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間祭灶習俗
2012/4/28 9:51: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相傳,灶公(又叫灶君、灶神、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駐人間集錄各家庭成員言行的“監察大員”。他(或偕夫人)于農歷年初駐點,年底攜帶“善罐”、“惡罐”返回天庭述職。每家每戶都希望灶公在玉帝面前為他們隱惡揚善,以便能多獲得吉祥幸福的“年度指標”。由此,隆重餞行必不可少,祭灶(又叫祀灶、送灶、辭灶)成為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灶公是何人? 《禮記》記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另傳說,灶公的原型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是神農氏的“火官”,是為黃帝壘灶的“蘇吉利”,是民間壘灶高手“張灶王”,甚至是“回頭浪子”張禪等。不論哪種說法,灶公均為“一元說”。
在20世紀初,有文章寫道:“一般陣亡的將士們,死得無家可歸,玉皇為憫著他們的緣故,便都派他們到人間服務,到各家當灶公去。”這樣,灶公又變為“多元說”。
祭灶在何日?
有的說北方在農歷十二月廿三日,南方在廿四日。有的說官府在廿三日,民眾在廿四日,水上居民在廿五日。一個節日有多個正日,實屬罕見。難道說,這是為了防止灶公們扎堆出行會造成“塞車”,所采取的“錯峰”措施?
《藤山志》寫道:福州人祭灶,“俗謂十二月二十三日祭葷菜,二十四日祭素菜,今人則二而一之”,F在,通常在十二月廿四日祭灶,今年就在今天。
祭灶供何食品? 除了“十杯香茶”、“十盞酒”外,還有“十碗祭灶料”。首先是灶糖灶餅(今稱年糖年餅),還有紅葡萄、荸薺、甘蔗等帶“甜”的食物,希望灶公吃后滿嘴甜言蜜語,盡講好話;魯迅認為是要粘住灶公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20世紀初,灶糖灶餅亦稱奏糖奏餅,“奏”與“灶”在福州方言中諧音,含有請灶公“上天奏好事”之意。廣義的“祭灶料”,還包括可作為車輪的光餅、韁索的線面等,因為灶公是乘馬車上天的。
另外有“十盤菜”,如“豆腐蠣、蒜仔紅豆干等。蠣諧音俤,蒜仔諧音孫仔,闡明蘭桂騰芳的意思”。如“蛋是太平,雞表賡續不斷……都是含吉祥之兆”。還有菠菜,因綠菜葉襯以紅根,美其名曰“紅嘴綠鸚哥”。
祭灶有何習俗? 在灶公啟程的當晚,擺上供品,點香燒燭,焚紙元寶,祭祀者畢恭畢敬地三跪九叩,以冀博得灶公好感。焚化灶公像時,燃放鞭炮并把黃豆拋向屋頂作為馬的飼料。在一陣噼里啪啦聲中,灶公坐著馬車上天了。
據報載,在20世紀初,福州人祭灶還有一些習俗,如: “祭灶前,子婿以年祭豬蹄送岳父母,岳家則以田豆、花生、祭灶糖、花面具回敬之。” 祭灶時,用方言唱歌謠:“祭灶祭葫蘆,金金赤赤銅香爐;元寶是奴褙,燈庫是奴糊。灶公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護奴。”接下來的歌詞有好幾種版本,不外乎請求逐一保佑家中老小。
“祭畢,小孩分餅餌,必以讓德教之”。還要小孩喝祀過的茶,“喝著會聰明”;吃祀過的荸薺,“可保肚子一年不痛”等。 如今,祭灶的各種舊習俗已少見,買年糖年餅多是為哄小孩、“祭”饞嘴、圖熱鬧,用以營造家庭和睦的喜慶氛圍。(原標題:祭灶的傳說與習俗)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