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大政治家”姚崇緣何四朝不倒

2012/5/9 15:42:08 點擊數: 【字體:


    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在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任宰相并兼兵部尚書,中宗時政壇又一度風云激蕩,而他居然能屹立不倒,這不能不說他頗通為政之道。他為穩定武周政權、開創 “開元盛世”立下汗馬功勞,又輔弼朝廷,革除舊弊,開辟新風,推進了社會進步,完全不像歷史上幾個庸碌無為的“不倒翁”,是我國封建社會不可多得的政治家。毛澤東對《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關于姚崇的記載都仔細閱讀并作批注,在《新唐書》“姚崇傳”的天頭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10個字。

    大智大勇,為民立命

    有一天,武則天對隨侍左右的人講:“過去周興、來俊臣掌政時,朝野上下有很多謀反的罪犯,朕派人復核,他們也都坦白自己有謀反的罪行。但是自從誅殺了周、來兩人后,天下竟然就沒有一個逆反的人了。回想過去,會不會有受冤枉而死的人呢?”
  
    武則天當政20年間,奸佞小人如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借助武氏根基不穩的形勢,通過栽贓陷害謀求升官,株連冤死很多無辜,朝野人心惶惶。姚崇在刑部任職過一段時間,辦案公道,保過不少人,對這方面情況比較熟悉;對武則天也比較了解,知道她也重用過一些小人,濫殺無辜,但是大多都是被蒙蔽的;最重要的是,武則天在自己并不了解的問題上能夠并且愿意聽進不同的意見。因此姚崇針對武則天提的問題,直率而又誠懇地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自您當政以來,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羅織人罪。陛下派人到監中查問,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難于保全,怎么敢去動搖原案呢?被問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從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現在內外官員中再也沒有謀反的人。假若以后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姚崇的這番話就他審時度勢、洞悉君王意圖來說是大智;就他甘為民生輕擲其身,甚至為了全天下賭上全家的性命則是大勇。大智和大勇兼備,是他“大政治家”的集中體現。追溯歷史,尤以后者為難得。因此歷史上一生顯赫的人多如牛毛,全身而退又得享盛名的卻屈指可數。而武則天的氣量果然沒有讓姚崇失望。對于這一尖銳的批評和意見,武則天非但沒有發怒,反而對姚崇的勇氣和堅定十分贊賞。從此,姚崇更加深得武則天的賞識。

    勤政務實,才干出眾

    姚崇自幼為人豪放,崇尚氣節,才華出眾,經由科舉進入仕途。他精明能干,深受狄仁杰賞識。但是此時的姚崇還未真正進入朝廷的權力核心。那時,契丹人不斷騷擾唐朝北疆,兵部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給他一個發揮才干的機會。姚崇十分干練,又熟悉軍情,不管是邊防哨卡還是軍營分布、士兵情況、兵器儲備,他都能熟記在心,因此總能把千頭萬緒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武則天非常愛才,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立即提拔他為兵部侍郎。姚崇得到重用后,更加勤勉用事,運籌帷幄,協助武則天調兵遣將,終于徹底平息了契丹叛亂。從此,姚崇的忠直和干練,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和賞識。
  
    睿宗時,任中書令的姚崇開始著力革除中宗吏治弊病:一是頂著壓力,罷免了幾千名中宗皇帝親自批準的、靠花錢買來的“斜封官”。二是整頓了上萬名超編的吏部候補官員,通過考試,選拔了1000多人錄用。雖然后來姚崇遭貶,改革事業夭折。但他改革的魄力,卻給朝野上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玄宗初年,姚崇再次擔任宰相。他帶頭裁減冗員,整頓制度,選賢任能,使得國家機構職責分明,指揮靈敏。他與盧懷慎同為宰相,他死了兒子,請假十多天,政事積壓很多,盧懷慎處理不了,感到恐慌,去見玄宗作檢討。玄宗說:“我以天下事委托于姚崇,你坐鎮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擔心。姚崇假滿上班,很快裁決了積壓下來的政事。所以史書稱贊他長于吏道。
  
