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在我國所有佛教寺廟中,地位究竟有多高?
2012/4/18 17:45: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白馬寺,位于洛陽市老城東約幾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間,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行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傳問群臣,此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尋佛取經。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經佛像,并與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回洛陽,藏經于鴻臚寺,并進行翻譯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馬寺。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白馬寺,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
白馬寺----中國佛教的“祖庭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12公里處,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于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 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據載,漢明帝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帶回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并以白馬載佛經佛像返回京都。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漢明帝敕命修建白馬寺。此后, 白馬寺便被佛門弟子尊為“祖庭”和“釋源”,享有獨特的地位。現在,白馬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旅游點。
佛教最初作為一種外來宗教要在中國生存發展,必須首先得到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統治者們的支持。其次必須適應當時以儒家為正統的意識形態。其三必須與中國多民族國情相適應。《三國志》記載:公元前2年,在京城太學里讀書的學生景廬,從大月氏使者那里學到《浮屠經》。因為尚未得到皇家認可,一些佛教徒只是悄悄地進行佛事活動。公元65年漢明帝的弟弟楚王劉英因信奉佛教,得到了漢明帝的允許。白馬寺建成后,由于皇帝對佛教采取的鼓勵態度,佛經翻譯與儒學相融合,又在各民族中傳播,佛教在中國就生存、發展起來。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占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廠—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并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之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大開,赤腳打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后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佇立,顯示著佛法的威嚴。
另外,在寺院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圓丘冢,分別安息著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墓前石碑上刻有宋徽宗追賜二位高僧的封號。除了古代建筑、佛教造像之外,白馬寺還保存下來不少古代碑石、經幢、各種供器、佛塔、佛亭、古代經書等,其中多有珍品。白馬寺,中國佛教史上的明珠,將永遠閃耀著中國古代文明的光輝。齊云塔 寺院外東南里許,有一座高24米左右的13層密檐式方形磚塔,玲瓏挺拔,古雅秀麗,曰“齊云塔”。此塔初建于東漢明帝己巳歲公元69年),后木塔毀于雷火。后唐又建木塔9層,150年后,宋代遭毀,金代(公元1170年)重修為磚塔,距今又有800年歷史。游人至此,迎塔擊掌,回聲婉若蛙鳴,別有一番情趣。馬寺鐘聲(清)武攀龍白馬招提漢代傳,琳宮幸未沒荒煙。勞勞多少風塵夢,暮聽晨鐘喚覺先。
白馬寺的傳說
在洛陽城東12公里、一片蒼松翠柏之中,隱隱透出崢嶸的殿閣和高聳的寶塔,給人一種無限莊嚴、肅穆之感,這便是被稱為“中國第一古 剎”的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之所以叫做白馬寺,這其中還有段美麗的歷史傳說。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5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這天夜里,漢明帝在南宮夢見一個金人,身高六丈,頂佩白光,飛繞殿庭。第二天,他遍訪諸大臣,其間有一名傅毅的人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日“佛”形如陛下所夢。漢明帝信以為真,便派大臣蔡扎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漢使西行至大月氏國(今阿富汗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二人,并得到佛經和釋迦牟尼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以白馬馱著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翌年,漢明 帝敕令于洛陽城西修造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特命名為“白馬寺”并專門安排兩位印度高僧長期禪居寺內,譯經傳教。這就是“白馬寺”一名的來歷, 自此,佛教才得以在中國傳播開來。(原標題:洛陽白馬寺在我國的所有佛教寺廟當中,地位究竟有多高?)
來源:佛教導航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