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保娶親》《李豁子離婚》源于駐馬店(2)
2013/7/8 17:30:1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桃花庵》
《桃花庵》又名《桃花庵鼓詞》。
書生張才娶妻竇氏。一天,張才去虎丘山逛廟會,偶遇桃花庵尼姑陳妙禪,兩情相悅,張才扮成女人,進入庵當尼姑,二人在庵內(nèi)尋歡作樂。不到一年,張才病死庵中,妙禪生下一子,托付媒婆王桑氏用藍衫包裹,送進張府。途中遇到官員蘇昆盤問,王婆順勢將孩子賣給蘇昆。蘇昆無后,十分歡喜,給孩子取名蘇寶玉。十五年后,竇氏偶遇蘇寶玉,見他長相與丈夫相似,認他為干兒子。后來,王桑氏因貧困欲將當年包裹妙禪幼子的藍衫賣與竇氏,竇氏認出是前夫之物,再三追問,才知道原委,去桃花庵尋訪丈夫。見到妙禪,竇氏與妙禪姐妹相稱,接妙禪回家。不久,蘇寶玉得中,竇氏與妙禪前往蘇府認子,后蘇張兩家均由寶玉奉養(yǎng)。
《桃花庵》大量表現(xiàn)張才和陳妙禪在桃花庵尋歡的場景,內(nèi)容簡單低俗,藝術(shù)水平拙劣,流傳不廣泛。倒是“桃花庵”的名字非常優(yōu)美,讓人聯(lián)想到美好的東西,白白玷污了好端端的名字。
上蔡縣東南有一村,叫桃花店,桃花店有一古廟,叫桃花廟。所說,桃花店東北二里張村,是張才的府地;北邊七里蘇莊,是蘇昆的府地;南邊二里王棚村,是王桑氏居住的村莊;北邊五里陳竹園,是陳妙禪出家前居住的村莊,《桃花庵》的事故就發(fā)生在這一帶,因內(nèi)容不光彩,傷風敗俗,在一年一次的桃花店廟會上,百姓都不讓演。
也許是幾個村莊的名字與劇中人物的姓氏相符合,湊巧了,也許是好事者對號入座,無事生非。但據(jù)《駐馬店地區(qū)戲曲志》記載,《桃花庵》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帶,有一定可信度。
筆者倒以為不必當真,故事的原貌和舞臺上表演的故事,常常有很大出入,就像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最終定稿和最初的設(shè)想,相差十萬八千里。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舞臺上的故事,不可能照抄照搬生活中的事,都要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發(fā)生在張才、竇氏與陳妙禪間的事,或許是另一種樣子,戲曲編寫者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篡改了故事情節(jié),至于真相,已經(jīng)淹沒于歷史長河中了。
《李豁子離婚》
源于駐馬店的戲曲故事,改編成戲曲后影響最大的有兩個,《四進士》和《李豁子離婚》。
1929年,汝南城東李灣村,有一個禿子、麻臉、嘴豁的人,綽號李豁子。李豁子家有幾十畝地,過著富裕的生活。他先娶一妻,女方因其丑陋,不辭而別。后又娶一年輕貌美的少女,姓孫,女方見李豁子長得丑陋,不愿與他再過下去。但女方家人因循封建禮教,不同意女兒離婚。孫氏無奈,懸梁自盡。
汝南縣(今屬平輿)人萬道同出身于書香之家,16歲中秀才,28歲中拔貢,人稱萬拔貢,在汝南、平輿一帶頗有名氣,至今還時常被人提起。萬拔貢30歲那年,朝廷任命他為光山縣令。他預(yù)知清庭命運不會長久,沒去赴任,歸隱家鄉(xiāng),開館教學,吟詩作賦,自得其樂,創(chuàng)立了絲弦道劇種。
萬拔貢聽說孫少女自殺的事情后,憤憤不平,已經(jīng)到了民國18年,父母還包辦兒女的婚事,孫氏為什么不去找政府告狀,與李豁子離婚呢?萬拔貢的侄女也有相似的經(jīng)歷,小時候訂娃娃親,長大后對婚事不滿意,萬拔貢親自出面與男方解除婚約。為了抒發(fā)心中的憤恨,鞭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萬拔貢憤然提筆,寫了戲曲《李豁子離婚》。
