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折脛河史話

2013/7/11 8:51:52 點擊數: 【字體:

  
    折脛河是淇縣內陸河。發源于泉頭村太和泉(亦稱肥泉),流經橋盟鄉、朝歌鎮、北陽鎮、西崗鄉四個鄉鎮,人入衛河,全長19.8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

    折脛河古稱肥泉、澳水、泉源水,又稱陽河、勺金河、太和泉水。我國古代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的《泉水》詩中所詠“我思肥泉、茲之永嘆”即指此河。自殷紂王與妲己觀朝涉,折樵夫之脛驗髓之后,易名折脛河,能自流灌溉500余畝稻田。該河古入淇河,后經西沿村入衛河。新中國建立后,將恩德河、趙家渠下游擴寬,使之于東石橋東南匯入折脛河下游。方能灌溉上萬畝良田。

    折脛河雖是內陸小河,全長不足20公里,卻在許多史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云:“源泉水有二源,一出朝歌城西北,一出東南。紂王于此折老人之脛視髓。經朝歌城南,又東于左水合,謂之馬溝水,又東于美溝水合,又東南注入淇水。”《博物志》謂之澳水。《寰宇記》載:“陽河在衛縣西北平地,即紂折朝涉之脛于此。亦名折脛河。”  《一統志》云:“泉源水在淇縣南,一名陽河。”

    折脛河之所以盛名,是因為在這里曾演繹過一個悲烈的故事。三千多年前初冬的一個早上,紂王偕妲己登上摘星樓,舉目四望,看見一老一少兩個樵夫涉水過河。老者毅然涉過河去,少者卻懼怕寒冷,幾次把腳伸進水中又縮了回去。妲己問紂王這是何故。紂王說:“老者骨髓充沛,所以不怕寒冷,少者骨髓不足所以怕冷。”妲己故意搖搖頭說不信。紂王遂命侍衛把兩個樵夫叫來,折脛驗髓,終于博得妲己一笑。后人為紀念這兩個無辜的樵夫,把這條小河易名折脛河,還賦詩嘆曰:  “河流曲曲總凄清,嗚咽依稀遠故城。勝有哀怨傳不盡,潺潺未改舊時聲。”

    千百年來,折脛河經過多次疏浚,防旱澇、灌良田,通舟楫,給淇縣人民帶來不少福祉。

    據《淇縣志》記載:明嘉靖四年(1525),肥泉有三源,中曰太和泉,在東泉頭村南,泉自地中出,積為方沼,橫45步(約74米),縱22步(約37米),足見泉水之大。縣丞王山浚成大河,以便民利,通舟楫。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知縣蔣行義新浚了太和泉,與右泉飲馬池水合。據清光緒《淇縣輿地圖說》記載:飲馬池亦名浴馬池,在西泉頭東偏南,昔為大池,闊廣百余步,今淤塞成小澗。左源三和泉水自東北來入之。三和泉距太和泉里許。分二渠,一南流入折脛河,一東南流,經稻莊北入城壕。三源既會,水源充足,可灌田數千畝。

    清同治十二年(1873),河南巡撫錢鼎銘再浚之。自太和泉至西沿村,凡四千六百余丈(約合15180米),深七尺(約2.1米),寬二丈六尺(約8.6米),歷時半年,耗銀六千八百兩。因折脛河不可垂訓,故易名勺金河。錢鼎銘親自撰書勒石立于太和泉畔,垂訓后世。

    歷史上雖對折脛河進行過多次疏浚,都沒有留下翔實的記錄,唯獨錢鼎銘這次疏浚作了翔實的記載。《重浚勺金河記》這是淇縣水利史上較早的文字記錄,而且載入了《清史稿》。《清史稿》中錢鼎銘傳略記云:  “……任河南巡撫期間,曾鑿賈魯河故道……復浚勺金河……。”因此《重浚勺金河記》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同時其碑文是圓轉遒麗的趙體,全文711個字,字字端莊,筆筆不茍,堪稱書林之秀。據泉頭村老人講,解放前周邊縣市的湯陰、安陽、衛輝、新鄉等地常常有人來此拓片。文化革命期間破四舊,此碑被砸毀,壘在房屋底基。后經泉頭村村民耿王保、牛永福、牛山嶺、潘和義四位老先生發掘,找到了這塊《重浚勺魚河記》古碑,可惜此碑已被人斷為三截,無復舊觀。

    前幾年,我們無意中從已故老教師李金鐸先生家中發現了《重浚勺金河記》拓片。這是他解放前搞的拓片。經過整理標注,現附印文后,以饗讀者。
                    
    附:
             
