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心向慈善天地寬 榮獲首屆“中華慈善獎”
2012/5/16 8:56: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8月25日,菏澤電視臺演播大廳掌聲陣陣,2006菏澤市救助特困大學新生文藝晚會正在這里舉行。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中華慈善獎”獲得者王寬和他的孩子們現場為觀眾表演了豫劇選段,贏得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晚會結束后,本報記者采訪了這位慈善藝術家。
退休后,收養6個孤兒
1998年秋天,王寬和妻子王淑榮從鄭州市豫劇團退休了。之后,他們經常回老家河南省淮陽縣鄭集鄉看看。王寬說:“有時候回去,鄉親說哪里有個孤兒。哎呀!我一看他們那種生活狀況心里特別難受,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因為我也是一個苦孩子出身,這個感情啊貼到了一塊。我說應該獻出愛心,后來和妻子一商量,便決定把這幾個孩子陸陸續續接到我們家。” 本可以靠兩千多元的退休金舒舒服服安享晚年的王寬夫婦,為什么要撫養這么多孤兒?社會上曾經冷言冷語,可這對被鄉親們稱為“活菩薩”的夫妻,用實際行動證實了自己。
其實,王寬家里的經濟負擔夠重的。他和妻子都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兒子又下了崗。家里已收養的孤兒王海龍也患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下肢已經癱瘓。光給小海龍治病就已經花去8萬元,這可是他們全家所有的積蓄!如今又收養了5名孤兒,花費更大了。為了掙錢,王寬就到茶樓賣唱。剛開始時,沒有觀眾點他的戲,老坐冷板凳,一分錢也掙不到!為此,王寬也曾經流過淚!后來,王寬收養孤兒的事經媒體報道,引起很大的反響。這時候,大家才爭著點王寬的戲。“一百塊錢、二百塊錢、三百塊錢,有時五百塊錢點我的一段戲。我心里也踏實了,養孩子有希望了!”王寬說。
后來,王寬夫婦教這6個孩子唱豫劇,雖說他們唱不好,卻吸引來不少戲迷。由于沒人伴奏,王寬就花5000多元買來一大堆樂器。孩子們立刻喜歡上了這些玩藝,家中就有拉有唱,漸漸成了一臺戲。
現在,6個孩子里面,汪文勝和袁錢糧在河南省藝術學校上學,汪文勝學拉板胡,袁錢糧學吹笙。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的日子是艱苦而溫馨的。懂事的孩子們沒有辜負王寬夫婦的期望,幾乎每個人的學習成績都在班里名列前茅,演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他們還用自己的方式回報著兩位老人的慈愛。2003年麥收期間,一個名叫王海波的孤兒在回家割麥的4天里只花了4元錢,吃了4包方便面。當王寬流著淚“責問”他為什么不給自己買點好吃的時,他泣不成聲地說:“爺爺掙錢太辛苦了,我要省著花。”
榮獲首屆“中華慈善獎”
2005年11月25日,在由國家民政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和中華慈善總會聯合召開的首屆中華慈善大會上,王寬榮獲“中華慈善獎”,成為全國百名慈善家之一,他也是河南省惟一獲此殊榮的人。此次獲得“中華慈善獎”的還有成龍、李嘉誠等名人。
捧著“愛心中國——首屆中華慈善人物”的光榮匾和榮譽證書,王寬激動地說:“能和世界級名人站在同一領獎臺上,我很受鼓舞。今后我會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慈善事業上。”
此后的王寬經常利用周末帶著6個孩子到街頭、公園演出,為更需要幫助的人募捐。當王寬得知一位農村的癌癥患者,因為經濟困難準備放棄治療時,就主動將街頭演出掙來的錢捐獻給他。去年一年,王寬用街頭、公園義演所得的善款挽救了三位貧困患者的生命。王寬經常教育孩子們:一個人要有善心、愛心、良心和孝心,缺一不可。
為撫養孤兒,
66歲再學藝
8月25日,王寬和他的孩子們專程從鄭州趕到菏澤,參加了2006菏澤市救助特困大學新生文藝晚會。王寬表演的豫劇選段《我愛我爹》、《我愛我孫》十分精彩,唱腔高亢激越又不失渾厚自然,沉穩持重之中蘊涵著蒼勁瀟灑,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這位慈善藝術家還當場拿出身上僅有的500元現金捐獻給我市的貧困大學生朱鳳芹。
作為一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寬有著50多年的從藝經歷。1942年,王寬出生在河南淮陽的一個農民家庭,他1956年加入西藏豫劇團,1982年調入鄭州市豫劇團,1983年擔任鄭州市豫劇團團長。王寬雖然是豫劇生行演員,但他的戲路很寬,老生、小生或丑角都拿得起來。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稱王寬是有獨創性的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萬春評價其“功底扎實,唱做俱佳,表演身段有周信芳之風范”。
自從收養了6名孤兒,王寬退休后的舒適生活就被打亂了。因為,6個孩子一年的生活費、學費,加在一起起碼也要三四萬元,光靠王寬和妻子的退休金是遠遠不夠的。為此,王寬自從退休后,就四處“賣唱”。
為了讓自己的戲唱得更火,今年66歲的王寬決定再次拜師學藝。他自掏腰包拿出2萬元學費,拜師學習川劇的“變臉”技藝。雖然年齡大,但王寬學習起來進步很快。目前,王寬已將川劇的“變臉”融入到豫劇的表演之中。王寬說:“我不僅能‘變臉’,還能在‘變臉’的同時進行唱做表演,還能邊唱邊進行書法創作。希望下次來菏澤表演時,能將我的新節目奉獻給大家。”【原標題:王寬:心向慈善天地寬 榮獲首屆“中華慈善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牡丹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