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漳祖廟—云霄威惠廟
2012/4/19 15:46: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云霄威惠廟位于漳江邊的云霄城西門外,地屬云陵鎮享堂村。該廟宇建筑規模較大,坐西北朝東南,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古稱陳將軍祠,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賜名威惠廟。現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間(1465—1487)里人吳永綏重建,歷代屢有重修。主祀“開漳圣王”陳元光,被海內外尊為威惠祖廟。1985年元月被公布為云霄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唯一被載入《中國旅游名勝大辭典》的開漳祖廟。2005年5月,云霄威惠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元光是海內外開漳將士后裔所尊奉的“開漳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早在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僅13歲的陳元光就隨父“歸德將軍”陳政奉詔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閩,安定閩粵邊陲,實施綏靖開發,維護唐王朝實現國家多民族統一。父病歿后,元光襲職,拓地千里,開屯建堡,使邊荒安定,嶺表悉平,功封鷹揚將軍。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獲準在云霄漳江之畔建置漳州治所,漳浦縣附州治而設,旋繼置懷恩縣。陳元光受命為首任漳州刺史。他創辦府學,興農惠工,創立了光輝燦爛的開漳文化。在陳元光的倡導下,隨軍入閩的中原64姓將士攜眷落籍漳州,并鼓勵軍中年輕人與當地民眾聯姻,加強民族團結,使軍民安居樂業。景云二年(公元711)十一月初五日,少數頑寇糾黨復叛,潛入云霄拜岳山。陳元光率輕騎抵御,遭叛將藍奉高刃傷而卒,葬于火田大峙原,詔贈豹韜衛鎮軍大將軍。陳將軍殉職后,歷代帝王對其開漳功業推崇備至,屢贈封號;民眾則感其恩德奉為神祗,廟祀馨香,千秋不替。“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宋代漳浦縣令呂王壽在《謁將軍祠》詩中,生動地描繪了開漳祖地民眾廟祀陳圣王的盛況,及發出公道自在人心的感慨。
廟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18米,占地近1500平方米,共有照壁、大埕、廟體三部分。主體建筑分前后二進,以門廳、天井、回廊、大殿等部分組成,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抬梁式石木結構,周邊為夯土承重墻。門廳左右各開側室。廟左配“接待室”及碑廊一列。
大殿正中設木雕神龕,祀陳元光與種夫人神像;座前置陳政神像。右側設魏媽神龕,懸匾“女中豪杰”,祀陳元光祖母魏敬雕像,兩側撰聯“巾幗長征臨海嶠,中原南下靖云霄”;左側為許天正神龕,懸匾“建功南郡”,書聯“同來啟土標青史,共起興文惠庶民”。大殿兩側設左右兩處配殿,左側為“王子”殿,右為王女“柔懿夫人”陳懷玉殿。大殿內存明代方形石爐一座,寬0.8米,通高、厚各0.5米,下立四足,正面鐫“崇禎壬申(1632)春王正月金浦劉登樞舍”楷書,是現存廟內年代較早的石雕文物。廟內梁架上都施以濃墨錦彩,這些人物故事與花卉圖案,與瓜柱、楣枋、雀替等圓浮雕裝飾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薈萃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我國南方典型的建筑裝飾風采。
門廳為三山形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橫枋上分懸“功德在民”橫匾,系當代著名隋唐五代史專家、廈門大學韓國磐教授題書,是對陳將軍祖孫開發漳州歷史地位的客觀評價。
云霄威惠廟是漳州市開展中外與閩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多年來海內外游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廟內還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金字牌匾,如“漳臺圣宗”、“圣德覃恩”、“惠澤四海”等,都是寶島臺灣“開漳圣王廟”獻贈的文化禮品,又是兩岸神緣文化的生動載體,也是臺灣文化根在大陸的有力證明。【原標題:開漳祖廟—云霄威惠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福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