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司馬光為什么盛贊周世宗

2012/4/18 17:04:11 點擊數: 【字體:

 
    編纂《資治通鑒》的大史學家司馬光,于書中太珍惜自己的文字了,并不像柏楊先生那樣,隨時會有“柏楊曰”,而是很少發言。然而,對在位僅5年的后周皇帝世宗柴榮卻破例來了兩次“臣光曰”。第二次則放開筆墨,用了足足300多個字盛贊柴榮的文治武功,說他“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大邦畏 其力,小邦懷其德”;治政真正做到了“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即在施政中不偏不私不拉山頭不結黨派,仁義之道浩浩蕩蕩而來。這評價夠高了。不過,這卻是實至名歸。
  
    公元954年的一天,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其養子晉王柴榮旋即即位,這就是后周世宗。此時的中國,正處五代十國時期,武夫悍將縱橫天下,軍閥混戰,“有槍便是草頭王”。作為諸國中的后周,國力原本就不強大,風雨飄搖中又值大喪,真是雪上加霜。位于太原一帶的北漢劉崇,認為機會來了,虎視眈眈,傾國南侵,欲一口吞掉這個鄰國。一場決定后周生死存亡的大戰惡戰,擺在了剛剛登基的柴榮面前。世宗不懼劉崇,決定親率三軍迎敵,但卻遭到了以丞相馮道為首的一片反對。他們堅持只能派一將領作統帥,為此柴榮與馮道發生了激烈的爭辯,最終他還是沒理這幫腐朽官僚的意見,決定御駕親征與北漢決戰于高平地區。馮道之流之所以堅持不讓柴榮掛帥,主要是懷疑新帝的能力和暗藏私心。此役假如失敗,皇帝一死,國將消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班人還去哪做官呀!然而,結果是后周大獲全勝。北漢4萬多兵,劉崇最后只帶了剩下的一百多騎狼狽逃到了晉陽。高平一戰,為后周滅掉北漢奠定了基礎,也使年輕的周世宗萌生了削平天下統一全國的大志。此戰又是柴榮登上大位后的第一次亮相。從這一役始,五代時期一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站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之后他一步步順應歷史潮流,把中國向“久分必合”的方向推進。而在這個“推進”中,柴榮下列兩個方面的做法很值得一書。
  
    其一,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首先,改革從軍事入手。高平一戰,雖然取勝,但期間幾次險情,暴露出軍隊很多甚至是致命的弊端,新帥對此刻骨銘心。一是將領貪生怕死,不聽指揮。戰斗剛剛打響,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樊愛能和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等將領便帶著騎兵帶頭逃跑。這還不說,1000多步卒脫下盔甲口呼萬歲向北漢投降,致使后周軍隊右翼完全潰敗,敵人隨時可乘虛而入,形勢十分危急。此時,柴榮率趙匡胤等將領急馳而來,冒著流矢飛石親自督戰,將士拼命殺敵,才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保證了右翼的安全。戰役結束后,柴榮嚴肅軍紀,將樊愛能、何徽等70多名軍官全部斬首。周世宗的鐵血手段,把將領那驕橫的氣焰徹底打了下去,從此軍令暢通無阻。二是士兵年老體弱。多年來,官員都不愿得罪人,造成軍隊沒有淘汰機制,軍中養了很多兵油子、兵老爺。這些人每遇強敵,不是投降,就是逃跑。不但沒有什么戰斗力,而且倚老賣老,驕橫傲慢,不聽指揮。柴榮對大臣說,兵者務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100個農夫的勞作也不一定能養得起一個全副武裝的士兵,怎么能用老百姓的血汗,去養這些無用的東西呢?于是他開始整頓軍隊,各軍普遍清員,精干的提升到上軍,羸弱的淘汰出軍隊,再下詔征召天下壯士,全部集中到京城,由宿衛將領趙匡胤負責建編組成殿前諸班,其余騎、步各軍分別由各將帥挑選,并施以嚴格的訓練。從此這支部隊成了一支威武之師,勝利之師,“征伐四方,所向皆捷”。在掃除群雄的大業中為后周立下了赫赫戰功。
  
