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歌分類——田歌
2013/11/26 17:26: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田歌是長江、珠江流域廣大稻農插秧、除草、車水、挖地時傳唱的一種民歌。在這些地區,農民一般要種兩季或三季,勞動強度非常大,為此,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以唱歌調節情緒、解除疲勞的自發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勞動雖然是集體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協作,這樣,田歌一方面與號子一樣,同勞動本身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來統一勞動動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與號子大不相同。在上述大多數地區,都有半職業性的民歌手,他們被當地尊稱為“歌師”“歌伯”或“歌匠”。這些人既有即興編唱的能力,又掌握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傳說的長篇唱詞。每到種植的忙季,他們就會被請去唱歌。其形式是:歌師二至三人站在田頭,一邊敲鑼打鼓(也有不用鑼鼓者),一邊相互對歌。由于插田勞動是從早到晚,歌師們的歌也就要唱上一整天。為了給干活的人適當解除疲勞,他們常常要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臨時海闊天空地編一段笑料,以取悅于勞作者。有時,他們又發號施令,或請大家休息、吃飯,或指揮大家移動作活的位置。以往,為了更好地鼓動干活者,主人有時一次請兩個“歌班”,讓他們“打擂臺”比賽,哪個班唱得好而且多,就給他們獎錢獎物。
田歌的曲體,一般是兩句體、四句體或多句體的段式結構,除采取領合形式的部分曲目為規整性節奏外,其他一律為自由疏散的節奏節拍。有些地區的田歌,為了配合勞動,常常組成容量很大的聯套體。每套有的包括十余個號牌,有的多達數十個號牌。如湖北“長陽薅草鑼鼓”總共有27支號子,歌師每唱一遍,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它們主要有:起歌,叫歌,揚歌、露水號、穿號、趕號、急鼓溜子、減歌、乖乖號、冤家號、節節高、兩聲號、趕五句、叫歌子等。而上海青浦田山歌的 “套數”中則常有“大頭歌”“陽照頭”“落秧歌”等。在唱法上它們也各有所宗。“長陽薅草鑼鼓”使用本嗓即“平腔”,而“青浦田山歌”喜歡用“假嗓”即 “高腔”。有的地方則真、假嗓并用。
在河南地區,田歌具體分布在信陽、南陽地區和洛陽、駐馬店地區的部分地方。田歌演唱的季節性是很強的,往往是在插秧、車水的時候來長,沒有水田的地方是在鋤草作田的時候來唱。具體唱的有插秧歌、車水歌、打劉海、打呀油、打丫頭等,盧氏縣田間的各種勞號也都屬于田歌。田歌的延長形式,多半是邊勞動邊長,內容有四季景、對花、對歌、民間傳說和愛情故事等等。信陽地區的田歌中,還有些在唱時有早、中、晚之分,并在詞中還穿插些愛情逗趣的清潔,唱起來風格濃郁馨香,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驹瓨祟}:河南民歌分類——田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 200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