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大禹山上的治水傳說

2012/5/11 9:25:57 點擊數: 【字體:

   
    提起禹州,我們便會想起屹立在禹州市區出入口的那座神色堅毅的大禹雕像。  
     
    歷史源頭的那次洪水,至今仍在中華民族記憶的深處激蕩。滔滔的洪水吞噬了平原,包圍了山陵,把人民逼向絕境。以大禹為代表的治水英雄,用勤勞和智慧戰勝了大自然帶來的災難,把希望和信心送還到人間。  
      
     “沒有禹,恐怕我們都要化為魚鱉了吧。我們現在能夠戴著禮帽、穿著禮服來經營天下,都是禹的功勞啊!”春秋時期的一個人面對奔流不息的河水,這樣緬懷大禹的功績。這句話也代表了中華兒女的心聲。大禹在抗洪、治水過程中不畏艱險、身先士卒、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精神, 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拉王廟的由來  

    禹州和夏文化淵源深厚。這里曾是大禹的封國,有“大禹之州”的美名,也是夏王朝建國的地方。據史書記載,夏啟大宴諸侯的盛會、夏桀囚禁商湯以及少康復國的故事都發生在禹州。  
      
    禹州有關大禹的古跡很多,大禹山上的拉王廟之所以能引起記者的注意,在于這樣一個傳說:禹王廟原來在大禹山的南坡,有一天夜里,附近有牛的3戶人家夢到一個老翁要借牛一用。天亮之后他們到牛棚一看,只見耕牛大汗淋漓,十分勞累的樣子。與此同時,他們驚奇地發現,禹王廟竟然“跑”到山北坡來了。  
      
    這真是建筑整體遷移的先例。沒想到當今的高科技早就在禹州老鄉的想象之中了。人們還說,至今山上還有車轍的痕跡,歲歲枯榮的草仍向北倒伏著。大禹山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的據點。對潁水的治理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內容。從登峰王城崗到安徽涂山,潁河兩岸發現了大量龍山晚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共存的遺址。禹州境內就有崔莊、董莊、龍池、冀寨、瓦店、余王、王山、吳灣等遺址。因此,在大禹山一帶大禹治水的傳說和拉王廟才會引起人們格外的注意。  
      
    秋天的大禹山無疑是美麗的,山上綠樹蔥蘢,山下碧波蕩漾。拉王廟建筑群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腰,層層疊疊,很是壯觀。在方崗鄉黨委書記劉果嶺的帶領下,人們正致力于發展這里的旅游事業。一條新開辟的道路直通山下,停車場等服務設施也已規劃完畢,前來參觀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陪同記者參觀拉王廟的是方崗鄉黨委、鄉政府的兩位負責人。據他們說,拉王廟始建于夏代,到漢代已經有相當的規模。明清以來,拉王廟不斷發展,香火旺盛。可惜在十年浩劫中廟宇被毀壞,只剩下瘟神廟和藥王殿兩座建筑。1991年以來,當地群眾捐資重修拉王廟,陸續復原了禹王廟、圣母殿等建筑。  
        
    三牛拉廟的傳說深入人心,重修的禹王廟四角,人們特意安置了4塊有孔的巨石,說是穿繩子用的。廟中的壁畫上還有三牛拉廟的場面。有趣的是,三頭牛拉了廟,大禹已經往它們嘴里塞了金元寶當作酬勞,但它們自以為立功不小,纏著大禹討官做,讓大禹夜夜睡不著覺。直到大禹讓人們在附近蓋了一座三牛王廟它們才罷休。可惜這座廟已經毀棄了,否則將是大禹山上一個別致的景點。  
      
    獨特的人物群像  

    大禹山拉王廟與其他地方的大禹紀念性建筑相比,有許多鮮明的特點。這里因山起勢,既是大禹故國,也是治水現場。相傳該廟建于夏啟繼位之初,堪稱天下第一禹王廟。此外,與拉王廟相關的神話傳說至今仍被附近居民口口相傳,對于夏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最為直觀的便是主體建筑禹王廟中與眾不同的泥塑群像了。  
     
