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心靈,靜靜的書法—“全國自強模范”吳鄭杞
2012/6/19 17:25: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吳鄭杞,女,漢族,1963年生,失聰。祖籍河南杞縣,現供職于河南省博物院。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現為中國殘疾人書法家聯誼會副會長。2009年7月榮獲第四次全國自強模范稱號。
采訪吳鄭杞,是在她參加“十藝善緣書畫愛心之旅”歸來之后。在她的辦公室,見到了一位很有風度的中年女子,時髦的裝扮,優雅的氣質,溫馨的笑容加上親切的招呼,初次見面,你絕對想象不到她是失聰的。
我在紙上寫出想要問的問題,她來回答。她很安靜,不太善于言談,但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藝術旅途
6歲以前,吳鄭杞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樣快樂地生活,能夠聽到美妙的音樂,刺耳的噪音。然而,一次醫療事故后,不幸降臨在這個可愛的女孩身上,鏈霉素奪去了她的聽力,從此吳鄭杞便生活在寂靜的世界里。
一般情況下,聾人如果不堅持練習說話,時間一久,語言功能就會逐漸退化。吳鄭杞很幸運,依靠家人的正確引導,加上她堅持不懈地練習說話,她能夠做基本的交流。她的表達還算流利,這還得益于她在普通學校讀書,能夠和更多的同齡人交流。
殘疾人在生活中總是有諸多不便,許多平常人做起來很簡單的事,對他們來說卻很難。吳鄭杞說,她很幸運,人生中遇到很多熱心人的幫助。上學時,聽不到老師講課,只能看口形,同桌就幫助她,把筆記借給她看;現在的同事幫助她接打電話,把開會時內容告訴她,買衣服時還幫助她砍價。
高中畢業后,吳鄭杞來到了鄭州市雕刻廠做寫毛筆字的工作,接觸了書法。書法是一門寂寞的藝術,繪畫就需要老師的指導,需要很多的交流。吳鄭杞當時年齡很小,外出很不方便,加上自己又比較靦腆,在人前感覺很不好意思。所以就選擇了書法,也是為了排遣寂寞吧,因為那個年代是沒有什么可以玩的。
后來遇到了著名書法家開映月,為吳鄭杞走上書法道路給予了很大幫助。開映月看了吳鄭杞的字后,說,小姑娘的字寫得很好,有潛力。這句話給了吳鄭杞莫大的鼓舞,從此,吳鄭杞練字更加勤奮了。在開映月老師的指導下,吳鄭杞開始練習唐楷和趙孟頫小楷。憑借自己的聰明和勤奮,吳鄭杞的字進步得飛快。
1985年,吳鄭杞進入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深造一年,成為浙江美院第一個聽障者學員。在浙江美術學院,吳鄭杞系統地學習了書法理論,書法歷史的演變過程,并受到劉江、章祖安、王冬齡、陳振濂等名師親授教導。這對她日后的書法學習與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她的書法作品中,閃現著浙派書風的影子。進修期間,吳鄭杞跟隨西冷印社副社長劉江先生學習篆刻,拓寬了藝術道路,使得原本不知篆刻的她對篆刻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方寸之地盡情揮灑自己的才情。后來在一次書法活動上,開映月把篆刻大家李剛田介紹給了吳鄭杞,對吳鄭杞的篆書有極深的影響。
吳鄭杞告訴記者,她正在進行甲骨文方面研究。甲骨文,目前為止能夠認出的只有一千多字,很多人都不認識。那么,吳鄭杞是怎樣接觸甲骨文的呢?還是一次偶然,河南博物院準備去意大利進行展出,需要寫一些甲骨文的線性文字。領導找到她時,她也沒有把握,只好勉為其難。寫出來之后,發現很美,然后就愛上了這種圖畫一樣的文字。
吳鄭杞是一個安靜的女人,她多寫一些靜態的字,魏碑、隸書、篆書、甲骨文。“和性格有關吧,像草書、行書之類的作不來。”吳鄭杞笑著向記者解釋。
感恩的心
從最初的排遣寂寞,到后來的熱愛,繼而是癡迷,吳鄭杞一步步地向藝術的巔峰靠近。吳鄭杞認為,書法藝術是心靈的慰籍,人生的伴侶,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把書法作為生存的手段,所以她的作品全部義賣,捐助給比她更困難的殘疾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吳鄭杞多次參加募捐活動,這不僅能夠幫助殘疾人,也開闊了自己的藝術視野,宣傳了特奧會。“殘疾人生活很困難,缺乏交流,行動不便?床r,說不清病情,醫生隨便打發。”說起殘疾人的困難,吳鄭杞憂心忡忡,“應該加強無障礙建設,讓殘疾人和社會有更多的交流。很多的殘疾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能為他們做一些事,自己非常高興。”
