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鞏義先鋒之一:楊樹溝村支書張金保

2014/9/12 11:09:32 點擊數: 【字體:

    他只是窮山溝溝里一位普通的農村黨支部書記,但他以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念點燃起群眾心中戰勝貧困的希望之火。
 
    他只是窮山溝溝里一位普通的農村黨支部書記,但他以一顆赤子之心昭示出一個真理:共產黨員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會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
浮戲山深處,
 
    有這樣一位好支書:他不顧家庭,不計報酬,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盡心盡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七年艱苦奮斗,使全村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建水庫,修水囤,穿山鑿洞引泉水,劈山修路,脫掉了窮帽子,贏得了全村黨員群眾的如潮好評。1998年至今楊樹溝村連續7年榮獲新中鎮農水建設、扶貧開發先進單位;2000年榮獲鞏義市解決人畜吃水先進單位和鄭州市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村黨支部榮獲鞏義市"五好"先進黨支部。2004年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五好黨支部"稱號,他本人被鄭州市委授予"農村'雙強'黨支部書記標兵"、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并當選為鄭州市第八次黨代會代表。
  
    他,就是鞏義市楊樹溝村黨支部書記張金保。
 
    一
 
    楊樹溝村曾經是"省級貧困村"。這里四面環山,交通不便,山高溝深、土薄石厚,村民種地靠天收,走的是坑凹不平的砂石路,吃的是控山水和雨水,花的是外出打工掙的苦力錢。僅有的三家小廠時干時停,集體收入基本沒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金保經過"兩推一選",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
 
    生在楊樹溝、長在楊樹溝的張金保深切地體會到,農村要發展,尤其是貧困村要實現脫貧致富,關鍵是離不開一個好支部。黨支部是村里的領導核心,只有抓住這個核心,才能凝聚人心。
都說頭三腳難踢,頭三把火難燒。但是張金保胸有成竹,他深知楊樹溝村群眾想的是啥,盼的是啥。
 
    二月初九是楊樹溝村的傳統廟會,山里老百姓沒有其他娛樂方式,非常看重廟會大戲。一到過年,大家都盼著看戲。可是,由于村里窮,前幾年廟會組織不起來,戲唱不起來,大家心里都空落落的。張金保立即召集新班子:老百姓想的、盼的,就是我們要干的,這個廟會我們一定要恢復!說著容易做著難,當時村里新班子組成只有三天,村財務欠著30多萬的外債。沒有錢,村干部就帶頭捐;沒有人,村干部就跑前跑后請戲班、搭戲臺。結果,當天就籌集到了6300元,硬是把大家認為辦不成的廟會和大戲給辦成了,而且辦得紅紅火火。全村群眾的心又熱了起來。
 
    山里的冬天來得早,去得遲。廟會大戲剛唱罷,二月初十夜里又突然來了一場大風雪。一夜之間,大風刮倒了67根線桿,損壞了6公里線路,村里供電全部中斷。村干部們沒有來得及喘口氣,就又投入了新的戰斗。大家分頭翻山越嶺到各村民組察看災情,慰問群眾,組織黨員搶修線路。村干部首先上山,餓了啃塊饃,渴了喝口雪水。由于山高坡陡、雪深路滑,大家就用肩扛、繩拉、人推,硬是將60多根線桿運到了山上,將倒下的線桿重新豎了起來。手磨破了,肩壓腫了,在冰天雪地里,人人都汗濕了衣服,大家毫無怨言。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群眾紛紛前來參戰,沒有一個人講價錢、要報酬。在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中斷十天的供電線路全部修好了。
 
    第三件事是籌錢還賬。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一些應該辦的事或者無力辦,或者辦得不徹底,在群眾中積結了許多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特別是1993年建村小學時欠群眾的工錢和集資款,久拖不還,群眾怨氣很大,都不愿意和村委打交道。村支部商量后一致認為,群眾的血汗錢一分都不能欠。村里欠賬,但不賴賬。通過認真排查,村里將欠帳情況進行了張榜公布。對一些急難戶、零星戶的欠帳,干部們想方設法、東拼西湊籌措了一部分資金予以償還;對一時還不上的耐心說明情況,制定分期還款計劃。看到多年未還的"黃帳"有了著落,群眾的氣也順了,心也踏實了。
 