    同時,大膽地進行社會改革。當時,佛教有著至高的地位,僅后周境內寺院就達33030座。當時后周都開封,地盤主要是今河南省和山東大部及與之相連的河北、安徽、湖北、陜西、甘肅等部分地區,轄118州。而平均每州寺院竟達2212座之多,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了。大量的青年男女出家,沒人種糧和從事各種商業活動,社會哪會發展。更嚴重的是,它直接導致人口繁殖停滯,朝廷無丁可征,這樣又怎能保證國家有一支“鋼鐵長城”。在冷兵器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尤其是軍力,主要是看你的人口數量,看你有多少青壯可征。周世宗下令禁止私人剃發出家當和尚和尼姑。凡是打算出家的人必須得到祖父母、父母和叔叔伯伯的同意,禁止僧侶舍身自殺、斬斷手足、手指上燃香、裸體掛鉤點燈等擾亂破壞社會的行為。令東京、西京及各州每年編制僧侶名冊,如有死亡、返俗的隨時予以注銷。最后廢除寺院30336座,只保留2694座。未經朝廷批準,以后任何人不準再新開寺院。即便這樣,全國最后還剩下和尚42444人,尼姑18756人,可見當初出家人的數量是何等龐大。柴榮如此“滅佛”,阻力肯定很大。既然有那么多寺院,就有它歷史、世俗和百姓需要的原因。而改革家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看準了之后不是遷就,而是迎難而上,決不后退。這一點,柴榮做到了。
  
    周世宗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少亮點。比如在經濟上,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稅負,安撫流民,招民墾荒,編制《均田土》,派遣使者分赴各地清查隱匿耕地,均定田租,平均稅負,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動員民眾興修水利,疏浚漕運,等等。公元955年,又開始鑄造銅錢。由于戰爭連年不斷,朝廷已長久沒有發行錢幣了。民間很多人把銅錢銷毀用來做成器皿,尤其做了很多佛像,使銅錢越來越少。這種狀況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發展。這年9月,柴榮敕令設立造幣機構。造幣的銅從哪來呢?政府規定,除朝廷的禮器、兵器以及寺廟道觀的鐘磬鈸鐸之外,其余民間的銅器、佛像,50天之內必須全部送交官府,官府送給等值的錢。超過期限隱藏不交的,重量在5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5斤的酌情量刑。當時朝野很多人對毀掉佛像想不通,柴榮還耐心地做左右的思想工作,說諸卿不要為此事而疑慮,佛用善道來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這就是信佛了。那些銅像豈是所說的佛呢?況且佛的宗旨是在于利人,即使是腦袋、眼睛也都可以施舍給所需要的人,“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這番話,尤其是最后一句話,感動了眾臣,也感動了100多年后的司馬光。“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同樣是公元955年,一天,柴榮與眾將領和丞相在萬歲殿就餐,端起美食,他感嘆道:“朕在宮中吃美味佳肴,深愧無功于民而坐享天祿,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親冒矢石為民除害,還略可自安。”這番話,是很有些境界和高度的,放在今天,也并非人人都能達到。
  
