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企業家在自己風華正茂的時候,頂住重重壓力接手一個爛攤子。面對一窮二白的村子,在村支書任上一干就是30余年,全心全意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窮村變成了鄉鎮先進標兵。
她就是59歲的樊海風,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黃固寺村黨總支書記。村民們都說:海風做村里的“當家人”是俺們的福氣。
貧窮村來了位女書記
黃固寺村地處丘陵山區,地理位置偏僻,曾是遠近聞名的貧窮村。樊海風1991年擔任村支部書記時,村子是一個吃糧靠救濟、花錢靠貸款,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的落后村。
對于這樣的局面,許多男同志望而生畏,沒有人愿干,而作為一個女同志的她,沒有被困難嚇到,沒有被冷眼擊倒,她以堅強的毅力和超人的膽略,毅然擔起改變黃固寺村面貌的重擔,帶領全體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一干就是30余年,使黃固寺村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走上了村強民富道路。
為了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她把自己的耐火廠從外地搬遷到本村,率先實行了股份制。村里先后辦起了集體制、股份制等各類企業15家,實現了農民不出村成為工人。
2009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6億元,比1990年的90萬元增長了177倍;2009年上交稅收1100萬元,比1990年的5萬元增長了220倍,2009年底人均純收入10541元,比1990年的400元增長了26倍,綜合經濟實力由新密市“后進村”躍入“三十強村”,成為市鎮的先進標兵。
遷村,再建一個新家園
黃固寺村地處鄭煤集團超化煤礦采煤區,全村60%以上的住宅、土地發生沉陷,給村民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困難,村民搬遷安置成為該村的熱點難題。
本世紀初,本著少占國家耕地的原則,新村選址在一片荒溝。一方面是故土難離,另一方面是不愿住在荒溝里,起初很多村民不愿意搬遷。樊海鳳就走村串戶,挨家勸說,還動員村里黨員干部帶頭搬遷,終于使第一批300多戶順利搬遷。
面對著高低落差20余米的河荒、老宅溝坡,多數人認為要在此地建新宅不可思議。樊海風排除各種干擾,憑著一股子敢打硬拼的精神,不顧自己體弱多病,帶領干群冒著三九隆冬,頂著刺骨寒風,投資600萬元,奮戰200多個日日夜夜,挖填土方40余萬立方,壘砌石料600立方,削掉三個嶺頭,填平四道深溝,在老宅河荒基礎上平整土地250畝,壘砌游樂風景水渠350米,徹底改變了地理條件。又先后投資5500余萬元,新建農民花園式住宅450處,老宅改造110戶。如今的黃固寺村,村容整潔,綠樹成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成為新密市新農村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女強人的“菩薩心腸”
工作上,樊海風原則性很強,有方法,有手腕,敢打硬仗。她本人經常帶病堅持工作,廢寢忘食,而自己的丈夫患病住院,她沒有去陪護,連孫女住院也沒有時間去照料。
就是這樣一位在家人眼中“不近人情”的女強人被村民們形容有一副菩薩心腸,“看不得誰受窮,誰家有困難都主動找上門去幫助人家。”村民張濤患了腎病,她送去四千元幫其治病;村民司秋霞家庭生活困難,婆婆年老多病家庭生活難以維繼,她出資四萬元,幫其辦了一個服裝加工點。
今年農歷正月初十,一位在村里耐火廠打工的工人在粉刷墻壁時,失足從梯子上摔下,肋骨斷了7根。該工人家庭條件不太好,妻子又臨產,親友們都準備放棄治療的時候。聞知此事的樊海風親自上門做該工人親友的工作,說服他們同意繼續治療,并出錢讓該工人轉往鄭州治療。
樊海風心中時刻想著村民,關注民生為村民辦實事。在她帶領下,近幾年新建了村標準化小學,新建了水廠,新建了老年公寓,新修了水泥道路,新建了合作醫療診所,鋪設了排污管道,成立了保潔隊伍,建立了文化娛樂活動中心,村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倡樹了農村文明新風尚。
立足長遠,建設新農村
“海風同志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干事思路超前,很讓人佩服”, 超化鎮黨委副書記王英朝評價說。
今天行走在黃固寺村,恍然置身城市高檔社區。在新村建設過程中,樊海鳳堅持要科學、統一規劃,避免散亂、無序的住宅建設。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企業家出身的她表現出較高的前瞻性。她認識到煤礦、耐火材料等能耗產業的局限性,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
作為村里的當家人,樊海風深刻認識到人才建設和人才對新農村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她上任以來,堅持由村里出資,讓村兩委干部出去進修學習,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對于村里考上大學的孩子,她出錢資助,還親自送行。
黃固寺村先后被評為河南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河南省生態文明村、河南省康居示范村。她本人曾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河南省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河南省十大農民女狀元”、“河南省三八紅旗手”、“鄭州市十大女杰”等榮譽稱號。
面對種種榮譽,樊海鳳說:“這些榮譽都應該屬于黨和人民,我所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作為一名女性,就要有一種頑強拼搏,只要男同志能干成的事業,女同志也一定能干的好。”她以一個女性少有的頑強毅力、拼搏創新的精神帶領群眾為使黃固寺村真正成為經濟繁榮、居住優雅、環境優美、事業設施發達、人際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仍努力拼搏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