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皇甫姓的來歷
2013/9/24 8:49: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皇甫氏出自有殷,微子抱器歸周,周武王將其封于宋。在宋傳了十世,戴公子名充石,字皇父,其子因以為姓,為皇父氏。到了秦朝,后人更皇父為皇甫,一直流傳至今。博愛的皇甫姓始于東晉。始祖皇甫真,字楚季,東晉前燕人,祖籍安定朝那(今甘肅省平涼縣),平呂護后,定居懷州北張茹鎮。該鎮在今博愛縣張茹集村北,約在明代毀于水患。
皇甫真少時聰敏,才華出眾,弱冠之年,就入朝為官,曾先后官拜前燕遼東國侍郎、鎮西將軍、侍中、太尉以及前秦奉車都尉等職。
皇甫真體恤百姓,為官剛直,任平州別駕時,國內災亂遍地,百姓勞瘁不堪,他立即奏請圣上寬減稅賦,體息力役,從而觸忤朝廷,被罷免官職。皇甫真性清儉寡欲望,不營產業。從慕容評攻拔鄴都(今河北省臨漳縣),雖然珍貨充溢,絲毫不取,僅收圖冊書籍。平素喜好吟詩屬文,共著詩賦40余篇。
皇甫真心懷奇略,足智善斷,成為前燕托孤重臣。從慕容恪時,慕容根欲謀反為亂,皇甫真洞察此事,力請慕容恪速決速斷,鏟除隱患,慕容恪聽其言,誅戮慕容根,避免了一次內亂。后野王呂護反叛,慕容恪在恩詔和兵戈之間舉棋不定,皇甫真力諫慕容恪以兵戈平呂護,直陳“護九年之間,三背王命,揆其奸心,兇悖未已”的不臣之心,建議“宜以兵處取之,不可復以文檄喻也。”慕容恪采納了他的意見,并封其為燕冠將軍,討伐呂護。凱旋后,拜為鎮西將軍。
燕綱紀不存,奸佞當道,民不聊生,終為前秦滅。皇甫真從前秦符堅,封為奉車都尉。馳聘沙場,數歲而卒,葬于博愛北張茹鎮東南塋地。
皇甫真的后裔皇甫秦移居孟州城西西虢村,后裔有皇甫玭、皇甫權。唐宣宗時,官拜工部尚書。歷五代至宋、元。皇甫權有后裔三人,長復居北張茹;次居商丘市睢縣皇臺村;三居武閣寨。皇甫氏人丁興旺,后裔現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如焦作市的博愛、沁陽、孟州、武陟;新鄉市、開封市、商丘市、西安市、安徽省、江蘇省都有皇甫氏的后裔。
皇甫氏后裔人才輩出,或官拜朝堂,或馳騁疆場,或耕耘于學府,或耕織于農舍,各安其職。恕不贅述,但是,有一奇人不得不說。這位奇人外號皇大漢,身高兩米有余。一雙大腳,約有80cm長,一歲左右的兒童可以在他鞋內睡覺。皇大漢,姓皇甫,名皇甫恕,為皇甫氏長門第九代人。他身高體壯,力扛千斤,每頓飯能吃斗米斗面。傳說有一天他母親借來一斗高粱面,給他烙成饃,讓他帶干糧到老君廟擔煤。出發前,他說:們(媽),這饃怪香,讓我嘗嘗。他這一嘗,把一斗面的饃都嘗光了。母憂他在路上挨餓,他說:沒啥,兒能吃也能忍。到了老君廟煤礦,掌柜的看他一根檁條挑了兩個花眼簍,大為驚奇。本地人都知道,花眼簍是用荊條或竹批編成的高約100cm、寬80cm、長150cm的盛物器具,為了減輕盛物器具本身的重量,編織者采用六角空花工藝編成,容量很大,一般挑不動,于是就說:大漢,煤炭盡你裝,如能挑走,分文不取。掌柜此言一出,皇大漢甚是高興,裝了滿滿兩花眼簍,挑起來就走。大漢前面走,掌柜后面跟,直到大漢走過了貴屯村,掌柜的才心服口服地回去。皇大漢食量大,在年景不好時被餓死了。1947年土改時有人在其后裔的樓上看到過皇大漢的鞋子,每只鞋可以裝半斗玉米呢!【原標題:博愛皇甫姓的來歷】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根在中原博愛縣站 201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