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申小梅是郾城縣新店鄉莊店村人。她從小就看越調、聽越調,聽父親講申鳳梅的故事,學唱越調成了她生活的一大樂趣,申鳳梅也成了她崇拜的偶像。10歲學會了《沙家浜》中沙奶奶“同志們殺敵掛了花”的唱段,16歲拿這段唱考上了新店鎮越調劇團。媽嫌女孩家學戲名聲不好,硬把她拉了回去,她背上行李偷偷跑進劇團,開始了她的學藝生涯。小梅嗓子沒有假音,聲腔渾厚,性格中又有幾分男子的陽剛之氣,偏愛須生行當,在新店鎮劇團排演的《三顧茅廬》中飾諸葛亮,在《封神榜》中飾殷紂王,偶爾也演老旦,在《火焚繡樓》中飾藍母。1981年底經人推薦,加入淅川縣越調劇團。她在新排演的《漢王斬婿》中飾漢王,在《姐妹皇后》中飾大太子,聲腔氣質頗有申鳳梅的韻味,引起一陣小小的轟動。她看了申鳳梅主演的《諸葛亮出山》戲曲片,渴望學演這部戲中的諸葛亮。找不到完整的劇本,劇團領導就找來影片,邊放映邊讓人記,演員記詞,琴師記譜,一連放映6次,終于記下了完整的劇本。小梅為學習申派藝術,省吃儉用,買了部錄放機,一遍遍地放申鳳梅的唱腔,一句句細心琢磨。1988年,《諸葛亮出山》正式公演,引起了更大的反響。小梅有一天突然對愛人感嘆說:“若能得到申老師的親自指導就好啦。”愛人劉志有是同團的演員,對申鳳梅既崇敬又有幾分神秘感,鼓勵小梅:“好好地演戲,見到申老師總有希望吧。”
這年秋天劇團放假,小梅乘汽車從淅川到周口,行程300公里,來到申鳳梅家里。見了申鳳梅,一陣緊張、慌亂,渾身發抖,連句問好的話也忘了,生怕惹得這位藝術大師心煩。申鳳梅很家常,端飯、泡茶、拿水果,小梅漸漸平靜下來,向老師匯報了學藝經歷和《諸葛亮出山》的演出情況,申鳳梅很高興,要她小聲唱一段戲。她來時就發燒,又經長途顛簸,精神也過度緊張,剛唱了幾句,就暈倒在沙發上。申鳳梅忙送她到醫院診治,夜里又讓她和自己睡在一起,幾次起來給她量體溫、喂水、喂藥。小梅不好意思再打擾老師,要走,老師不放心,強留她住了5天。小梅病愈,申鳳梅給她說了幾次戲,送她到汽車站,小梅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一頭撲到老師懷里哭起來,說:“我一輩子忘不了這5天,讓我喊你一聲娘吧。”
1991年,申鳳梅收申小梅為徒。申小梅調到省越調劇團工作,申鳳梅親自教她練功,把自己練功用的大穿衣鏡抬到她家里,讓她天天在鏡前自審自正各種動作。還常問她,生活習慣不習慣?想家沒有?使她覺得雖離家很遠,卻時時享受著老師慈母般的溫暖。
申鳳梅病危期間,申小梅一直守在老師身邊。老師緊拉著她的手說:“人活著得有個目標。前些時我對你說過,咱師徒倆合錄一盤磁帶,用我這老婆子的虛名再帶你一程,看來這個心愿實現不了啦。以后你自己若辦成了這件事,別忘了放在我骨灰盒前播放。”小梅怕影響老師的心境,強忍淚水,跑回家大哭了一場。老師去世后,小梅一下成熟了許多。練功時,總覺得老師像過去一樣在身邊指導,練功就特別刻苦;主演老師主演過的幾部諸葛亮戲,總覺著老師像過去一樣在幕條后瞧著,演唱就特別認真。后來,小梅出版了《申小梅唱腔名段欣賞》,錄制了她在《收姜維》、《諸葛亮吊孝》、《舌戰群儒》、《借東風》、《孔明出山》中諸葛亮的6個唱段和《雙靈牌》中的小生唱段,她在老師的遺像前放著,向老師匯報,請老師指教,她相信老師是能夠聽得見的。
劇團排練新編歷史劇《盡瘁祁山》描寫晚年諸葛亮出征伐曹魏、六出祁山、壯志未酬、病死于五丈原的故事。諸葛亮臨終前“孔明我一襲布衣披身上”那段唱腔,大半是新創。申小梅覺得飾演《盡》劇中諸葛亮的難度很大,過去有老師趟開的路,照走就是了,可是這部戲老師沒有演過;過去排新戲有老師在場,遇到難題可以隨時請教,可是如今老師走了,她只有橫下心自己闖了。她研讀資料,虛心求教,刻苦排練,很好地體現了編劇、導演、作曲的意圖。尤其在唱腔方面,遵循作曲家提出的“固本求新”的原則,以及既要唱出申派唱腔的神韻、又要唱出個人特色的要求,創造性地發揮,出色完成了排演任務,赴京演出,獲得廣泛好評。一場演出中,觀眾鼓掌達三十多次,不少人上臺向她贈書贈畫,以示祝賀。在河南省第九屆戲劇大賽中,《盡瘁祁山》獲得金獎,申小梅本人又一次獲得表演一等獎。近年來,申小梅的藝術實踐獲得廣泛認可,1999年她獲得第七屆“香玉杯”藝術獎,1999年獲得河南省青年演員戲曲大賽一等獎,她在《收姜維》中的演出,經常被中央電視臺3套、11套播放。如今,她榮獲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燦若云霞的梅花叢中,她能看見申鳳梅老師慈祥的笑顏。
申小梅意識到老師為藝術探索終生,而自己才剛剛邁出一小步,況且,那些對自己的贊許和掌聲,還包含著許多對老師的懷念和敬意。她領悟到“創新突破是申老師藝術的精髓”,“走進”老師她付出了很多代價,“走出”老師還需付出更多的代價。她給自己定下新的奮斗目標:“要在如何把老師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上下工夫”,決心“學習老師獻身藝術的志向和追求”。【原標題:申小梅:梅開恩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