《李豁子離婚》經(jīng)萬道同的創(chuàng)作,將一出悲劇改編成了喜劇,二八少女孫氏父母雙亡,被叔父賣與李豁子為妻。李豁子不僅比她年長27歲,而且相貌丑陋,性情粗暴。孫氏痛苦萬分,終日啼哭。后經(jīng)“洋學生”堂姐指點,逃出家門,到縣衙告狀。縣長問明情由,終判孫氏與李豁子離婚。戲劇詼諧生動,滑稽有趣,反映的事是日常瑣事,深受百姓喜愛,一經(jīng)上演,迅速傳唱各地。
《李豁子離婚》最初以絲弦道的形式上演,取得了轟動效果,很快被改編為大調(diào)曲子、豫劇、曲劇、河南墜子、昆劇、小說等形式,并傳播到安徽、山東、河北、湖北、江西等省,被移植成多種劇種,影響廣泛。隨著《李豁子離婚》的廣泛傳播,有了許多續(xù)編,《李豁子再婚》、《李豁子做夢》、《李豁子找老婆》、《李豁子二婚》、《李豁子說媒》、《李豁子勸妻》、《李豁子出國》等。
前年春節(jié)期間,筆者和同事帶領(lǐng)文藝小分隊深入基層,慰問演出。有位國家二級演員,姓侯,唱曲劇《李豁子離婚》中《豁子聞聽氣的筆者跺腳》一折,很長。侯演員扮相滑稽,頭戴禮帽,豁嘴唇,弓腰駝背,一腿長一腿短,走路一高一低,上場未開口就引來陣陣笑聲。他唱得很好,聲情并茂,吐字清晰,深受歡迎,叫好聲不絕。筆者早就聽說過《李豁子離婚》,但沒聽過,那天筆者聽得十分投入。接下來幾天,侯演員唱了十幾場,筆者聽了十幾場,聽得得勁,聽得過癮。侯演員把李豁子演活了,同伴們送他綽號“豁子哥”。我們都叫他豁子哥,他欣然接受。
發(fā)生在本地的戲曲故事,多數(shù)不讓在本地上演,只有《李豁子離婚》例外,不但不禁忌,而且深受歡迎,為一特例。
《梁祝》
《梁祝》的故事家喻戶曉,久唱不衰,根據(jù)梁祝故事改編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被多種樂器演出,影響甚廣。
梁祝故事的傳說起源有四省六地之多,爭論了上千年也沒定論。起源于汝南的說法,是近十幾年的事,此說出現(xiàn)最晚,證據(jù)最充分,竟爭力最強。2003年10月18日,全國梁祝郵票首發(fā)式在汝南舉行。2005年12月4日,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授予河南省汝南縣為“中國梁祝之鄉(xiāng)”稱號,為梁祝發(fā)源于汝南加上了重重的砝碼。筆者曾去考察過汝南梁祝發(fā)源地,方圓幾十里分布著多個遺跡。筆者在那里盤桓兩天,回來寫了幾篇散文,對梁祝的愛情故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將《梁祝》戲曲故事源于駐馬店列入本篇,待將來梁祝故事起源地有了定論,另行修改。
《藍橋會》
新蔡縣練村鎮(zhèn)藍莊,有一對夫婦,年近半百才生一女,取名蕊蓮,視為掌上明珠。年復(fù)一年,蕊蓮長大成人,出落得如花似玉。一日傍晚,蕊蓮去打水,在井邊偶遇魏員外之子魏士秀,二人一見鐘情,定下終身,約定三日后二更時分于玉石橋相會。
魏員外得知兒子執(zhí)意要娶貧家女蕊蓮,大發(fā)雷霆,從此不準他出門,只能在后書房攻書。蕊蓮父母知道女兒私定終身,惱羞成怒,斥責女兒敗壞家風,扔下白綾,逼她自盡。蕊蓮趁父母熟睡,偷偷來到玉石橋,二更過后仍不見魏公子到來,大失所望,縱身跳河自盡。少時,魏公子越墻匆匆奔到玉石橋,不見蕊蓮,發(fā)現(xiàn)她的一雙鞋子,方知她已尋了短見,亦投水殉情,實現(xiàn)了他們“生不同幔帳,死同墳”的誓言。