    張金保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帶出了一個創業的支部、吃苦的支部、奉獻的支部、讓老百姓放心的村支部。這"頭三把火"點起了信心,燃起了希望,點出了信任,燃出了形象。

   
 
    "山上的樹一天天粗了,老張卻一天天瘦了。"為拔掉窮根,張金保帶領黨員群眾開山引水,終于三年圓夢。有人感慨地問他:"你這是圖啥?不是尋著吃虧作難嗎?"張金保真切地回答:"共產黨員就要敢想、敢干、敢奉獻,不怕吃虧、不怕難"
 
    "有女不嫁楊樹溝,淘菜臟水來洗頭,洗頭之后再喂牛"的歌謠,是楊樹溝缺水的真實寫照。
  
    水是楊樹溝人的命根兒,也成了楊樹溝人的窮根兒。為了楊樹溝村的發展,張金保暗下決心:要想當好貧困村的支部書記,就得敢想、敢干、敢奉獻,不怕虧、不怕難,站得正、行得直,想在先、干在前,遇事多為群眾想,工作起來才能不作難。就是豁出一條命,也要徹底結束楊樹溝人缺水的歷史。
 
    為了水,張金保上下求索:1998年,他設法籌資4萬元,向上爭取3萬元扶貧資金,又通過私人關系弄來60噸水泥,組織群眾對廢棄多年的楊樹溝水庫進行了改造。干涸多年的水庫蓄起了雨水、山水,村里也第一次有了30畝旱澇保收的水澆田。
 
    1999年,為解決山區群眾的吃水難題,鞏義市大力興建屋頂接水工程。張金保緊緊抓住這次機遇,跑斷腿,磨破嘴,硬是多爭取到75個指標,建成125個水囤,又投資2.5萬元在第五村民組建了一個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
 
    2000年,通過動員群眾集資,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的辦法,籌集資金10萬元,對黃櫨泉水庫進行了擴建,進一步緩解了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三年三大步,水荒問題解決了。但張金保沒有停止,他想讓百姓家家有水,不出門就可以用上水,讓爬山挑水成為楊樹溝的歷史。
 
    距楊樹溝村數里外有一條河,河水整年嘩嘩流淌,那便是響泉河。
 
    響泉河與楊樹溝被一架青石山橫隔開來。聽著河水歡暢地流淌,卻不能被利用,張金保為此夜不能寐,在他心里,醞釀著一個足以讓全村人震驚的計劃--鑿通大山,引水進村。
 
    村支兩委一班人經過仔細研究、實地察看和多方論證,2000年底,決定鑿穿浮戲山,引來響泉河,徹底解決用水難題。
 
    穿山引水的消息一傳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群眾有的高興,有的觀望,更多的則是懷疑。"那么多人想了幾輩子都沒有干成,你張金保有多大能耐敢去啃這硬骨頭?"群眾心里沒有譜兒,要鑿洞引水,就必須鑿通一座青石山,要開鑿的隧洞至少也有700米長、2米寬、2米高,比紅旗渠的青年洞還長80多米。干這樣的工程,不僅投資多,而且風險大。
 
    親戚和家人也都勸張金保:"這幾年你干支書,把家底都快折騰光了,還要再打山洞,你圖啥?"有的村民也好心地勸阻:這事兒實在是太難了,這可是幾輩子人想干都沒敢干的事!
 
    引水工程需投資500多萬元,對背著幾十萬元債務的楊樹溝來說,搞這樣的工程確實太難了。但張金保有自己的想法。他說:"沒有錢,不能沒有膽量;沒有工具,不能沒有勇氣;只要決心去干,就能干好。我們是黨員,有責任、有義務把山洞打通,引來響泉河水,造福全村群眾。"
 
    2001年農歷十月初三,在鎮黨委、市扶貧辦和省委黨史研究室駐村工作隊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如期開工,拉開了楊樹溝人向大山宣戰的序幕。
 
    工程上馬了,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為了籌措資金,他們到有關部門請求扶持,向在外工作的鄉友請求支援,干部們還通過自己的關系賒欠設備和物資。張金保把自己積存的5萬元錢投入工程,又以個人名義貸款9萬元投入工程。最難的時候,他甚至把妻子賣豬、賣雞、賣狗積攢的5000元錢也拿出來支持工程。其他村干部也紛紛從家里拿錢支持工程,全村群眾也踴躍集資5萬多元,捐助木料幾十方。很快,籌到了20多萬元工程款。
 
