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最近成了“紅人”。繼河南省鹿邑縣22日舉行老子公祭大典后,甘肅省臨洮縣有關方面近日宣布,計劃投資8000萬元建造“老子文化園”,并擬定于今年5月召開“老子文化節(jié)”。(3月25日人民網)
或許,在九泉之下的老子做夢都不會想到,在時代的車輪驅過了二千多年之后,他會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其誕生地舉行公祭,熱鬧非凡;而其隱居地也不惜耗巨資借圣人之光打造品牌。看來,老子也難逃世俗的困囿而一夜“走紅”了。
當然,適當舉辦一些活動紀念老子,弘揚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并無不可,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渠道。然打著紀念的招牌玩勞命傷財的面子工程,動輒成千萬上億元,希望借炒作古人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無疑有緣木求魚之嫌。
鹿邑縣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公祭耗資多少,報道并沒有明說,筆者不敢妄加評論。但作為經濟欠發(fā)達的西部省份甘肅臨洮,估計其財力并不會十分富有。那么,在財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耗巨資為古人建園修館,實際意義在哪兒?令人質疑。
可以說,時下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對古代文化的繼承,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太多的“長官意志”,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在這種保護過程中摻雜了許多的政績成份、面子因素和功利色彩。不是著眼于真保護,而是視之為一種養(yǎng)眼的噱頭和工具,大手筆、大氣勢,其實質卻是空蕩蕩的幾幢建筑,毫無文化元素可言。
而這種熱衷于打“古人牌”現(xiàn)象,正極具傳染性地在許多地方蔓延,并成為官場上制造經濟“泡沫發(fā)展”的最好道具。圍繞神話中的孫悟空“祖藉”,便有多地在爭論;傳統(tǒng)端午節(jié)又有姓“伍”姓“屈”之說;而10多個“梁祝”故里更是相繼大慶等等。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種“‘古人’搭臺,經濟唱戲”,不過是某些人阿Q式的陶醉而已。到頭來,“名人搶光錢花凈”,受害的還是百姓。
老子一生著力倡導的是仁愛。仁愛,就當視百姓利益至上。那么,打著老子的旗號大搞百姓反感的勞命傷財工程,倘若老子在九泉之下得知也該為之哭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