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青花釉里紅創(chuàng)始于元代興盛于清代。它的畫面紋樣是用青花(朱明料或氧化鈷配制而成)、釉里紅(用銅著色配制而成)描繪在釉層底下的生坯上,然后再施一層透明的青釉,經(jīng)一千三百度以上的高溫?zé)伞_@是一種紅、藍、青三色相互襯托輝映,永不變色,且具有明快、和諧、沉著等特色的瓷器。它的燒成溫度要求很嚴,人們常用“十窯九不成”和“百里挑一”來說明它燒制的難度,能獲得一個很完美、很標準的釉里紅瓷器實為珍品。
春節(jié)期間,藏友約我到他家共同欣賞和探討10多年前收藏的一件青花釉里紅觀音瓶。該青花釉里紅觀音瓶高39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13厘米,撇口、束頸、斜肩收腹外撇足。瓶的頸部繪蕉葉紋,肩部繪瓜果紋,腹部繪纏枝蓮紋和鳳紋,下部繪蓮瓣紋,紋飾豐富,美觀大方。特別是腹部花卉用釉里紅畫成,綠葉用青花表現(xiàn),使我們看到的花卉是在綠葉簇擁中盛開,藝術(shù)魅力十足。繪的雙鳳,鳳頸細長,引頸昂著,向后觀望,且鳳首繪畫美麗。鳳翼張開,鳳尾如帶且長而飄逸,就好像雙鳳展翅飛翔,動感強烈。該觀音瓶色彩濃淡相宜,層次分明,線條流暢,落筆有致,青花釉里紅搭配得色調(diào)和諧。在釉里紅發(fā)色的點綴使“鈷藍”與“銅紅”交相輝映,趣味倍增,既有青花艷麗、雅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有釉里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的效果,形成了格調(diào)清新高雅樸實的風(fēng)格。瓶底有六字二行款識“大明萬歷年制”,款的外部有雙圓圈線。觀音瓶又稱“豐收瓶”,寓意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年年豐衣足食。
藏友懷疑這個青花釉里紅觀音瓶是仿制,叫我?guī)丸b別。我經(jīng)過認真觀察,詳細分析它的造型風(fēng)格、青花顏色、紋飾特征和款識,覺得該瓶不屬近年的新仿品。并為此走訪制瓷藝人,他們說,仿五彩的多,仿青花的更多,可以以假亂真,就連專家也看不出,而仿青花釉里紅就難多了。他們說繪制青花釉里紅時,并不是燒成后的效果,當時既看不見紅色也看不見藍色,甚至畫的真正的厚度和層次都辨不出,也不能層層渲染。由于坯體吸水能力極強,其用筆不能疾快又不能滯留,可謂“筆下無悔,一筆成形”。制作從特定的坯胎、溫度的高低、釉層的厚薄、構(gòu)圖的好壞、畫面與器型的結(jié)合與否,乃至窯位等一系列的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只要一個工序失誤,就會前功盡棄。仿小器沒意義,仿大器又難成,沒有人擔(dān)這么大的風(fēng)險。因此,筆者認為,該青花釉里紅觀音瓶,有年代久遠的歷史痕跡,時代特征明顯,與款識吻合,屬“大明萬歷年制”的瓷瓶。(原標題:青花釉里紅觀音瓶)
來源:梧州日報 2008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