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水經注:古意深邃漂麥河

2013/7/5 10:12:46 點擊數: 【字體:


水經注:古意深邃漂麥河

石門水庫(葉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澧河出孤石灘水庫,依然十幾米寬四季湯湯不減,全仗兩岸吮山而下的溝溪補濟,僅常村鎮就有12條小河匯入。北部老青山所出比較大的支流有響堂河、漂麥河、暖泉河、金溝河等。老青山又名西唐山,南北長約12.5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主峰老青山,海拔650.2米,屬伏牛山余脈。山界方城、魯山、葉縣三地,地貌完好,堪為山水勝地。

    1995年春3月,筆者去常村采訪。沿途平原都是好地,清風滾過一望無際的麥田,不時有喜鵲、燕子和百靈鳥掠過,鳴叫聲灑落下來,讓人心寬氣暢。路上先后遇到兩個壯漢,背著捕網,三五只野兔在肩后蕩來蕩去,說這東西太多,不逮會禍害莊稼。采訪完畢,出常村一路西北行,去看青史有名的“石門嘉遁”。過石門水庫山色越發清明,溪流四五米,兩岸人家傍河而居,無橋不渡。水上鵝鴨羽毛潔凈,神色安閑,讓人想起元人徐再思的詩句:“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將“樓臺”改為“村居”,意境便全現于此間了。志書上說,漢朝名士高鳳曾在此讀書辦學隱居多年。又說詩仙李白曾來這里探訪隱居的高士元丹丘,留戀此方山水,久久不愿離去,有詩《題元丹丘山居》:“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松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羨君無紛喧,高枕碧霞里。”一路溪聲悅耳,山色悅目,人被掏空。坡上坡下羊咩牛哞脖鈴叮咚,盡皆掉落心里來。就聽同事許永爐說:“西唐山是葉縣第一名山,史書上有‘唐山不墨千秋畫’之譽。這條河原本沒有名字,當年高鳳在這里隱居時,有一天妻子讓他看住院里曬的麥子,別讓雞叨鳥啄了。他拿根竹竿往那兒一坐看起書來,下大雨都不知道,結果麥子被水沖走漂了一河,傳為笑談,這溪從此就叫漂麥河了。”

    2007年初冬,筆者和同事王慶祥一起去訪二賢祠。二賢者,高鳳、牛鳳也。牛鳳曾為明朝南京太常寺卿,今湛河區北渡鎮牛樓村人。辭官歸來,因慕高鳳品學,襲名“鳳”字,有詩懷念前賢:“涓涓昆水發西唐,曾是文通(高鳳字文通)悶德鄉。暑雨忽漂曝麥散,涼颶徐遞誦聲長。高風流播山川在,信史光照姓字香。猶有居民談古跡,荒墳何處草茫茫。”牛鳳彌留之際,囑兒埋骨西唐山與高鳳為鄰,墓猶在今響堂村。后人又慕牛鳳、高鳳,在西唐山東麓建二賢祠。石門水庫建成時,祠沉于水下,古碑也砌進了壩基。筆者所見遺址,居壩底河溝左岸一棵500多歲的老櫟樹下。院落冷清,一通橫倒的石碑爬滿了枯草。左近有十來戶人家,清清水渠繞過村前。河道里滲水涓涓,滋潤出十來畝大一塊濕地。

