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遺跡上古時期,禹州屬于應龍氏部落領地。發祥于黃帝,昌明于大禹,傳承于夏啟。于中華5000年文明史同步。
禹州境內北部的具茨山脈、西部的大鴻寨山脈,是以黃帝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與黃帝有親緣關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鴻氏部落、風后氏部落的重要活動區域。黃帝的姻親——方嫘氏部落領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鎮)。重要軍事力量——大鴻部落,在城西大鴻寨山區(今鳩山大鴻寨風景區)。協助黃帝戰蚩尤的重要軍事首領——風后氏部落,在城北無梁一帶(今無梁鎮)。禹州市城區有“迎風閣”,以迎風閣為中心,南北東西輻射四條街,分別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東街,迎西街。建“迎風閣”的本意,一說是因為風后輔佐黃帝有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閣以紀念;一說是“迎送風后”之意。
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為氏城,雍梁城,本是軒轅黃帝命雍父做杵、臼之處,后來成為雍父的封地。《莊子·有宥篇》說,黃帝十九年,“聞廣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見之 ”,求問“修德習武”、駕馭諸部落的“至道”,據傳廣成子是上古時期非常有頭腦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該山東西走向,長 1.5公里,寬1公里,崗嶺交錯,古木疊翠,山水相宜。因此,黃帝暮年,帶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淺井鄉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里還留有黃帝“問道處”、“得道庵”,“廣成子廟”和黃帝暮年與廣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觀”。
黃帝之后的諸多帝王,如顓頊、帝嚳、堯、舜等領地均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動最頻繁,最長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為夏伯,把他的領地虞邑賜予大禹,改名夏邑。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在城南三峰山左邊建有夏亭城。帝舜故世后,大禹即天子位,國號夏。
史家言:堯舜傳賢,禹傳子。從此以后,禹州成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的國都。夏邑(禹州)作為大禹的封國,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關于大禹活動的遺跡。據史籍記載: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為邑。這便是大禹即位后建造的宮室。靡山今稱梅山崗,位于范坡鄉境內。禹之子啟繼位后,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史稱夏朝,因此禹州素有“華夏第一都”之譽。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啟召集群臣的古鈞臺,治水遺跡禹王鎖鮫井,禹母石,啟母石等歷史遺跡。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州瓦店遺址作為夏代的都城級王城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現之一,為禹州是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歷史證據。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大禹為夏部族首領, 是黃帝的玄孫。禹總結了他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開 挖疏導為主,居外十三年,終于使洪水東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史稱“夏禹國”。禹被稱為“夏伯”,即分封方國國君。癸西四十八載(約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蒼梧(今云南省寧遠),天下諸侯不服舜之子而擁戴禹。于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號“夏”為天下之號,稱“夏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原地區諸夏民族為主體,容納吸收周邊夷夏各部族共同創立的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它“咸有九州”,“協和萬邦”,是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的第一朝代,被稱為“華夏第一國”。大禹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稱之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為大禹初封于此,故稱“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創立并建都于此,又稱“夏都”或“華夏第一都。”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執政八年,號令全國實行統一的夏時制,俗稱“夏歷”,也叫“農歷”。并且定車制,立貢法,建學校,作夏樂,提倡養老,令行薄葬,實行“五音聽治”。加上其它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將一個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條,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載之貯”。
約公元前2198年,禹百歲,巡狩江南,死于會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啟“ 大饗諸侯于鈞臺”,四方諸侯都擁護夏啟繼禹之位,是所謂“父傳子,家天下”的開始。啟在位十年,傳給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記四年),傳 給其弟仲康。仲康名義上在位十三年,傳統給其子相。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浞逼殺。夏朝從此中斷四十年。直到相的遺腹子少康長大后,居于綸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招集夏遺民,聯絡夏舊臣,經過十年準備,終于在不惑之年消滅了寒浞勢力,“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今禹州)夏王之故都”,“坐鈞臺而朝諸侯”恢復夏朝基業,史稱“少康中興”。此后,夏朝又傳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累計維系了四百七十一年。
夏啟會諸侯于城北諸侯山(無梁鎮北),大饗諸侯于鈞臺(梁北鎮杜崗寺村)。從大禹時代起便出現了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活動中心。國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夏朝第三帝名相,被大臣寒浞逼殺,致使夏統治中斷40年。少康中興,改都綸邑(今禹州順店鎮康城村)。最后一帝桀,將商部落首領湯囚禁于鈞臺(在梁北鎮杜崗寺村)。據“中國監獄史”記載:中國第一座監獄即鈞臺。商滅夏后,禹州做為首都的地位開始變遷。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國攻滅鄭國,遂將國都遷新鄭。僅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韓懿侯便將國都城重又遷回陽翟。此后歷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稱陽翟不變。所以,許多 文獻史籍在記述歷史事件及地地域時,習慣將上古時期尚無陽翟名稱的夏、夏邑、歷地、櫟邑等統稱為“陽翟”。(原標題:華夏古都 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