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一詞,大約出現在魏晉時期,但當時這個詞匯的含義,并沒有清正廉潔之意,只是指地位顯貴而工作清閑的官職。
在那個時候,清正廉潔的官兒,不叫清官叫“循吏”。顧名思義,循吏是奉法循理的官員,他們“上順公法,下順人情”,他們恪盡職守、清正廉潔、智謀出眾,他們重農宣教、造福一方,“所居民富、所去見思”。其道德人品、過人才智、為政業績都卓然出眾,為世人敬仰。
“循吏”一詞,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首創《循吏列傳》,此后歷代史家、歷朝正史沿襲《史記》,基本上都為循吏立傳。有學者遍閱二十五史,發現各代《循吏傳》的擇人標準都定得十分高,可說是好中選優,優中選萃,百千萬中擇一。《史記》時間跨度為3000年,其《循吏列傳》只寫了五個人;《漢書》至《清史稿》,時間跨度2000多年,其間的《循吏傳》,不過記載了400余人,其中不少人還只是簡單一筆。
在中國歷代循吏序列中,孫叔敖是一位重要的角色,他是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寫的第一個人物,因此歷來被尊為“循吏第一”。大致在南宋晚期之后,民間語言系統大量出現“清官”一詞,沒有了“清閑”的含義,專指清正廉潔的官員。后來,“循吏”一詞被“清官”取代,口語中很少使用了。因此孫叔敖又被稱為“古今第一清官”。
孫叔敖是何許人?有什么樣的事跡?何以當得“古今第一清官”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