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的名義和圖騰
申的本義是電,古文定義申為神。在甲骨文中,申字像云氣繚繞,閃電陰顯之形狀。閃電往往出現(xiàn)在雷雨天氣之中,因此,漢字中的電字是雨字下加電字所構(gòu)成,現(xiàn)在又簡化為電。申字轉(zhuǎn)成為能反映神的意志的地干第九的名稱。申的引申有伸展、說明、約束、申請等詞義。
在古代,人們對雷電、風(fēng)、雨、云等氣象感到十分神秘,不可思議,認(rèn)為是神的力量,是天神在作祟。七月正是雷雨季節(jié),云中電閃雷鳴,引起萬民敬畏,故崇拜為神。于是雷電就成為某氏族的原始自然氣象的圖騰,以閃電的形狀作為氏族的族徽和族名,申人早期活動之地成為申地,所建過的城堡都帶申字,其后發(fā)展為國和姓。
申姓的起源和演變
申姓的起源主要有兩大支:姜姓和羋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夏朝初,炎帝后裔四岳的一支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申,故地在今陜北米脂至寧夏中衛(wèi)一帶,亦稱西申。申人在商朝后期歸順了周國,商末時申人隨周人東遷,渡過了黃河,進(jìn)入山西南部的霍太山地區(qū),在今山西霍縣南建立了申國.,亦稱北申。西周初被封為伯爵,不久為姬姓霍國所吞并。一部分申人隨申伯南遷河南,而遺留于霍太山的申人則融人到姜戎的游牧部落之中,亦稱申戎。周宣王時,申伯因是周宣王的母舅,重建申國于河南南陽,亦稱南申,申伯的一位兄弟另被封于河南信陽的申,亦稱東申。
在西周末東周初時期,申國是一個強(qiáng)國,其后遭到周邊姬姓國的聯(lián)合排擠,南面楚國的壓迫,國勢很快衰落。春秋前期,大約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北上擴(kuò)展勢力之時,假道鄧國滅了南申。又過了二年,楚文王東襲息國時,順便滅了東申,建立了申邑。申人的后裔遂以國為氏。姜姓申氏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普遍使用申氏也有近2700年。
第二支源出羋姓。春秋前期,大約公元前688年至前686年,楚文王北上擴(kuò)展勢力先后滅了南申和東申,并在東申建立申邑,將其封于大臣申公。申公之后裔遂以邑名為氏,是為羋姓申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申姓中融入其他民族基因的事件發(fā)生很晚,直到清朝初期,世居遼寧的滿洲八旗中的申佳氏族集體改姓漢族申姓。滿洲八旗的申佳姓的先民是來自山東的申姓漢民,與當(dāng)?shù)貪M人混居,被同化并入旗成為滿人。因此,東北地區(qū)的申姓中有一部分來自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