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保娶親》《李豁子離婚》源于駐馬店
2013/7/8 17:30:1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作為文化一部分的戲曲故事,也有不少源于駐馬店。隨著這些故事被改編成戲曲,搬上舞臺,有的唱遍全國,遐邇聞名,但故事來源早已湮沒于歷史塵埃中了,只在故紙堆里能覓到蹤影,再過若干年,恐怕在故紙堆里也難尋蹤影了。
對駐馬店歷史文史比較感興趣,涉獵過不少地方志資料,又喜歡閑逛,去過不少地方,對發生在駐馬店的戲曲故事了解一二,特輯錄如下:
《四進士》
《四進士》別名《紫金鐲》、《宋士杰告狀》、《姚俊瓜殺母》。
在北京頤和園百間長廊的橫額上,每間橫額上都有一幅畫,畫的是戲曲《四進士》的故事。《四進士》的故事影響非常大,秦腔、京劇、豫劇、越劇、湘劇、川劇、漢劇、徽劇、晉劇等數十種劇種都有此劇目。
《四進士》是非常獨特的一部戲,得到了汪曾祺的高度贊揚。汪曾祺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寫過多部戲曲,是京劇經典《沙家浜》的主要改編者,在2005年由讀者和專家投票評選的“世紀文學60家”中,排名第11位。汪曾祺一生寫過多篇文章論述《四進士》:《蘇三,宋士杰和穆桂英》、《筆下處處有人——談〈四進士〉》、《宋士杰——一個獨特的典型》。最后一篇文章很長,汪曾祺以短文著稱,很少寫長文,特意著長文分析劇中人物,對刻畫人物手法給予高度贊揚,可見對這部戲多么推崇了。
《四進士》是源于駐馬店戲曲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出戲,在全國久唱不衰,其故事就起源于上蔡。
上蔡縣西洪鄉姚家莊有一戶人家,老財主死后,撇下兩個兒子,長子姚廷椿,憨頭憨腦,人稱姚傻瓜,娶妻田氏。次子姚廷梅,識文斷字,心底善良,娶妻楊素貞。姚廷梅20歲得重病死了,好女不嫁二男,楊素貞不愿改嫁,只想撫育年幼的兒子寶童長大成人,贍養年邁的婆婆,為老人養老送終。大嫂田氏心懷鬼胎,想讓楊素貞改嫁,獨霸家產,又不好直說,就慫恿丈夫姚傻瓜向姚母說明。姚母聽了兒子的話,十分生氣,堅決不同意。田氏見這招不行,又生一計,讓姚家人去關帝廟燒香,請關爺保佑全家,除掉姚家晦氣。
一家老少去了關帝廟,姚母和楊素貞虔誠燒香,田氏心中有鬼,偷偷示意丈夫殺楊素貞。姚傻瓜理會錯了,從懷里掏出切菜刀,向親娘砍去。關公見狀,站立起來,大叫一聲,頓時狂風大作,菜刀落地。姚傻瓜要砍親娘,大逆不道,關公顯圣,制止了大逆不道的行為,所以其他關帝廟里關公是坐像,唯有西洪姚家莊的關公是站像。
田氏不死心,設法毒死了侄兒寶童,并備下銀兩,買通上蔡知縣劉題,誣告楊素貞殺婆母,反而誤殺了親生兒子。劉題收下銀兩,心中有愧,不敢治罪楊素貞,找個理由,遣回娘家。不料,楊素貞的哥哥嫌棄妹妹,把她賣給了商人楊春。楊春領楊素貞回南方老家,楊素貞死活不從,哭訴了身世。聽了楊素貞的傾訴,善良的楊春與她結為兄妹,一起到信陽州越衙告狀。兄妹倆到信陽后走散了,當地幾個無賴見楊素貞年輕貌美,死纏不放。這時,被革職的書吏宋士杰路過,仗義執言,救下了楊素貞。機靈的楊素貞認宋士杰當干爹。
田氏聞聽楊素貞越衙告狀,只好回娘家找哥哥田倫想辦法。田倫與河南八府巡按毛朋、信陽知州顧讀、上蔡知縣劉題為同科進士,結拜為兄弟,在官場有很大勢力。
宋士杰和楊素貞歷經種種曲折,終于勝訴,田倫、顧讀、劉題以違法失職問罪,一名小小書吏參倒了朝庭三名官員,可謂是天下奇聞。姚傻瓜被處決,戶滅三族,宅基地深挖三尺,成一大坑,叫姚家坑,至今仍有此地名。從此,上蔡流傳著一條歇后語,“宋士杰告狀——走著說著”。
筆者曾去上蔡西洪尋訪,沒有姚家莊這個地方。有人說,姚家莊出了不光彩的事,不好聽,當地人便將姚家莊改名為宋家莊了。
《古城會》