    《重浚勺金河記》標注
  
    古之興水利者西門豹①,史起鄭白②,其施功皆在西北。顧議者或謂水利之興,西北難而東南易。豈今必異於古所聞歟?亦人之狃③於故常而憚為其難耳。夫當兵革甫息④,財用匱絀之余,誠未可勞民以大舉矣。第因地之宜,順民之欲,有利賴而無煩擾,亦守土者所宜有事也。余往歲旬宣畿輔⑤,適任筱沅觀察,守順德,嘗以其言浚洺河二百余里,兼治上下游,以除廣平、順德二郡水患。役甫竣,而余奉命撫豫。豫與畿輔地相接,郡邑利弊相等。既視事,詢民疾苦,乃設局以興水利。于是尹杏農觀察為余言曰:“同治戊辰,以治兵道經淇邑,軍行旁午而驛路泥淖,至不可行。問之,土人則曰:‘此折脛河’。北二里許,脈起太和泉,在淇邑西也。河發源于靈山,伏流至山下,匯為池。飲馬泉北來會之,合流而東,溉田數千畝,以達于衛河。明萬歷間,邑令蔣行義浚之,距今四百余年。淤墊不修,每夏秋盛漲,輒為民患。蓋以功之難成,而置之也久矣。余下其事於府,若縣令,集紳民,籌所以舉其事者。荒度經營,畚鍤兢作,蕩淤逐鹵⑥,瀹源注流。自太和泉至西沿村,凡四千六百余丈,深七尺,寬二丈六尺。公帑及余率守令捐廉,合之得銀六千八百兩。其不足者,資諸民力。役將半,復屬杏農觀察。以輕騎往,察勤惰,驗堅窳⑦,有不中程者,悉更治如法。經始于孟春二月十有六日,越六旬蕆⑧事。以折脛不可垂訓也,乃更名勺金河。邑人士請為文勒石。余惟勤民事者,貴因便乘時,行善政者,在得人共理。豈獨是舉哉?方今川澤田疇之待治,環豫皆然也。吾甚愿司民牧者⑨,講求規畫,次第見諸施行。庶幾斥鹵變為膏腴,民生免于暋難。再睹於墊彼史起鄭白之功烈何!今日邪,淇固小邑耳,徒以誠信感孚,通力合作,數百年廢舉,肇復于一旦。此以徵吾民之大可用。惟視乎使民之得其人而法美意,又以見良之因畏難而不舉者,不知凡幾也。若夫恪守成規,益加浚治,永保久大之利,毋忘創事之艱之善,其后矣。襄日之官斯土者,則尤所望於他。是役者,衛輝府知府來秀,淇縣知縣陳士杰,知州李樹基於例得備書云。

    同治癸酉六月豫使者太倉錢鼎銘⑩撰并書。

    [注釋]:

    ①西門豹:戰國魏人,魏文候時任鄴縣令。當地三老、廷椽勾結女巫斂百姓財物,每年擇民女沉入漳河,謂為河伯娶婦。豹將女巫、三老投入河中,惡習得除。又發動民力,開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民得饒足。

    ②鄭白:古代關中有名的水利工程。有“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之說。

    鄭渠:戰國韓國水工鄭國為秦國所鑿。分涇水東流,經三原等諸縣界,入沮洛。溉地四萬余頃,為關中沃原。

    白渠:漢代關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陜西三原縣西北,漢武帝大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起谷口,入櫟陽,注渭中,長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名曰白渠。

  ③狃niǔ:拘泥。

  ④甫息:剛剛停下。

  ⑤畿輔:泛指京城地區。

  ⑥鹵1ǔ:指鹽堿地。 

  ⑦窳帥:粗劣。

  ⑧蕆chǎn:完成。

  ⑨司民、牧者:皆指地方長官。

  ⑩錢鼎銘:  (1821—1875)清末江蘇太倉人,字新之,號調甫。道光二十六年舉人。曾協助曾國藩、李鴻章鎮壓捻軍。后任直隸大順廣道、直隸按察使、布政使。同治十年升任河南巡撫。在河南期間大興水利。據《清史稿•錢鼎銘傳》記載:  “曾鑿賈魯河故道,南自周家口北至朱仙鎮,又西北至鄭州京水寨,疏積沙,補殘堤岸,上游無水患,下游通舟楫。接著復浚勺金河,丈八溝余,濟河永豐渠以資灌溉……。”【原標題:折脛河史話】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肥泉古今》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