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笑而不語的郭春園
陳海如(郭春園徒弟,曾任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副院長,現已退休。
郭春園,一個深圳人非常熟悉的名字。
從醫60余載,參與創建3座醫院,帶出197名高徒,作為我國傳統正骨四大流派之一“平樂郭氏正骨”的第五代傳人,他在古稀之年又無償獻出13個祖傳秘方。他對病人常懷“父母之心”,自己卻一生清貧,由于長期徒手在X射線下給患者療傷,不幸被癌癥和心肺功能衰竭擊倒。
2006年4月4日晚,由河南省衛生廳、河南影視集團、深圳市文藝創作中心等單位拍攝,真實而藝術地再現這位老人一生的故事片《蒼生大醫》在深圳會堂首映,觀眾走進他的心靈深處,一次又一次地感動落淚。
從小埋下“爭氣”的種子
平樂村位于河南洛陽白馬寺旁,1923年1月郭春園出生于此。平樂郭家的正骨醫術享譽一方,據說郭氏先祖還曾為清皇室治病。郭春園是第五代傳人,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家中大宅可容納百人同時問診,門庭若市。
按照郭氏祖訓,家傳醫術只傳給一兩位學習成績優異的長子或次子,郭春園是第11子,因此起初父親并不打算將他培養成醫生。但他對醫學的興趣以及他的聰慧,卻打動了二伯郭春甫,二伯給他改名“春園”,并說服其父,他這才得以繼承祖業。
郭春園不到10歲學醫,18歲就在洛陽從事臨床骨科,醫術日益精湛。但傳統觀念中,只有長子或次子才是家學真傳,因此他心中憋著一股勁,對專業更加精益求精,但又始終覺得頗受制約,于是解放后離開洛陽,前往鄭州。
1955年,國家開展“科技大進軍”,已是中原名醫的郭春園做出大膽之舉,把父親給他的方子獻給了國家,披紅戴花,轟動一時。其時他和“洛陽那邊”都很有名氣,但雙方都在較勁,希望醫術能比對方更高一籌,這種“暗斗”推動了郭氏正骨術的發展,病人直接受益。郭春園向國家獻方,也是想一爭他的郭氏正骨的“正統”地位,帶有年輕人的血氣方剛,也成為他一生的情結。
同時,獻方也是出于對黨的情感。淮海戰役那年他避難徐州,生活難以為繼,戰事一結束,解放軍就將郭春園夫婦送上返家的列車;解放洛陽時,劉鄧大軍對郭家的仁心仁術早有所聞,特地張貼布告保護郭家。這些親身感受,讓他一生對黨充滿堅定的信念。
2002年7月1日,時年79歲的郭春園又有驚人舉動:把祖傳的13個秘方全部獻給國家。黃明臣明白,老院長也是為了不讓家族后輩與醫院爭奪知識產權,是為后來的醫院管理者解除麻煩。
郭春園去世前,對他的宣傳報道多了起來,那時他還清醒,可高興了,把報紙左看右看,還對黃明臣說:“我值了!”黃明臣最能理解老人家的心情,那潛臺詞是“終于揚眉吐氣了”。對于心中多年的那個情結,他有了最后的答案。
“嚴父慈母”集于一身
1960年3月,河南舉辦“骨科醫生訓練班”,17歲的陳海如成為郭春園的徒弟,訓練班重實踐,5年后才出師。陳海如回憶,那時郭春園就已經在X光下徒手為病人正骨。
說到師傅對徒弟的要求,陳海如連說:“那厲害!”操作的時候,師傅先做,再講一下,然后徒弟再做,如果做得走樣他就批評,周圍人越多批評得越厲害,一點情面都不留。幾乎所有的徒弟都挨過批評,甚至有人哭鼻子。
骨科手術做得好壞,往往通過片子就能看出,要是誰的手術沒做好,郭春園把片子一扔,臉色一沉,疾言厲色地批評。對院長也很較真,一次聽到黃明臣把“踝關節”說成“踝骨”,他立刻說:“哪有‘踝骨’?沒有!”因他性格倔強、要求又高、講話也不客氣,年輕大夫都很怕他,不敢對工作馬虎。
郭春園批評人有個特點:對一般同事比較含蓄,越親近的人越不留情面。一次他把陳海如狠狠地批了一頓,陳海如莫名其妙,委屈得直掉淚,后來才知道,師傅其實是對別人工作不滿意,批評的話是講給那人聽的。但師傅也不道歉,這事也不再提起。