《藍橋會》的名字非常優(yōu)美,但故事卻非常悲慘,是一曲凄美的愛情絕唱。不客氣地說,《藍橋會》比《梁祝》表現(xiàn)的愛情還要動人,為了愛情忠貞不渝,互不背叛,即便付出生命的沉重代價,也在所不惜。而《梁祝》里的梁山伯,算不上男子漢。筆者在《梁山伯是個傻家伙》一文中,對他作了詳盡分析,他不是個好男人,不值得祝英臺用生命去愛。
《齊寡婦大鬧沙河店》
又叫《白衣女》、《齊寡婦造反》,反映的是發(fā)生在驛城區(qū)沙河店的真實故事。
清嘉慶年間,齊寡婦(王聰兒)帶著弟弟登云和兩個孩子,從湖北一路賣藝到沙河店投靠蔡順。剛到沙河店就聽說,蔡順被當?shù)卮尬渑e告發(fā),與白蓮教共同造反,全家被殺,蔡順不知去向。齊寡婦無奈,只得街頭賣藝。崔武舉來到大街,見齊寡婦身手不凡,長相俊俏,便要與齊寡婦比武,結(jié)果崔武舉敗北。居心叵測的崔武舉又生一計,說要與齊寡婦交朋友,邀她到府上。齊寡婦恐生不測,就讓弟弟和兩個孩子在村頭南邊等候。當天晚上,崔武舉設(shè)宴招待齊寡婦。宴席一散,崔武舉要與齊寡婦同居,齊寡婦不答應(yīng),當即在崔家打起來。齊寡婦越墻逃走,來到和弟弟約定的地點,不料弟弟和孩子已經(jīng)被崔武舉抓走,齊寡婦不敢久留,向南走去。第二天,在一個山腳下遇到占山為王的蔡順,不久又在路上截住了被押送的兩個孩子,方知其弟已經(jīng)被殺害。兩日后,齊寡婦和蔡順帶人沖進沙河店,殺了崔武舉及其全家。
沙河店筆者不陌生,曾多次去過沙河店,坐車去過,騎車也去過。崔姓是沙河店的大姓,周圍分布著很多以“崔”命名的村莊,如南崔莊、大崔樓、小崔樓、和崔等。崔武舉是沙河店崔氏家族中引以為榮的人物,卻做出如此不光彩事,多行不義,終于招來殺身之禍,徒留笑柄。
《千峰寺》 《平蔡州》
遂平縣城西有一“陽豐寺”,寺里有一惡僧,搶掠美婦少女,帶進暗室奸污。后被探訪的朋友偶然發(fā)現(xiàn),惡僧為殺人滅口,便以登山觀景為名,將友人騙至“平磨垛”,趁其不備推入深淵。三日后,死者的兒子到寺中尋找父親下落,在一個山溝里找到了父親的尸體,痛哭欲絕。義軍領(lǐng)袖劉洪啟弟劉洪道下山探事,路過此地,問明情由,回稟大哥劉洪啟。劉洪啟決心為民除害,派妹妹劉洪榮扮作村姑,去打探惡僧的暗道機關(guān),并遣劉洪道和大將郭黃臉,假扮香客進寺,暗中保護,隨后帶領(lǐng)義軍包圍陽豐寺院,除掉惡僧,救出了民女。
此劇是遂平文化館趙元慶于1958年根據(jù)存檔史料編寫。筆者小時候曾看過連環(huán)畫,不道這件事源于遂平,也不知道是新編歷史劇,許多年后,看了一些文史資料后才知道。遂平至今還有“陽豐”鄉(xiāng),又有文字記載,筆者以為,這件事可能是真的。
前年,駕車旅游,從新修的駐馬店到舞鋼公路經(jīng)過,見路邊樹一招牌,上寫“千峰寺”,便停下車查看。當?shù)厝苏f,這是一座古廟,后來毀掉了,現(xiàn)在有人重建,因資金緊張,停建了。不知道此千峰寺是不是彼千峰寺。
《李愬雪夜入蔡州》是古文名篇,選自《資治通鑒》,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不少人對這篇文章都不陌生。蔡州就是現(xiàn)在的汝南縣城。1981年,李豐田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和《汝南縣志》編成戲曲《平蔡州》。
李愬平定蔡州,在駐馬店留下的遺跡很多,遂平的文城柵、馬鞍山、嵖岈山,西平的冶爐城、西平縣城,汝南的鵝鴨池、白馬橋等,都是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有記載的地方。
這些地方筆者都去過,時光流逝,陵谷變遷,辨不出昔日的模樣。【原標題:《李天保娶親》《李豁子離婚》源于駐馬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wǎng) 2012-12-11 作者:陳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