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政治結緣的禪宗祖庭—少林寺
2012/5/7 15:36: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982年,隨著電影《少林寺》的公映,這座歷史古寺開始蜚聲海內外,逐漸成了河南乃至中國的一張名片。于是,便有了一種聲音,認為是一場電影成就了一個寺院的輝煌,甚至還有人認為,這一切完全是“無意插柳柳成蔭”,如果少林寺電影改個名字叫《武當山》或者《峨眉山》,那出名的就是武當山或者峨眉山了,事情難道真的會是這樣嗎?
其實,許多東西看似偶然,其背后都承載了太多的必然性。
公元495年,少林寺以“僧人寺”為名建寺時,在其西北的白馬寺已經存在了300多年,僧人寺無論從地位還是名氣上講都無法與白馬寺相提并論。然而,32年之后,隨著印度名僧菩提達摩蒞臨僧人寺傳授禪法,“禪宗祖庭”的雛形便開始逐步顯現,在這一時期,因其地處少室山密林之中,達摩把僧人寺改名為“少林寺”。
在同其他寺院一樣經歷了榮枯興衰之后,少林寺迎來了改變命運的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的春天。當時,秦王李世民與王世充在少林寺西北25公里的■州作戰,■州原稱柏谷塢,是隋文帝賜給少林寺的廟產,被王世充據為己有,并命侄子王仁則據守。4月27日,少林和尚聯合■州司馬趙孝宰,里應外合,活捉王仁則并將之送給秦王李世民,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員至少林寺進行頒賞,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真相。
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畫角悲鳴,沒有血流漂櫓,沒有美女愛情,平淡如水,簡單無奇。說得直白一點,決定歷史行為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而是利益。王世充搶了少林寺的廟產,并對少林寺虎視眈眈,少林寺為了生存,為了自身利益,除了幫助秦王李世民抓住王仁則之外,實在已別無他途。
但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少林寺這個“下意識”的舉動,不但奪回了廟產,更是取得了讓未來皇帝青睞的效果,而后者給寺院發展帶來的千載難逢的機遇讓少林寺原來想都不敢想。從此,少林寺對政治有了新的認知。從唐朝開始,一直到后來的宋、元、明、清,少林寺一直與朝廷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元朝時少林寺住持由皇帝欽命;明朝時先后有8位皇子到寺內出家;清朝時很少有墨寶存世的康熙皇帝來到登封為少林寺題寫了匾額,乾隆皇帝還留下詩作《宿少林寺》石刻石碑一筒,至今仍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初,少林寺還出了一個與“十三棍僧救唐王”齊名的“小山和尚戰倭寇”的壯舉。嘉靖年間,皇帝先后三次任命少林寺住持小山和尚掛招討帥印,率領少林武僧去東南沿海平定倭寇,保障了當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為嘉獎少林武僧的功德,皇帝還下令在少林寺山門前豎立了兩根旗桿。如果說,“十三棍僧救唐王”只是少林寺的一個“下意識”行為的話,那么“小山和尚戰倭寇”則完全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層面上去。正是因為一次次為國出征,“尚武”的理念在少林寺得以蓬勃發展,在與其他佛教寺廟的競爭中,少林寺憑此“核心競爭力”再次一騎絕塵。
讓少林寺遭到滅頂之災的是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相比于原來,這一次少林寺的選擇難度實在太大。最后,時任登封縣僧會司及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相當于住持角色)的妙興和尚加入了直系吳佩孚的軍事集團,并任吳佩孚部第一旅第一團的團長。1928年3月15日,司令部駐扎在少林寺的吳佩孚部建國軍樊鐘秀在與馮玉祥部石友三的交戰中被擊潰,攻下司令部的當日,惱羞成怒的石友三便縱火焚毀法堂,次日更是將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處,盡付一炬,以泄厥憤。至此,千載少林寺之精華,悉遭火龍浩劫!
從1928年至1982年,應該是少林寺歷史上最為沉寂的54年,先是戰火的蹂躪,然后是10年浩劫,十幾個僧人靠著幾十畝薄地勉強維持,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歲月。然而,少林寺的基因和文化注定了這是一個不會就此沉淪的寺院,僅僅一部電影就讓它重新恢復了光華。于是趙樸初來了,普京來了,羅格來了,全國人民都來了。他們來干什么?吸引趙樸初老先生的是少林“禪”文化,吸引普京的是少林寺的“尚武精神”,吸引羅格的是東方神秘的佛教文化,而吸引全國游客的則是少林寺背后數不清的故事和深不可測的文化。
縱觀少林寺的千年沉浮,應該說,少林寺的發展得益于政治,又受創于政治,不甘寂寞一直是少林寺獨特的標簽,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沒有《少林寺》電影,少林寺這座千年古剎也遲早會散發出它獨有的光華,所以,《少林寺》電影實在應該感謝少林寺,如果沒有1500多年的文化底蘊作為襯托,單純一部武打電影,少林寺又能“火”到哪里去!(原標題:少林寺:與政治結緣的禪宗祖庭)
來源:河南電力報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