    2009年深秋,筆者取道柴巴村,翻山過來,尋水探源。密生茂長的山菊齊腰深,自顧自開謝,熏香了南來北往的風。山懷里有從西北過來的頭道溝、二道溝,在胡家村前匯合。行500米至蛤蟆嘴洞,又有三道溝、四道溝匯入。左岸銀洞溝,因出銀白礦石而得名。聽向導說,銀洞溝不但深,拐彎也多,低的地方得爬著過去,若是迷了路,就別想出來了。曾經有膽大的人向里走了好長時間,忽然聽見包子油饃胡辣湯的叫賣聲,從方城拐河鎮傳來,可能是溝谷回蕩的緣故吧。拐河離這兒幾十里,平時放炮能聽見,雞叫都聽不見。聽上歲數的人說蛤蟆嘴洞是個水晶石窩,大石頭里包土,土里包礦石。到底是不是水晶石,卻不得而知。蛤蟆嘴洞西北約百米有個鞍橋嶺,坐北朝南的山坳里有道大石崖,崖上巨石酷似大雕,人稱“雕棚庵”。崖下巖隙人稱立壁縫,過去三面皆山,南為青山,北是五谷石山。三道溝1公里長,四道溝1.5公里長,到上面岔開沒入高豁深林中去了。山間空場200多畝大,迎面有座晃蕩山,狀如麒麟,緊臨四道溝的山泉就是麒麟泉。傳說李白曾在此與元丹丘煮茶論詩。我那天看到的麒麟泉,直徑0.8米、深約3米,清幽幽的喜歡人。泉水自有出處,與兩米外的溪谷不同源。溪水干涸時泉水也不減,有人曾用水泵將泉抽干,兩天后水深如初。

    下行100米有檀木溝匯入,溝水源自老青山北坡。溯水上去是一段扁擔路,搭在70度陡起的崖壁上,直通老青山主峰。上源兩道溝岔,東溝從玉皇頂下來,嶺頭下半坡處有方圓十幾丈的大平臺;西溝有滴水崖,水滴滾落如雨,不遇大旱不停息。

    下行,有3公里長的王四溝自右岸匯入,水出老青山北坡。再下行,左岸有源自牛心石山的溝水繞山而來,南為鐵路溝,3公里長;北為叫曲溝,1 公里長,兩溝自牛心山下匯流后自左岸入。兩道溝環起一座尖山,怪石嶙峋,一徑崎嶇。登兩道陡坡,迎面青石崖上隸刻四個大字“且坐一覽”。駐足回望,一溪明亮五六里,沿岸村落共守一澗清水清風,雞鳴狗吠,生生如畫。逼近山頂,陽坡有空墓穴,殘碑斷磚散亂,有青石橫斜荒草中,上書“靜高臥處”。聽同事說,這里曾是清代葉縣著名書法家許靜的歸息之地。

    眾多溪溝在李家莊自然村前匯為一條漂麥河,流過數百米礫石河床,沒入石門水庫。石門水庫控制流域面積7.11平方公里,總庫容226.48 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人畜飲水、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型(I)類水庫。渠系配套復建后,可自流灌溉3500畝地。2013年1月17 日,電話采訪瓦房莊村黨支部書記,他說漂麥河不遇特大旱天,一年四季不斷流。石門水庫除險加固后正在修水渠,通水后,能澆全村450多畝地。現在壩下溝水 2寸管量,旱時水庫放水,下游村民都能泵水澆地。石門口、火石山兩個自然村打有透河井,取水供人畜飲用。與瓦房溝相鄰的下馬莊村,又出季節支溝。過下馬莊翻道嶺,行約1公里左右,建有蓄水10.08萬立方米的馬拉庵水庫。壩下控水泉井,埋管供葛家嶺、馬拉庵兩個自然村近200口人飲用。沿水庫北岸西行百米,溝谷右岸有山名好漢坡、小青山,2010年3月,有專家在這里發現了近百處巖畫天書,據考,與距今4000多年的具茨山天書相類,屬于炎黃部落記事或大禹治水圖。

    漂麥河到下游,灘地里楓楊樹、楊樹連片成林,河道間遍布拳頭大的礫石,據常村黨支部書記介紹,一年里斷流的日子不多,即使斷流,潛水也很旺。眼前水幅三四米,水深60多厘米,很清,在任莊自然村匯入澧河。(曲令敏)【原標題:水經注:古意深邃漂麥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13-04-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