身為殘疾人,吳鄭杞對殘疾人的困難有著切身的體會,比正常人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因此,她總是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有一次在中州大學辦展覽時,有一位殘疾大學生也在觀看。吳鄭杞就主動和這位學生交流,充當他們的講解員。不僅如此,工作期間遇到聾啞人觀看時,她也給他們作講解。雖然手語只能傳達一些簡單的信息,講解淺顯的知識,他們已經很滿足了。吳鄭杞說,她最喜歡看見他們的笑容,他們的笑容讓她感到很欣慰。
吳鄭杞深切地呼喚能夠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幫助殘疾人的隊伍中來,促進殘疾人家庭的和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消除社會漠視和排斥是吳鄭杞最大的心愿。對于殘疾人,吳鄭杞說:“要擺正心態,做起事來才容易。”心態是最重要的。只有心情平和,才能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殘疾人要自立自強,別把自己作為殘疾人來看待,最好不要上特殊學校,上普通學校有很多好處,心理上會比較自信,另外,學的東西也比較多。特殊學校的課程很少,接觸的人也很有限,出了學校還是不能適應社會。
書法藝術
“字如其人”,吳鄭杞的書法像她本人一樣,如朝霞春華,清風麗水,字字透出女子的明麗自然之美。研磨吳鄭杞的書法,古樸之風和清新之氣會同時撲面而來,不論是清新古樸的小楷,秀逸文靜的隸書,還是端莊淑雅的篆書,都不時地散發出透人心扉的清香。
吳鄭杞早年研習唐初名家和趙孟頫小楷,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后廣泛從魏志、漢碑、兩晉名家中汲取營養,追求一種高古、含蓄、樸實無華的意趣,生動又不失法度,嚴肅又不呆板。她用筆嚴謹沉穩,根植傳統,但又不僅僅拘泥于傳統,她在強烈地流露自我個性。在風格多用晉人楷法,揉和魏碑趣味,仿佛有金石之聲;她的隸書,多取漢簡精神,在字形上不泥于漢簡的長尾縱式,在簡牘流暢基礎上又加入自己的理解,能出新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吳鄭杞的篆書,記者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篆書時,第一感覺就是嫻雅大方,氣質逼人,讓你知道“字如其人”的說法實在不虛。高格調的追求,取法的高古,用筆的精妙、經典,使你不得不被這個智慧的女人折服。用細勁挺拔、圓轉流美的筆法寫成,頗似潔凈秀麗、典雅,端莊大方,亭亭玉立之美女,時時透發出堅毅、雄渾、樸厚中帶有幾分的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通的氣息。她在篆書的形式風格上的探索也是多方面的,將小篆、金文和簡書等優點溶于一爐,化為已有,形成了既厚重又空靈,既質樸又秀逸,既端莊又瀟灑的篆書風格。
女子刻印的在中國書壇上不多見,這和女人腕力柔弱的弱點分不開,用刀上不免流于浮滑。但觀吳鄭杞近期的兩方印章——“十藝善緣”和“筆墨心靈”,印面布局大部分以漢印即整飭的布局為主調,借鑒古印陶、古封泥或古器物的拓片效果,一反傳統審美習慣,以期達到模糊反精到的審美藝術效果,在虛虛實實朦朦籠籠中營造意境。創作手法運用得更加嫻熟巧妙,較好的用刀、結體功力確保了動人的文雅氣息。
有人說,書者,世間之高藝也,非勤耕不能入其門,非師古不能得其基本,非善悟不能有所成。吳鄭杞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奮,心追手摹,對藝術的苦苦追尋,才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成就自己。
吳鄭杞很謙虛地說:“現在是學習階段,需要和更多大家進行學習交流,學百家之長,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吳鄭杞還告訴記者,她有心在篆刻這方寸之地來“舞蹈”,為女子篆刻開拓局面。但是作為一個殘疾人,與外界的交流多有不便,缺少交流是一個青年書家成長的致命要害,在以后的創作中,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大家們的幫助。
吳鄭杞說:“殘疾人很不容易的,能做出成績更不容易。”這讓記者感觸頗深,更加感覺身上的擔子沉重。我們做一些很平常的事,對他們來說,就是莫大的幫助和精神激勵。
生活是美好的,社會是溫暖的,就讓我們共同努力,構建和諧的藝術世界!驹瓨祟}:靜靜的心靈,靜靜的書法—“全國自強模范”吳鄭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