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邵經明經常教導學生、弟子和教研室的同事“為人要厚道,心胸要開闊。”他16歲拜師學醫,上世紀30年代懸壺鄉里。1942年,正值河南兵荒天災,他買來糧食分給鄉親,免費救治病人,方圓百里的百姓交口稱贊。新中國成立后,他下鄉醫療,病人排隊幾公里長,他笑瞇瞇地一個個耐心治療;到基層講課,誨人不倦,毫無保留;他視學生為兒女,學生有了思想問題他耐心開導,有學生病倒在床,他不顧年邁,拄著拐杖上五樓去看望和治療。
《大醫精誠》是邵老的座右銘,診療間隙常與學生們反復誦讀。九十多歲時仍堅持出診,上班拄拐杖,下班時徒弟用自行車推回家。遠道來的病人登門求治,他在家中擠出一塊地方給病人治療用,遇到貧困患者還提供吃住。他的好人品、好脾氣和樂善好施,在同事和病人中流傳,幾十年來,在老家、在學院,許多人都能舉出一個個感人的例子。
1999年,他將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省吃儉用積攢的10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獻給學院,設立了“邵經明教學獎勵基金會”,用于獎勵優秀教師和品學兼優的學生,并反復叮囑不要張揚。今年5月,他將在“邵經明教授百歲壽辰慶典暨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獲贈的3萬多元賀金全部捐贈給學院,其中的1萬元人民幣,又注入到獎勵基金中。1989年、1990年、2008年,多次一次性繳納千元黨費和千元各種捐款。
邵經明淡泊名利,輕財重義,助人為樂。平時有同事、學生、弟子有困難,經常三百元、五百元地接濟,即使年事已高,只要聽到誰有困難,他都讓學生、弟子送去資助。
百年歲月,雖經歷了世紀的風雨滄桑,但無論是兵荒馬亂年月的生計奔波,還是壯年時教學、臨床的不辭辛苦,以及古稀之后克服病痛的傳承醫術,他始終博愛仁慈,樸實謙虛,對待一切人和事都能豁達寬容,心平氣和。
邵經明醫術高明,手到病除,學生遍及海內外,在全國針灸界德高望重,久負盛名。他研創的“三穴五針一火罐”治療哮喘技術已在全國推廣,用火針和三棱針治療瘰疬、 流痰等可謂一絕,其“熱感手法”讓人嘆服。他的才智不但使他成就為著名中醫專家,而且在生活中也處處體現他的胸懷和睿智。
智者樂觀、謙遜。他常說:“己愈予人己愈有,己愈教人己愈多。”他為人善良,樂于助人,這在親朋好友中有口皆碑。
智者樸實、幽默。“樂悠悠,無憂慮,不生閑氣,多吃紅燒肉。”有病人向邵經明請教長壽之道,他笑瞇瞇的回答讓滿屋的病人和學生笑成一團。
他生活節儉,飲食上基本不挑不撿,雜糧、蔬菜、肉都愛吃,但對紅燒肉還是有點偏愛。老伴的手藝不錯,他幾十年來一直享受這個美味,只是高齡后有所減少。他喜歡喝茶,根據自己的體質主要喝紅茶、花茶,有時少量喝點酒,每次只喝兩小杯。
有些病人因為敬畏邵老的名氣,初次找邵老看病時有些拘謹,接觸幾次后就被邵老逗樂了。邵經明愛笑,同事、學生、病人和鄰居們熟悉的笑容總是掛在臉上,連玩耍的孩子們見了邵老都要喊幾聲“老爺爺”才離開。
邵老青壯年時不太注意身體,高強度的臨床、教學工作,使他50多歲時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壓。年輕時由于吃飯快損傷了食道,晚年發展為食道癌(一直沒手術、化療、放療,在家人細心照料下至今無大礙)。中年后,他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保健。他起床較早,之后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下午有空時練練書法。八九十歲后腿腳不靈便了,太極拳打得少了,但仍堅持練氣功。他躺在床上或坐在沙發上,閉目似睡,其實這是在練靜功和臥功。他獨創的“熱感手法”使患者或局部,或全身,或循經感傳產生熱感,甚至出汗。他的弟子、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針刺效果與老師有差距,可能與老師習練氣功有關。
知識鏈接
邵經明,1911年出生。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著名針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河南省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是河南省針灸事業發展的奠基人和帶頭人。
今年5月,河南中醫學院為邵經明教授舉辦了百歲壽辰慶典和學術思想研討會。雖已是百歲老翁,但邵經明面色紅潤,思維清晰。會后,他將獲贈的3萬多元賀金全部捐贈給學院,其中的1萬元注入到設立11年的“邵經明教學獎勵基金會”中。人們再次看到這個百歲老教授的大仁大智,大德大壽。【原標題:邵經明的大壽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