    大禹是三代帝王之一,塑像堂堂正正,頭戴王冠。他前面站立著4位臣子,名字奇怪得很,分別叫做天聾、地啞、應時、應晌。應時、應晌二人筆者在神仙譜中沒有查到,聽名字就知道是勤奮而守規矩的人。而天聾、地啞在道家典籍中是文昌帝君面前的兩位侍從。帝君不喜歡侍從們的小聰明表露在外,故為他們起了這樣的名字。  在史書上,大禹是其貌不揚的人物。傳說他治水多年,勞累過度,手上沒了指甲,腿上的毛也被磨光了,身體變得枯瘦,脖子變得細長,嘴變得像鳥一樣,腳上長滿了繭,行路困難,一瘸一拐的。但后人還是盡可能地按照通行的美的標準塑造這位中華民族的大英雄。  
       
    禹王廟內東西兩側站立著6位古人。東邊是包樹婭、弓葉長、長眉大仙。這3人都是大禹的臣子。包樹婭創制了文字,弓葉長為鳥獸起了名字,長眉大仙發明了夏歷。西邊的3人分別是項伯、神農、貫仲。項伯是禹治水時的好幫手,后來累死在工地上。神農呢,本來應該是禹的祖先黃帝的哥哥,卻也被安排在禹的臣子行列中,主要的功勞是為草木取了名字。貫仲的貢獻則是發明了醫藥。由此可見,在百姓的心中,大禹不但是治水的英雄,也是人文始祖之一。  
      
    拉王廟建筑群中有禹王廟、瘟神殿、藥王廟、祖師殿、圣母殿、老君殿、火神殿、三奶奶殿、花姑奶奶殿等。從這些名字來看,拉王廟既有道觀的性質,也摻進了不少民俗崇拜的內容。大禹是封建正統社會推崇的上古圣王,本不在道家神仙系列,但也是道家敬重的先賢。在道教儀式中,有一種動作稱為禹步,道士們模擬大禹瘸著走路的樣子,據說可以生出特殊的力量,從而召令自然。  
      
    見證洪水的山石  

    在大禹山下的居民眼中,大禹山就是大禹治水時的指揮部。至今在拉王廟旁的山坡上,一塊塊山石都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當地的一位老人帶領記者在山坡尋找著那一塊塊山石,講述著與山石相關的傳說。老人說,這些山石既是景點,也是山民們辨別方位的坐標。山民們在山間放羊,就是根據這些石頭來確定行程的。  沿山間小路行進,不久便到了兩塊壓在一起的巨石面前。老人說,這是“石摞石”,當年的洪水剛好淹到這里,大禹就是站在這塊石頭上眺望浩蕩的洪水、尋找治水的良策的。不遠處還有“椅子石”、“平面石”,那里是大禹休息的地方。  
       
    還有一塊“棺材石”,來歷也很神奇。大禹的重臣項伯原是山西人,追隨大禹來到這里治水,積勞成疾,不幸病逝。大禹安排人送他的棺木回老家,走到半山腰停了一宿,第二天人們發現棺木已經變成了巨大的山石。想來大概是項伯心系抗洪事業,不愿離開抗洪一線吧!后人祭拜“棺材石”,一方面是為了緬懷先賢,另一方面卻有謀求升官發財的心理。“文革”時破“四舊”,一位敢想敢做的領導派人用炸藥硬是把這一塊石頭炸得稀爛,只留下了這個炸不爛的故事,至今在大禹山上流傳。  
      
    在禹王殿中的壁畫上,描畫有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得到驪山老母幫助的場面。在古書中,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曾得到不少神仙的幫助。他當初接下治水的重任時一籌莫展,獨自在黃河邊徘徊,這時河精出現,傳授給他《河圖》,上面是治水的規劃和方案。又有傳說稱他奔走多年,苦于無人指點,收效甚微,后來在南岳衡山得到山神的寶書,遂大功告成。幫助過他的女性神仙除驪山老母外還有瑤姬。瑤姬是炎帝的小女兒,葬于巫山之陽,其魂成為巫山之神。大禹治水時住在巫山下,在風雨飄搖中與瑤姬相遇,得到了治水的丹玉之書。  
      
    通過這些傳說,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大禹作為治理洪水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功離不開同時代諸多治水英雄的智慧,也離不開前人的經驗。在那個時代,治水典籍自然不可能以丹玉之書的形式存在,但應該是以一定形式存在的。近年來人們在具茨山中發現了一系列大型山體水利模型。中國水利史研究者認為,它們便是大禹治水的實物證明。(原標題:禹州與夏文化之一大禹山上的治水傳說)
 



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下一條:中國大禹文化之鄉上一條:大禹治水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