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祖宣,第七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八屆人大代表,鄧州市、南陽市人大代表。現任河南省鄧州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鄧州市中醫院院長。
“醫改”要以人為本
不管如何改革,關鍵是看落實和監督。無論政府、醫院,還是醫藥企業,都要堅持以人為本,不能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甚至漠視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今年10月14日,國家發改委就《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醫改方案)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唐祖宣十分關注。此前,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五次會議上,就如何解決藥價虛高、醫患糾紛等問題,他提出許多建議。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唐祖宣再次建議,“政府增加投入,防止公立醫院把運轉成本轉嫁到患者頭上,不能讓花不起錢的患者被擋在醫院門外……”
如今,醫改方案終于出臺,他仔細研究了方案,對醫改框架表示認可,“方案提出要建立由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等四大體系支撐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這里尤其強調了‘政府主導的責任’,值得肯定”。
“不過,有些規定實際操作起來會有困難。比如,取消藥品加價而政府又不加大投入,醫院將如何生存?流動人口醫療保障體系又將如何建設?又該如何培養、使用和激勵基層醫療服務人員?”在客觀分析新醫改方案后,唐祖宣也談到自己的憂慮。為此,他已向有關部門提交建議,無論政府、醫院,還是藥品企業,都應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甚至漠視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同時希望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切實負起管理和監督職責。
留住基層衛生技術人才,要有好政策
在調查走訪的32個鄉鎮衛生院中,衛生技術人員僅有四成到六成。而留不住人才是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的問題。
2005年,唐祖宣利用出差等機會,通過問卷調查、走訪等形式,歷時近三個月對豫西南的6個縣(市)、區的32個鄉鎮衛生院作了調查。他發現,隨著農村衛生經費投入的不斷加大,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衛生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也越發突出。“某鄉衛生院有28名職工,非衛生技術人員就占85.7%。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僅有3人,中級以上職稱2人。”唐祖宣憂慮地說:“32個鄉鎮衛生院589名職工的月人均工資還不足680元,有的僅為450元。高學歷、高職稱或有一定特長的衛生技術人員,不是被上級醫療部門選聘,就是托關系調出。”唐祖宣認為,這是鄉鎮衛生院待遇過低所致。
衛生技術人才的嚴重匱乏制約了鄉鎮衛生院的發展。為推動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2006年,唐祖宣在第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解決基層鄉鎮衛生院人才不足的建議》,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制定吸納大專以上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政策措施;由上級醫療單位選派技術骨干對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進行培訓。
這一建議得到衛生部的重視。2006年以來,衛生部多次組織專題調研,并于2008年5月聯合財政部下發了《關于開展鄉鎮衛生院招聘執業醫師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計劃從2007年起,用5年時間開展鄉鎮衛生院招聘試點工作,實現每個鄉鎮衛生院都有執業醫師,受聘醫師在聘任期間執行國家統一的工資制度和標準,其他津貼、補貼由試點省(區、市)根據當地同等條件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年收入水平統籌確定。
2007年,試點工作在四川、甘肅等8個省(區、市)的貧困縣啟動,共招聘執業醫師1000名,為解決基層衛生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開了個好頭。
將“治未病”納入疾病預防體系
2000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當前醫學發展的趨勢,已從治療疾病為主導逐漸向以預防疾病為主導轉變。
擔任鄧州市中醫院院長后,唐祖宣更加繁忙,但他還是每天堅持坐診2到3個小時。自2004起,他發現找他看病的中年人越來越多,他們中有機關工作人員,有高級知識分子,也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病癥大同小異,幾乎都是因工作壓力大,或勞累過度導致頭昏腦漲、精神不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2006年初,唐祖宣對兩年來的亞健康患者就診情況作了統計,發現前來就診的有1200余人,占其就診病人總數的8.6%。“鄧州市的工作節奏相對較慢,競爭也不是很激烈,但就是這樣一個縣級市,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占到如此高的比例,可想而知,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會有多少。”唐祖宣不禁為這一群體擔憂。他說,亞健康表現為人體整體功能的失調。醫治不及時,待疾病形成后再治,不但花費大,還有可能錯失診療時機。就在此時,一則報道更是刺痛了他:南陽市某國家機關一位50歲出頭的縣級干部,因勞累過度不幸去世。
“2000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當前醫學發展的趨勢,已從治療疾病為主導逐漸向以預防疾病為主導轉變。”在唐祖宣看來,重保健、治未病,必將成為今后一種新型的醫療模式。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他提出了《將“治未病”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建議》,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開展“治未病”相關科學的研究,加強“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這一建議,將“治未病”作為重點項目,并舉辦了相關研討會,還于2007年10月在北京市廣安門醫院設立了“治未病”臨床基地。唐祖宣相信,用不了多久,“治未病”將走進尋常百姓家。
制定《中醫藥法》迫在眉睫
現行涉及傳統醫藥的法律法規,主要是依據西醫藥管理方法制定的,無法體現傳統醫藥的特殊性,不僅起不到保護作用,還制約了傳統醫藥的發展。要發展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必須立法,依托法律支持。
中醫藥等傳統醫藥是我國醫學的特色。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扶持和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提高了中醫藥的國際聲譽。但是,有關傳統醫藥立法的進展依然緩慢,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唐祖宣認為,已有的《中醫藥條例》作為國務院行政法規,立法層次低于法律,難以全面有效地保護中醫藥等傳統醫藥。而現行涉及傳統醫藥的法律法規,主要是依據西醫藥管理方法制定的,無法體現傳統醫藥的特殊性,不僅起不到保護作用,還制約了傳統醫藥的發展。在民族醫藥管理、中藥資源保護和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目前均存在法律空白。尤其是知識產權方面,現行的《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對于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特殊性沒有體現。為此,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唐祖宣聯合30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制定傳統醫藥法的議案》。
“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很關注傳統醫藥立法,新加坡、越南、韓國、泰國等國家已相繼出臺了傳統醫藥的法律法規。”唐祖宣始終認為,要發展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必須立法,依托法律支持。對此,國務院有關部門已明確表示:“中醫藥應該立法。”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相繼表示積極支持,推動傳統醫藥的立法。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時就傳統醫藥的立法工作進行組織部署,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作為傳統醫藥法的起草部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答復代表議案時表示,目前中醫藥法(草擬稿)已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務會審議,待衛生部部務會審議后,上報國務院法制辦,中醫藥法的出臺只是時間問題。【原標題:唐祖宣:為“醫”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