又名《斬蔡陽》。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護送兩位嫂嫂,千里迢迢尋訪劉備,無果。偶然得知義弟張飛占據古城,便去相會,張飛懷疑關羽降曹,拒關羽于城外。恰此時,蔡陽引兵而來,欲為外甥秦琪報仇。張飛見蔡陽帶領人馬而來,以為是關羽的同伙,關羽有嘴難辨。張飛說,若立斬蔡陽即開門迎接。關羽人困馬乏,不是蔡陽的對手,施展小計謀,斬掉了蔡陽。進城后,關羽怒不可遏,張飛跪地請罪。不久,劉備來到古城,兄弟相會。
古城曾經是道國,道國滅亡后,歸確山縣管轄,現劃歸驛城區,距市區僅幾公里。樸實的古城百姓覺得蔡陽死得冤,厚葬了他和他的白馬,墳頭高大,宛如丘陵。經過歲月洗刷,風雨侵蝕,現在的蔡陽墓和白馬墳沒有了墳墓的模樣,倒像是地勢較高的耕地。筆者去訪問的時候,那片高地上的芝麻花開得正艷,有白花,有淡色粉紅花,一朵比一朵高,開得歡。
對于蔡陽和關公的是是非非,古城百姓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有一次,戲班子在古城演《古城會》,扮演關公的演員唱到動情處,以為自己真的就是關公,真的就是三界伏魔大帝,視蔡陽為人間妖孽,兇神惡煞般舉起大刀往蔡陽脖子上砍去。飾演蔡陽的演員見大刀來勢兇狠,火星亂濺,倉皇失措,把頭偏向一邊,大刀緊貼頭頂掃過,重重地砍在戲臺廊柱上,深深陷進去,關圣帝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拔出來。
從此,在各地唱得響亮的英雄戲《古城會》,在故事的發生地古城,卻不讓演。
《李天保娶親》
又名《李天保吊孝》。
明末清初,驛城區諸市鎮李樓村有位叫李觀寶的人,家中富裕,自幼和五里崗臧中石的大女兒定婚,后因家中連遭兩次大火,從此敗落,一貧如洗,加之父母雙亡,只得跟隨舅父度日。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李觀寶托人說合,想與臧家女兒完婚。臧中石見李觀寶窮困潦倒,已生悔意,將女兒藏在汝南親戚家,謊稱女兒已死,退婚。李觀寶明知道臧家耍賴,也沒辦法。
這年6月,從唐河一帶進京趕考的四名舉子路過李樓,天色已晚,宿在李觀寶家。閑談中李觀寶提起自己的遭遇,幾個舉子深表同情。次日,舉子們匆匆上路,到諸市東北的五里崗,口干舌渴,想找點茶喝,見前面有一片瓦屋大院,大樹下拴著大騾子、大馬,好不氣派,在樹下乘涼的正是臧中石。幾個舉子上前施禮,討茶喝。臧中石瞇縫著眼,慢條斯理地說,哪有茶?茶還得柴禾燒哩。幾個舉子說,討點水喝也可以。臧中石說,桶也沒有,幾個舉子只好走了。后來四個舉子落榜,在回家的路上,說起李觀寶的不幸和臧中石的尖酸,便想著編一出戲,敗壞臧中石的名聲,你一言筆者一語,走著想著編著,等到了李觀寶家,已經編好了,叫《李天寶吊孝》。臧中石是大財主,本地人不敢演這出戲,老藝人把戲本帶到東北,又過些時候,五里崗臧中石家絕了后,《李天寶吊孝》才傳到本地演出。
故事本來是悲劇,經過藝術加工,變成了詼諧有趣的喜劇,引人入勝。在中國,最忌諱與死亡有關的詞語,作者竟用“吊孝”為劇名,少見,與《諸葛亮吊孝》不同,名字有悲劇色彩,內容有喜劇色彩,反差強烈,喜劇效果明顯。
筆者小時候看過整場《李天寶吊孝》,與母親一起。去之前感覺沒什么好看的,戲都是慢吞吞的,枯燥無味。但在母親的監督下,不得不耐著性子看完了,又感覺挺有意思。從此,對《李天寶吊孝》有了親切感。
筆者騎車去采訪的時候,從村村通道路上經過,五里崗就在旁邊,不小的村莊。到驛城區諸市鎮李樓尋訪時,有人指著一座墳說,那就是李天寶的墳。筆者端詳許久,和普通墳墓沒有區別。其實,這出戲就是普通人的故事。創作來源于生活,生活很普通。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12-11 作者:陳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