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以后,大批前去新鄭市黃帝故里參觀的游客都會在一塊拜祖紀念碑前合影留念,更有書法愛好者慕名到紀念碑前臨摹研究。這塊由開封人武慶平以行楷丹書的拜祖紀念碑,如今已經成了黃帝故里景區內一個新的景點。日前,書法家武慶平在河南省美術館他的辦公室內,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武慶平幼承家學,初習唐楷,繼從漢魏。他讀晉撫魏,師秦法漢,取法高遠而能師古出新。工書之余,致力詩文創作,頗有蕭然物外,自得天機之趣。在書法藝術上,武慶平四體皆擅,書風寬穆雄強、俊健恣肆。他的隸書華美俊朗,行草信筆恣趣、蛇驚兔奔,楷書優雅婉勁、溫和典雅……盡顯書藝稟賦。2003年和2005年,他應邀先后題寫了“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拜祖紀念碑”和“炎黃二帝碑”。其作品先后被軒轅黃帝紀念館、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劉少奇紀念館、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及海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如果說,世代書香,淵源自是武慶平書法藝術的緣始,那么開封古城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文化則是他在書法藝術創作和研究之路上奮進不止的動力源泉。1981年,為了推廣普及書法藝術,牛光甫、靳選等開辦了書法學習班,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鐘的武慶平報名參加了學習班。讓武慶平記憶深刻的是參加寒假學習班時的情形,每天捧著一個銅硯臺去上學習班,手都凍腫了。但經過這次學習,使他對書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982年,武慶平的中學老師朱寶雷帶著他分別向郝世襄、龐白虹、于安瀾等先生請教時,都給予了肯定和鼓勵,認為他“根基扎實,路子正”。1984年舉辦的首屆中原書法大賽中,武慶平從開封80人參賽的預賽中脫穎而出。
1985年,武慶平報名參加了省書法函授院學習書法。半年之后,在首屆結業學員作品展中,獲得一等獎。其作品八尺篆書中堂被特邀入選國際書法展。當時,《中國青年報》等媒體轉載其作品,并給予極高的評價,《書法報》則稱武慶平是不可多得的新秀。
次年5月,《中國青年報》刊載了武慶平的書法作品,同時配發了時任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天然先生的評論,先生認為他的作品“用筆使轉,皆合篆法,頗具金石氣”。武慶平認為,陳天然先生對他這個素未謀面的后生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對他是個莫大的鞭策。同年10月,在第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上,武慶平的八尺隸書對聯被收入該屆展覽作品集。同年12月,在王寶貴先生的推薦下,23歲的武慶平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吸納為會員,成為該協會當時最年輕的會員。
2007年8月3日,在一次聯誼活動中,“2007國際旅游***冠軍總決賽”的亞軍得主、泰國***瓦色娜被武慶平展示的書法藝術所吸引。之后,瓦色娜向大賽組織者表示欲師從武慶平學習“神奇的中國書法”。在組織者張豐先生的牽線下,瓦色娜于8月8日舉行了正式的拜師儀式。一時間,武慶平收了個泰國來的洋弟子一事,被傳為美談。
慶平先生樂道于開封的風土人情、軼聞掌故,每與友人道來如數家珍。他說:“我家世居開封,是這方水土滋養了我,鐵塔行云、龍亭波影永遠是我揮之不去的鄉情。”在鄭州工作了11個年頭,他每周必回開封,他說,開封如同他的母親,可親可敬。11年來他放棄了多次戶口遷鄭的機會,直到2006年年底才把戶口遷到鄭州。“當戶籍警在準遷證上蓋下最后一枚公章時,我的淚在眼眶中打轉。”他說,“從戶籍管理的角度,今后我只能把開封寫成籍貫了……”此時,武慶平悄悄拿起毛巾擦了一下眼睛。【原標題:眷戀鄉情 執著翰墨——記著名書法家武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