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后,以國(邑)名為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原軫,原憲,原壤,原復等。
來源有三:
1、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于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后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于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從此流散各地。
2、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后轉封于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后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3、出自趙姓。晉文公將原地分給趙衰,趙衰有兒子原同。
4、出自媯姓,為舜的后裔。莊公二十七年,有陳國原仲。
得姓始祖
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杰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后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干,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后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后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于先軫,號稱原軫,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伯爵),史稱原伯貫,受封于原國(古稱軹邑,今為河南濟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職先是卿大夫。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后人以原為氏。古城濟源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與晉國毗鄰。是愚公的故鄉。《水經注》曰:“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楊守敬《水經注疏》曰:“在今縣西北四里,俗呼為原村,遺跡猶存。”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20世紀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內涵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周代遺存。史傳夏帝寧都于原,周初的原國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于前635年圍攻原國。原國人跟愚公一樣堅韌不屈,說:“晉(山西)人想霸占我們,咱不干”。 晉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約定三天為期。過了三天還沒打下來,晉文公就命令撤退。軍官們請求等一下,說:“原國就要投降了”。晉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終于離開了。沒走多遠,原國人聽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動撤軍,哪兒找這么好的守信用的國君啊。原人感動得趕緊下城,把晉文公接進城里。 原國亡國后,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紛河,漳河兩岸,在別的地區及世界各大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無論在那里,他們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樣刻苦耐勞,奮斗不息。河南省濟源市,在溫縣西北60公里處,有原社、原莊等遺址村名。據《濟源志》云,為春秋是原國所在地。《溫縣志》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率師勤王,夏四月在溫敗太叔帶,襄王將溫、州、原、向等四邑賜給晉國,說明此時原國被晉文公所滅。“溫”邑即今溫縣西部、孟州市東部,“州”即今溫縣的趙堡鎮、武德鎮、武陟縣的西陶鎮、大虹橋鄉,“原”即濟源市北部,“向”即濟源市南部。據《濟源志》載,西周武王封弟原叔為原國,為蘇忿生蘇國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為樊侯即樊國。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為向國。這說明今河南濟源市,周初武王時此地封弟原叔稱原國,宣王時賜此地給仲山甫為樊國,幽王時又把此地給皇父孔圣為向國。所以,濟源周時有原、樊、向之稱。春秋時晉文公滅原邑時,在王屋山封門口(古稱軹關),晉軍與原軍打了幾天幾夜,后圍邑城原國降晉。此時,原國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溫地的邢丘處(今北平皋村),他們不忘祖先和國家以原為氏,落戶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漢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國人雖以國(邑)為氏,但卻是在溫地開始姓原的。溫縣邢丘(今北平皋)可為原氏祖地,今住著原氏族人數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內外原氏多來此尋根(余略)。原姓望居濟源縣(今河南省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