    全村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兩部電鉆,是別處用舊了的;一臺柴油機、雷管和炸藥,是用扶貧款買的;運石用的三輪車,是群眾從自己家開來的。全村老少輪班作業,晝夜施工,越干越起勁。
 
    2003年7月21日,全長712米的引水山洞終于順利貫通!按照國家施工標準和當地的施工條件,要打通這個洞,至少需要投入600多萬元,而楊樹溝只投入了不足70萬元。在這660多個日夜里,他們創造了兩個奇跡:一是在沒有任何先進設備和儀器的條件下,僅憑一臺舊柴油機、一臺舊鉆和一臺簡易空壓機,就鑿通了一座青石山;二是在歷時22個月巖洞作業的艱苦條件下,創造了無一例重大傷亡事故的奇跡。
 
    三
 
    群眾的日子一天天富了,張金保的口袋卻一天天癟了。他舍小家為大家,領著全村黨員群眾奮斗不息,創業不止。村民們說:"俺村是架老破車,張書記就是老黃牛,為了大伙都有好日子過,人家不怕脫皮不怕掉肉,硬是把我們這輛車拽上了金光道。"
 
    洞通不等于水通,水通不等于路通,路通不等于百業興……張金保一直在計劃著。
  
        2003年12月,與引水配套的響泉河水庫建成。
 
  2004年3月,與引水配套的泵站和2個蓄水池等工程竣工。
 
  2004年5月,全村4個村民組,250戶的1000口人和鄰村800口人用上了自來水。
 
  2004年5月20日,三層800多平方米的村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建成。
 
  2004年10月,6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建成。
 
  2004年7月,貫通六個村民組,總長7公里的水泥路建成。
 
  2004年的年底,村里許多群眾還沉浸在春節前的喜慶氣氛中。下一步怎么辦?修一條寬敞的出村公路是楊樹溝人的多年愿望!張金保無暇考慮馬上就要到來的春節,他心中有一幅更宏偉的藍圖:修路,修一條寬闊的出村大馬路!讓企業的產品運出去,讓地下的寶藏賣出去,讓山上的美景靚出去,讓鄉親們走出去,讓家家戶戶的收入飛上去!
 
  經過支部的討論,在全體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會上,大家便群情高漲:"俺們聽村支部的,困難再大俺們也心甘情愿!"楊樹溝村群眾心中那盞燈更亮了,情緒更高亢了。
 
  大年初三一大早,在全村53名黨員的帶領下,1000多名村民紛紛聚集工地,不顧"不過正月十六不動土"的習俗,搬石頭、抬沙袋、揮锨掄錘,修路工程愣是在春節開工。在施工中,黨員干部總是走在最前面,冒著雨雪寒風,克服一個個困難,闖過了一道道難關。
 
  為了這條路,張金保每天在四處籌措資金的同時,還與村干部一起在工地上步行十幾公里巡回檢查工程進度;村委主任王聚才有病仍堅守工地;運送雷管、炸藥太危險,張金保就派自己的兒子一趟趟往各個施工點運送;75歲高齡的老黨員賈松杰,每天拖著一雙病腿在工地上蹣跚……在張金保的帶動下,全村家家出工,人人修路……原定的工期一天天在縮短,工程開支更是讓村支兩委想不到,路修了一半,僅僅花費了買雷管炸藥的幾萬塊錢--在這里沒有人談報酬。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楊樹溝人,張金保說:"在楊樹溝村,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我看來就是真心為群眾著想,真心為群眾辦事。不管啥時候,只要黨員沖在前,任何工作都不會有困難!"
 
  站在剛剛完工的寬敞大道上,張金保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
 
  2005年3月,4萬棵美國薄皮核桃和日本柿樹苗落戶楊樹溝。專家預計,5年后,可增值400萬元,人均增收2000元。
 
  更讓他興奮的是,這里有保存完好的浮戲山和響泉河原始風貌、有未被破壞的八峰璋古寨和風屏璋古寨、有柿子醋、玉米糝兒、山核桃、黑木耳;有天然氧吧、有森林浴池……路通了,車順了,久藏在他心中的旅游開發計劃可以列入日程了。
 
  張金保,正以他永不停歇的腳步,實踐著一個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先鋒網(2005-03-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