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瓶介紹
2012/5/11 16:35: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6月10日本欄目刊登了讀者沙宗勝發來的祖傳花瓶照片,并希望能有熱心藏友或專家幫忙進行鑒定。不久前,專家毛曉寶對該花瓶進行了鑒定。毛曉寶表示從照片上觀察此花瓶:為典型的晚清至民國期間的青花龍紋觀音瓶,瓶身表現的是條翻騰在祥云之上的四爪龍,寓意著吉祥和富貴;瓷質較松,釉表面有細小開片,青化料偏藍!底部為“成化年制”是寄托款,為晚清至民國物件;該花瓶即使不殘缺,其價值也并不高。此花瓶雖口部略殘,但仍可作為個人喜好的收藏品。
毛曉寶介紹,觀音瓶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制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以五彩、青花制品較為多見。
明成化朝是我國瓷器燒造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此時的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質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以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徹底擺脫了洪武、永樂、宣德時期的特點,沒有永樂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氣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賞心悅目,特別講究線條美,使后人對成化一朝瓷器有著極高的評價。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從傳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見當朝的景象,這個時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觀賞瓷、把玩瓷,從藝術和審美角度上達到了歷代高峰。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具有藝術上的線條美。歷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從傳世品來看,明成化青花瓷大件少見,絕大多數為小件器。常見的官窯瓷器有碗、盤、杯、高足杯、高足碗、臥足碗、罐、盒、爐、洗、梅瓶、梨壺、盞托、玉壺春瓶等。成化青花前期有的使用蘇麻離青料,宣德遺風仍存,但不久青料已用完,后期主要用的是江西省樂平縣產的陂塘青,也稱平等青,青花色調柔和淡雅,藍中閃灰,呈色非常穩定、平靜,與潔白溫潤的胎釉和纖細的紋飾相襯,分外脫俗,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淺淡雅致,淡雅的青花也為斗彩提供了陪襯效果,使成化斗彩不僅在當代或是后來創下了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原標題:觀音瓶)
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 2011年7月1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