郭春園對工作要求甚嚴,既是愛惜“郭氏正骨”的聲譽,也是為了病人著想。他最在乎的就是病人,見到病人吃得不好,還會把病人家屬批評一頓,然后自己掏錢替病人買飯。如果病人對他有誤解,他只是扭頭走開,從不跟病人發脾氣。
不過,工作之外的郭春園非常親切,他喜歡燒菜,尤其喜歡做羊肉湯和蒸魚,經常對大伙說:“走,今晚到家里喝酒去。”自己倒不怎么喝酒。此時的他沒有一點架子,也從不會跟人板臉,就是一個可親的老頭兒。“嚴父慈母”的角色集于一身。
他很喜歡年輕人,常“違反院規”放些牛奶和零食在醫生護士的桌上:“快吃,黃院長不在。”還替被辭退的員工求情,但碰了釘子。他希望醫院好,對工作絲毫不含糊,但什么都護著,有點像長輩對子女的“糊涂的愛”。
有時也很孩子氣
2001年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安裝了電梯,郭春園非常高興,好幾次乘坐電梯,上去又下來,覺得方便了病人。因房屋結構所限,電梯只能到5樓,因此每到6樓查房時,他就跟黃明臣正話反說:“咱們坐黃院長的電梯,電梯好,不頭暈啊!”黃明臣知道他是有點遺憾。6樓終于在今年初也有了電梯,可以告慰老院長的心愿。
“放衛星”是郭春園的最高表揚。看到誰的工作做得很好,就說:“又放了衛星,要給獎勵。”但他是名譽院長,沒權獎勵,大家就開玩笑:獎啥?他也風趣:“獎一個花生米。”
郭春園病重后,為了照顧他的身體,黃明臣限制了他的門診數量,每天十個八個就行,后來干脆不掛他的門診牌子,沒有病人了,郭春園就在走廊上著急,黃明臣就找各種借口解釋,后來他知道了,就說:“都怪黃院長。”明知黃明臣不抽煙,還給他讓煙:“咱倆商量商量,再增加幾個?”為了爭取多看兩個病人,幾十歲的老人磨蹭著,就像小孩央求大人“多給幾塊糖”。
不過,這個固執的老頭也有“無奈”的時候。他以前要求醫生查房時一定要戴帽子,黃明臣當院長后,去掉了這個規定,他很不滿,還現場施壓,點名讓一位醫生戴,那醫生猶豫地把手伸進口袋拿帽子,看到黃明臣的眼色,把手又縮了回來,郭春園受到“挫折”,卻也無可奈何,不過他自己仍然堅持著,幾年后才放棄了這個習慣。
記者點評
他是一個可敬的人。“蒼生大醫”、“中華骨魂”、“真正的共產黨員”……犧牲自己、奉獻一生,他無愧于這些評價。
他也是一個普通人。“爭口氣”的情結,一生在心中驅動著他,對醫術孜孜追求、對工作嚴格要求、對病人關心愛護、對國家和黨毫無保留,做出一個又一個驚人之舉。
他又是一個超越了狹隘的偉大的人。在奉獻一生的過程中,他擺脫了家族競爭,以大悲惻隱之心,把內心的情結升華為一種更加博大深厚的愛,被澤蒼生。
郭春園,可敬而不讓人遠離,普通也無損他的偉大。
人物鏈接
郭春園,祖籍河南,1923年生。
2004年11月27日,《深圳特區報》刊出長篇通訊《大愛無言——記深圳好醫生郭春園》,自此他走進人們的視線,事跡感動無數人。2005年2月,一代名醫逝去,享年82歲。
他所獲主要榮譽如下:2005年3月2日,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追授郭春園同志“人民健康好衛士”榮譽稱號;2005年4月,廣東省委追授郭春園同志“廣東省模范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05年2月2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郭春園同志“一心為民的好醫生”稱號;2004年9月,河南省人事廳為郭春園同志記大功一次;2004年8月,鄭州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郭春園同志“衛生事業終生成就獎”榮譽稱號。【原標題:這個倔老頭,也很孩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