    其二,善于察人,長于用人。世宗用人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上任不久他對宰相說:“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寢食不安。”更苦于對群臣沒有深入的了解,“朕于卿大夫,才不能盡知,面不能盡識;若不采其言而觀其行,審其意而觀其忠,則何以見器略之淺深,知任用之當否!”為了全面的考察官員,發現人才,他令朝臣每人寫兩篇文章,一篇是《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另一篇是《開邊策》,然后他一一閱覽。比部郎中王樸的一篇,令他十分興奮。全文不足千字,但卻大氣瀟灑,見解精到。文章歷數唐末以來的治政得失,如中原朝廷之所以連連喪失吳、蜀兩地和幽州、并州,“皆因失道”所致。“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熾,武夫外橫”,最后“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想改變它,也很簡單,就是“反其所為而已”。進賢退佞,恩隱誠信,賞功罰罪,去奢節用,減民稅賦。這樣做必將大得民心,“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在開邊策方面,王樸先從戰略上著筆,先取南唐,“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在戰術手段上,以擾敵為主,擾中取勝。他說南唐與后周國境線近兩千里,先從其防備較弱的地方擾起。南唐“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在其疲于奔命之間,察其虛實,窺其強弱,“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抓住戰機,殲敵于東奔西突之中。連打幾個這樣的殲滅戰,不愁南唐不投降。這真是宋朝立國前的一篇《隆中對》。周世宗向著平定天下的目標,南征北戰5年,其方略基本上沒有脫離這個綱領。自此以后,柴榮對王樸刮目相看,拜他為左諫議大夫、開封府知事等職。柴榮三次征戰,均讓王樸在京城開封留守,一次還告訴他可“便宜行事”,足見皇帝對他的信任。像柴榮這樣左右全局的“一把手”,欲達最佳的領導效益,不少時候并不是“親自”,而是集思廣益,變別人的智慧為自己的智慧,通過別人的勞動體現為自己的勞動。在對王樸的重用和使用上,柴榮做到了這一點。
  
    在官員選拔和管理上,柴榮的做法也令人稱道。上任伊始,后周干部缺乏,他令翰林學士、門下和中書兩省官員薦舉縣令等官。授官之日,他又令“組織部”將每一個舉薦者的名字都記下,以后這些人“若貪穢敗官,并當連坐”。就是說被舉薦者若搞腐敗連“伯樂”一齊追究。當然,表現好的也一定會“并當連獎”。這一辦法會使很多“伯樂”不敢輕易謀私。柴榮在澶州任晉王時,一個叫張美的掌管著州中隸屬于三司的錢糧,柴榮有時私下請他尋些方便,張美則總是想方設法滿足。張美還是一個難得的理財專家,其能力當時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柴榮接了大位后,“財政部長”的人選第一個便想到了張美。然而,柴榮最終還是“割愛”了。張美既然當初會那樣“方便”自己,今天也同樣會那樣“方便”別人,最后還是放棄了這個人選。周世宗打算讓樞密使魏仁浦任宰相,左右均說不可,理由是魏仁浦未走科舉及第道路,沒有***,當初只是個辦理文書的小吏。世宗說這是什么話呀,自古以來那些有文才武略的輔佐,哪里全是都有***呀。魏任職后果然勝任。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柴榮無疑是中國古代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領軍和治政風格可用“英勇、睿智、勤勉、好學、愛民”10個字來概括。他身為三軍統帥,但卻能像士兵一樣冒著敵人的箭雨出現在戰場上。在情況危急,別人驚惶失措時,他卻能鎮定自若,迅速決斷。他無不良嗜好,不喜珍玩,不貪女色,“上班”時間勤于治事,“下班”之后愛好讀書,而且常將儒生招來一齊討論前代治政得失。他體恤民間,設法減輕百姓的負擔。公元959年,此時的后周,統一中國的框架和態勢已基本形成,南唐、吳越、南漢等國已不得不承認后周中央政權的地位,周世宗及麾下將領趙匡胤、曹彬所率大軍更是所向披靡。兵鋒所指,無不令其他割據政權膽寒。然而,正當柴榮的統一大業指日可待時,這一年的農歷6月19日,一場疾病奪去了他的生命,死時年僅39歲。真是天妒英雄! 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次年后周歸德(今河南商丘)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乘“主少國疑”之機,發動“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奪了柴家孤兒寡母的江山。十國的混亂,最終結束在了宋太祖手里。不過,站在國家和歷史而不是江山姓柴姓趙的角度看,趙匡胤應該是柴榮事業的繼承者和最終完成者,故趙匡胤的歷史地位也應給予肯定。【原標題:司馬光為什么盛贊周世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海峽通訊 作者:云邊客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