    正因為才干出眾,他才敢于和唐玄宗討價還價。那時玄宗剛登基,迫切需要一位賢明宰相輔佐他處理政務,因此想到了姚崇。他特地去地方召見姚崇,并邀請姚崇一同打獵。姚崇在獵場上馳逐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處處都使得玄宗滿意,罷獵之后,玄宗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他侃侃而談,不知疲倦。玄宗聽了,說道:“你應當做我的宰相。”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較寬廣,而且銳意圖治,就故意激他一下,沒有立即行禮謝恩。玄宗很是奇怪。姚崇說:“我有十點意見要上奏,陛下考慮,如果做不到,那我這個宰相就不能做。”玄宗要他說出來聽聽。
  
    姚崇這才不失時機地向玄宗提出:精簡刑法、疏遠佞臣、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減輕苛稅、待臣以禮、獎勵群臣進諫、禁絕營造佛寺道觀、嚴防邊將輕動干戈、不追究不諳禮制或諍諫而觸諱犯逆的臣子、將外戚專權危及社稷的歷史書之史冊永為殷鑒。這十條為政措施,切中時弊。玄宗聽后,兩眼含淚,良久,沉痛地說:“這些確實讓人感到痛入骨髓。朕答應就是!”
  
    姚崇的10條意見,區區200余言,卻都是針對他所經歷的武則天、中宗和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賅,字字珠璣,這是他的大智。毛澤東非常欣賞姚崇的10條意見,對此批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毛澤東遍覽《二十四史》,歷史人物汗牛充棟,能以“古今少見”的“政治綱領”而博得他激賞的,確實鳳毛麟角。
  
    從另一個角度說,姚崇在恰當的時刻,用恰當的方式,對恰當的人提出了這些綱領,不僅還未上任就借助這些睿智的綱領贏取了玄宗的絕對信任,還通過假裝不行禮使玄宗震驚,更加了解這些綱領的重要性,這又是他的大勇。此后玄宗在姚崇在世期間,處理國事基本都沒有違背這些綱領,不能不說是姚崇這一激的功勞。

    便宜行事,靈活應變

    毛澤東評價姚崇為“唯物論者”,這是因為姚崇并不迷信,幾次組織消滅被認為是天罰的蝗蟲,還多次要求限制佛教大蓋寺廟。但是他也并不是一味拒斥宗教。他曾勸誡唐玄宗,闡述說:“崇敬佛教并不僅僅是在外修建佛寺就可以達到的,而是要靠內心的領悟。君王行為做事能夠符合民眾利益,讓蒼生安定,就是佛教的至理了。”姚崇利用佛教理論和信仰規諫當政者造福民眾、撫慰蒼生,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佛理”。“唯物論者”講“佛理”,并非是他真正尊崇,而是為了皇帝能更好的接受諫言而去特意領悟佛教要義。
  
    姚崇曾經引薦魏知古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但是后來兩個人有了齟齬。魏知古被外派,擔任吏部尚書,去洛陽選拔、考核官員。這實際上是一種驅逐出權力中心的下放。魏知古因此對姚崇也有了不滿。
  
    當時姚崇的兩個兒子在洛陽,還不知道父親和魏知古之間的事情,以為魏知古是父親派系的,可以通過這個機會在選拔中走走后門。于是通過賓客給魏知古送東西,想憑借舊情跑官。魏知古回來后,抓住機會,拿出證據具實上奏。
  
    明皇因此招來姚崇責問:“你的兒子都很有才吧,現在在哪里?”姚崇雖然并不知道事情的完整經過,但是根據魏知古剛剛從洛陽回來的情況,還是揣摩出了皇帝的意思,因此回答說:“我的兩個兒子分別在洛陽做不同的官,他們貪婪而不知道謹慎,想來是托請了魏知古。”明皇開始認為姚崇會為了兒子隱瞞,沒想到姚崇如此坦白。因此大喜,問姚崇:“你怎么知道的?”
  
    姚崇說:“魏知古是我推薦的,我的兒子必然以為魏知古會感恩圖報,所以去請求他啊。”明皇因此覺得姚崇很光明磊落,而認為魏知古不夠厚道,便罷了魏知古參知政事的官。

    深謀遠慮,全身而退

    武則天晚年寵信張易之、張昌宗,“二張”由此飛揚跋扈,把持朝政。姚崇協同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除掉“二張”,武則天退出權力核心,中宗李顯即位。姚崇官拜宰相,但他卻流淚慟哭。張柬之斥問原故,姚崇說:“我侍候則天皇帝很久了,一分開,忍不住悲傷。再說,我以前跟隨你們鏟除奸邪,是作為人臣應該做的事情;今天告別舊君,也是人臣應該做的事情。如果因此受到處罰,我也心甘情愿。”結果姚被貶為亳州刺史。
  
