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怎么說呢,用今天的話說是有點小無恥。但他也成為春秋第一名相,助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齊桓成為霸主,實際就是代行天子權力,內平諸亂,外抗蠻夷,充當國家警察的角色,專治各種不服。所以從他這些功績來看,他的那些小無恥就可以說成是不拘小節。
管仲年輕時家里窮得要命,所以他拉著鮑叔牙一起擺攤做些小生意,東邊賣過酒,西邊賣過棗,天天到處擺地攤,幸好那時候沒有城管這種職業,他也不用天天抱著貨物逃跑。所以還是能勉強養家糊口的,每一次生意盈利分紅時管仲都多拿一些錢,鮑叔牙從來沒怪他,因為他知道管仲家里太窮比他更需要錢,從這點上反而能看出來管仲這個人胸懷坦蕩,他不和鮑叔牙商量,而當面分給自己更多的錢更證明了他對朋友的坦誠和信任。當然管仲這個人也不怎么靠譜,可以說想法比較多,他們倆在一起時他又是個頭,是出主意的人,他常給鮑叔牙出一些不靠譜的方法掙錢,也經常賠錢,鮑叔牙從來沒有因為賠錢而埋怨他而不聽他的想法,反而每次都高興地接受管仲的各種不靠譜。賠了錢也沒不高興,反過來安慰管仲說做生意有賠有賺,不可能每次都掙錢。
管仲年輕時自我感覺是很良好的,覺得自己太有才了,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游說君王想申請個官當當,但君王連著三次都叫他滾蛋,大伙都笑話他,但小鮑從來沒有,他依然對管仲充滿信心,覺得他相當有才,還總跑去安慰管仲,說他只不過是暫時的懷才不遇,只是還沒有合適機遇來展示才華罷了。老管求官不成又去當兵,當了三次兵,但每次都碰到了戰爭他都當逃兵開小差跑回家,小鮑從來沒說他是膽小鬼,他知道老管家里有八十歲老母,他死了他媽也得餓死。
管仲和召忽一起伺奉公子糾,糾爭位不成功死了,召忽也自殺了,但管仲卻不愿自殺,寧愿回來坐牢并承認錯誤,要知道這在重氣節的古人眼里是比死難受得多事情啊,小鮑也沒有覺得他無恥,反倒覺得管仲是不想浪費自己的才能,還沒揚名天下所以不能死。鮑叔牙立即向齊桓舉薦管仲當丞相,讓他有了一展抱負的機會。鮑叔牙對管仲太好了,這種友誼太銷魂了,用現代話說這真是一對好基友。
上面這些事情是管仲成功后說出來的,表面是在說他們的友誼,其實倒像是苦逼青年成功后在痛說自己的革命家史,痛說自己的坎坷過去。我們也可以從這些事情上看出管仲盡管把自己說得很坦蕩但是做事的方式卻總是有點小無恥,也不排除他是在自我辯護,為自己不光彩的過去找借口洗白。
當然管仲確實很有才華,在他的管理下剛經歷內亂的齊國在沒有多久的時間里馬上富國強兵,成為諸侯國的霸主,而在他死后不久強大的齊國也就不行了,齊桓小白這樣的一代霸主在失去仲父后居然落得被廚子易牙餓死王宮里,可見春秋時齊國成為霸主和管仲有著多么大的關系。
管仲可能是前半輩子窮狠了又或是大權在握怕國君疑心,所以他當丞相后生活相當奢華的,有些時候越禮使用和國君級別的物品,雖然這也是他用的一點小無恥手段,權力太大了如果在民間名聲太好難免引起國君猜忌,所以私生活就干脆來個不拘大節,過得失禮奢華一些好了。當然他這種做法也引起了后世人的一點微詞,第一個就是孔子了,孔子首先是肯定了管仲的不拘于小節而成大事的人生和他一生強大功績的。“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但孔子也對管仲的不拘大節的過著和君王一個等級的生活提出了批評。“管氏知禮,孰不知禮”,當然孔子對管仲的看法也只是以儒家學說的眼光來評說管仲。
管仲做官之前生活艱苦,經歷豐富,由于家里窮所以只要能掙錢的事情他都干過,也經歷過太多的市井,這也養成他做地事情不擇手段,為達到目的常常也能小無恥一下,處理事情從不拘泥于任何古例,治國入鄉隨俗而不移風易俗,所以他能治理出一個鮮活的齊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