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鴻昌“碗銘”是共產黨人的一面明鏡
2012/4/23 9:22:2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吉鴻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不僅以其鐵骨錚錚、英勇善戰聞名于世,而且還以其體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們敬仰。其碗銘“做官即不許發財”字字銖璣,垂范千古,是共產黨人的一面鏡子,是中國人民心中一座永遠的豐碑。
1920年5月,吉鴻昌的父親得了重病。他回家探望,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吾兒正直勇敢,為父放心,不過我有一句話要向你說明:當官要清白廉政,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即不許發財。你只要做到這一點,為父才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難安眠啊!”吉鴻昌強忍悲痛,含著熱淚答道:“孩兒記下了,請父親放心!”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即不許發財”七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親手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當時吉鴻昌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下任營長,只有25歲。自此,他把這只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這只碗隨吉鴻昌將軍走南闖北,直到他39歲犧牲。
“做官即不許發財”,其含義顯而易見,就是不許以權謀私、以權換錢、中飽私囊。為確保官德不失,吉鴻昌把父親的遺訓寫在飯碗上,每日三省吾身,不敢有絲毫懈怠,潔身自好,淡泊明志。其實,這正是許多志士仁人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做人的準則。民族英雄岳飛說:“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太平”;明代蒲州學正曹端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欺,公則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面對官場的腐敗,曾向社會呼吁“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毛澤東同志曾經告誡全黨:“我們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朱老總在延安曾寫過“只見公仆不見官”的鏡匾,以此自免;周總理公私分明,一塵不染,進公園視察也要自己出錢買門票;胡耀邦的情懷是“心在人民,利歸天下”。
“做官即不許發財”,不但中國如此,也被尊為從政準繩。在美國,歷屆總統許多人債臺高筑,甚至于離任后貧困潦倒。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出身農場主家庭,離任后賣地還債,最后連居身之地都沒有了,只得搬到紐約的女兒女婿家居住。第七任總統安德魯?杰克遜離任后無法還清自己的債務,只留給后人3柄劍,要求他的子孫們在必要時用劍保衛合眾國憲法。在英國人們普遍認定,要從政就必須在經濟上做重大犧牲。近30年中,一般英國人的工資增長了80%,而首相的薪水卻下降了59%。英國人擇業,如果想發財,就遠離政壇。德國總理勃蘭特宴請中國貴賓,吃完他的份飯后舔凈盤子。而美、英、德都是世界上公認的發達的國家。在一些比較貧困的國家情況則相反,官員卻特別富有。于是人們得出“官貧國強,官富國衰”的結論。
然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些人卻把“升官發財”奉若神明,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物欲橫流,日進斗金,官商勾結,禍國殃民。如被稱為“紅包書記”的原福建省政和縣委書記丁仰寧的曾放言:“權有多大,利就有多大”;原黑龍江省綏化市市長王慎義發財秘訣是:“要想富,就動干部”;被稱為“河北第一秘”的李真的“官”念是:“與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萬事皆空,不如權力在握之時及早做好經濟準備”;原廣東省汕尾市副市長馬紅妹因貪污落網后說:“我是公仆,是公家的人,吃的用的都應該是公家的”,把貪污受賄視之當然。
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吉鴻昌碗銘“做官即不許發財”對人民公仆來說無疑是一面鏡子,愿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能用它經常照著自己,您的政治生命就會青春常駐!驹瓨祟}:吉鴻昌“碗銘”是共產黨人的一面明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