    明清之際的史學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武則天雖然被廢了,‘二張’雖然被誅殺了,可是武則天的親戚們卻還把持著原有的官位,權力之穩有如磐石。中宗昏庸而且沉湎于酒色,驟然得到皇帝位置,卻并不懂得消除禍患。這些都是當時的人沒有看到的,唯獨姚崇預見到了。姚崇早就知道諸武集團會反撲,推翻武則天的大臣遲早會喪命,還不如借此一哭向他們彰顯自己,同時可以全身而退、雌伏一時。所以最后五個大臣都被誅戮,唯有姚崇安然無恙。”事實上,武三思念姚崇忠于武氏,情真意切,不僅不殺,反而褒獎一番。
  
    姚崇能夠冷靜面對勝利,在勝利之后、即將手握宰相權柄之前仍能舍得全身而退。因此平安地度過唐朝前期最為動蕩的歲月,避免一次性命攸關的政治災難。在權場上想要全身而退,應當時時刻刻如履薄冰,謹記“盈而不溢”,而不是貪得無厭一心追逐權位,姚崇無疑做到了這點。
  
    姚崇也是歷史上少數幾個生前位極人臣,死后家族也能安然無恙、不因政治動蕩而遭殃的智者。似乎歷史上唯有郭子儀能與他相比。開元四年,姚崇因兒子廣通賓客,受人饋贈,加上中書省主簿趙誨“受胡人賂”,他覺得自己身為宰相,管教失職,愧對國家,便決定自請辭職,并推薦廣州都督宋璟來接替相位。著史者說,姚崇風范之高,“宜后人之莫及也”。其實,無論是兒子還是部下私受賄賂,都是小事,在歷史上司空見慣,就算是在姚崇自己身上也不只發生過一次。姚崇之所以要辭職,是為了以小的瑕疵換取整塊璞玉的完整,承認自己小的毛病換取全身而退的機會。僅僅五年后,他就溘然長逝,由于早就遠離政壇,他的死并沒有引起反對派的反撲。他還留下遺囑,要求自己死后入殮,只穿平常衣服,不寫經,不畫像,一切從儉。他還告誡子孫們:“汝等身沒之后,亦應由子孫依吾此法。”這和郭子儀對子孫的要求大致相同,確為高官顯爵的全身之道。
  
    姚崇死前還為全身而退鋪上最后一塊路石。因為姚崇曾經在明皇面前進言,將張說下放,便預料張說東山再起后,對自己的積怨必然會化為不測的報復。馮夢龍《智囊》記載,姚崇臨死前告誡幾個兒子說:“張丞相與我不和,怨仇很深。這個人平時愛擺闊氣,講究排場,尤其喜歡服飾器用玩好之物。我死后,他一定會來吊喪。你們盡數陳列我生平服飾器用玩好之物、寶器及貴重的器皿羅列在帳前面。他若不看,我們的家族就此完蛋了;如果欣賞,你們應該挑出他所欣賞的送給他,還要請他寫我的碑文。得到他的文章后,立刻抄錄,并上奏朝廷;還要預先磨平石面,文章一到,馬上雕刻上去。張丞相考慮事情常比我遲。幾天以后,一定會后悔,倘若他要以修改為托辭收回碑文,你們就引他去看刻石,還得告訴他已經向皇帝報告了。”姚崇死后,張說果然來了,對那些陳列的物品有三四種停留的比較久,姚崇家人完全遵照姚崇生前告誡,很快把這些珍貴的寶器送給張說。沒有幾天,神道碑的文章就寫成了,敘述廣博詳細,當時稱為最好的墓志。
  
    再過幾天后,果然不出所料,張說派人來取神道碑的稿子,說是語言還有不周密的地方,要再修改。姚崇的幾個兒子就引來人去看已刻好的碑文,又告訴來人已上報到皇帝那里。來人回去匯報情況,張說懊悔得很,拍著胸膛說:“死去的姚崇,能夠預料活著的張說,我今天才知道才能不及他很遠了。”張說對姚崇的贊譽已經成為石碑上的字了,是無論如何也抹去不掉的。這就迫使張說不但不能對姚崇的家族施加報復,后來還一再吹捧姚崇、提拔姚崇的子女,以證明自己寫過的碑文是正確的。【原標題:“大政治家”姚崇緣何四朝不倒】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海峽通訊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