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縣志載:官舍面南二進,院為四合院落,大門門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廳、廂房、書齋、后堂等。都為懸山式磚木結構建筑。院中植柏樹、胡桃、梧桐、中置一井(司馬井)。宋嘉定十年(1217),縣城遭金兵襲擾,官余舍毀而再復。明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間,知縣黃德昭遷治另建新署,自此,縣署及官舍移辦學宮所用。清初,官舍在學宮之內為訓導署,之后,訓導署圮,井亦隨址棄于學宮西墻外為民間所用。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清理學宮故地時,將井、地收歸舊制
1980年,司馬光故居被光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對故居進行了修復;2004年,故居被信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經過全面整修,占地面積1330平方米,現有東、西兩門,四合院落格局。南設有司馬光生平展室,北為后堂民俗展室,院中心為司馬井、養粹亭,西院墻下有“司馬光砸缸”群塑像,千年古柏植于東門外邊,院內曲徑通幽、花草繁茂、小橋流水,典雅秀麗。故居內收藏有宋代石碑刻、元代石獅等珍貴文物。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生平簡介
司馬光,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司馬光家世代為宦,父親司馬池為宋仁宗寶元慶歷間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受家庭熏陶,篤誠好學,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15歲時所寫文章,時人稱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時中進士甲第,可謂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滿志,昆明于物,如謂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與器識,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不求虛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馬光,繼續廣泛深入地學習,達到了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術數皆極其妙的淵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對經學與史學的研究,尤其,_對古籍閱讀極廣,考察極細,可謂通習知曉,爛熟于胸。他隨讀隨作札記,僅26歲一年所寫讀史札記,便多達30來篇,就中萌發了刪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編年體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閱讀,而更為深沉的動力,則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就其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于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的制約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于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從王安石變法中所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來看,證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練和穩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政見不同、難于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通過編纂史著,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鑒,“使觀者自責善惡得失”。應該說,司馬光著史,是其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他曾與劉恕商量說:“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網羅舊說,成一家之言。”這說明他30多歲時,已醞釀出《通鑒》的規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歷年圖》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說明他在政事活動之余,已進行撰寫。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稱贊、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自擇官屬,神宗以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命名為《資治通鑒》 ,并親制序文,以示重視。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將穎邸舊書3400卷,賞賜給司馬光參考。修書所需筆、墨、絹、帛,以及果餌金錢之費,盡由國家供給,為他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
司馬光著史,還選取了劉恕、劉(分文)、范祖禹等人做為助手,他們既是當時第一流的史學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一致,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锻ㄨb》的成功,與他們的努力分不開,但最終使《通鑒》達到光輝頂點的,還決定于主編司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劉恕之子劉羲仲所說:“先人在書局,只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
司馬光一生忠孝節義、恭儉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禮。在洛陽時,司馬光每回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且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司馬光一生從不說謊話,他評價自己時說:"我沒有什么過人之處,只是平生的所作所為,皆問心無愧?quot;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陜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錯事,就說:“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樸,不喜華靡。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愿意與他為鄰。據說司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主張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并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后,他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但是在立碑肘,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對蔡京說:"小人是愚民,不知道立碑的意圖。但司馬相公海內都稱道他為人正直,現在卻要列人奸黨,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之下便要處罰他,嚇得安民一面求饒,一面哭訴:"大人的命令,小人不敢違抗。只是小人有一個請求:碑上刻匠人名字時,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署上,以免留下千載罵名。"蔡京仔細一想,司馬光雖然有錯,但畢竟為人正直,享有威望,于是改變了主意,將司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梢,司馬光的人格不僅為百姓所稱道,甚至連對手也為之 折服。在封建時代,司馬光是孔門的第三個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時至今日,人們仍記得歷史上有一涑水先生,他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原標題: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