳做伴。牛氏兄弟謹遵父命,在西唐山東麓置地設墓,今響堂村有牛鳳墓。后人又在西唐山東麓建二賢祠(現水庫淹沒),祀高鳳、牛鳳二公。
清朝同治年間,葉縣縣令歐陽霖在《高文通碑記》中寫道:“童時聞塾師談持竿誦經,潦水流麥事,深訝古人潛心求道,至于如此!”歐陽霖是江西彭澤人,他從小就聽老師講“誦經流麥”的故事,足以證明高鳳這件事流傳之廣。
夏日,我偕妻子慕名來到石門,尋訪漂麥河。舉首四望,不見漂麥河的蹤跡。有村民告訴我們,當年高鳳“讀書漂麥”的地方,在1958年已經修成了水庫。這里的萬畝土地,變成了豐產豐收的旱澇保收田。我想,如果高鳳在天有靈的話,他會為漂麥河的這一變遷高興的。(李榮欣)【原標題:漂麥河和“誦經流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