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演員摘回“小梅花”
新華網河南頻道8月17日訊 大河報報道:第十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日前在蘇州隆重舉行,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79位小選手榮獲中國戲曲“小梅花”稱號。河南省共有12名小選手榜上有名,其中朱旭光、李朋杰、劉龍龍三人來自河南省王希玲藝術學校。至此,河南省王希玲藝術學校已經獲得18個小梅花獎,超過了當年大名鼎鼎的南街村藝術學校。
教學基地成了“擂主基地”
8月16日,記者來到王希玲藝術學校,因為正值暑假,校園里靜悄悄的,一些工人正在對練功房、演出廳進行重新裝修。這個由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希玲出任名譽校長的學校是1999年開始和河南省藝術學校聯辦的,是省藝術學校的鄭州教學基地。
在教學樓下的黑板上,寫著“熱烈祝賀我校學生王飄飄榮獲《梨園春》赴澳之星選拔第一名,預祝王希玲名譽校長在悉尼演出成功”。而在另一側的黑板上則寫著“祝賀王曉霞同學成為《梨園春》三連冠擂主”。
發現記者對這些喜報感興趣,王希玲對記者說: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平常了,有人說我們這兒不是教學基地,快成“擂主基地”了。
在少兒戲曲全國最高獎——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河南省王希玲藝術學校的學生2002年開始參加,當年就有席超等學生以優異的成績摘得小梅花獎,到今年已經獲得了18朵“小梅花”。這對一個成立僅僅幾年的學校來說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除了小梅花的奇跡外,藝術學校的學生們還創造了很多的奇跡。不僅在全國比賽中拿獎,還有多名學生連任《梨園春》擂主,2005年“擂響中國”全年擂主總決賽的金獎、銀獎,均有該校學生獲得。央視11頻道、3頻道兩次邀請李朋杰赴京參加節目,受到了歡迎。
“點石成金”成了“小香餑餑”
小小年紀,就登上了舞臺,有些甚至成為了小有名氣的明星。是什么秘訣讓這些農家孩子“點石成金”了呢?
王希玲告訴記者,梨園界有“嚴師高徒”、“戲是打出來的”之類的說法,現在辦學不能打了,只有延請名師、科學教學、嚴格管理了。學校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名師親授、高徒成才”的方針,藝術界著名專家、藝術家常年擔任客座教授,經常來學校進行藝術交流。有好老師才有好學生,不能糊弄學生。老師要能把戲里的道道兒點給學生,這樣他們才能學得好,學得快。一般每個學期至少給每個學生排一個折子戲,但對學習好悟性高的要排兩到三個,排戲先排名家大師的精彩折子,誰教得好請誰來教,然后學習經過改良的劇目和新戲。
王希玲告訴記者:好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的一個學生分配到菏澤戲劇院,他們院里有個青年演員看到了那個學生的水平,馬上辭掉工作來鄭州上學,我們給她排了幾個戲,她很感嘆,說學不學真是不一樣啊。還有河北的一個學生,也是辭掉劇團的工作來的。現在學校里連青海、新疆的學生都有。現在來學校挑人的單位也很多,裴艷玲挑了20多個去了新加坡。濟南市豫劇團有15個進人指標,10個演員,5個樂隊,在全國挑學生,結果在我們學校挑走了8個女孩,還想要男孩子。我們告訴校方男學生都讓蘇州昆劇院、珠海市文工團挑走了。
一片愛心關注貧困苗子
曲藝人才嚴重匱乏、青黃不接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年,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教育家趙錚曾辦了三屆曲藝班,培養了一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我省曲藝界的骨干。
從2004年開始,王希玲藝術學校有了曲藝班,這是目前我省唯一的一個曲藝學歷教育班。我省曲藝界對這個班非常重視,老藝術家余文光親自坐鎮,范軍、于根藝經常來此進行指導。
曲藝班的人數不多,也就二三十個人。王希玲說:盡管很困難,我們也要堅持辦下去,為河南的曲藝留點薪火兒。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藝術學校內學聲樂、舞蹈的以城市學生為主,而學戲曲的則以農村學生居多,而且不少學生家庭條件非常一般。
王希玲介紹說:現在學戲的孩子不少都是家庭困難,我們看是棵好苗子就適當減免一些學費,參加一些大型的比賽活動也是學校出錢組織。學校還收養了幾個孤兒,很多媒體報道過的郭歡歡,從三歲就來我們學校了,還給他爺爺在學校找了份管后勤的工作,如今小歡歡已經是擂主了。還有一個周金剛,也是學校收養的,現在已經畢業到珠海工作了。只要是真愛戲,我們都會給孩子機會。【原標題:王希玲藝校 一個“桃李園”"梅"開十八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