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樂陽祠白姓為白居易后裔 歷經42年8代人入川

2014/12/25 16:57:42 點擊數: 【字體:

  在四川的白姓中,成都樂陽祠白姓,是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一支移民家族。他們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后裔,是在清康熙到乾隆年間,從廣東和平縣遷徙入川的客家人。

  廣東和平白姓遷徙入川,不是以一家或幾家為單位,而是以全族五大房系集體遷徙的方式進行,遷留的人數是“仍居廣東者半,移居川省者半”。至今成為仍然居住在最初定居地及周邊地帶的、后裔兩萬多人的大家族。這樣一支規模宏大的家族遷徙大軍,在各地移民入川的姓氏中,是很為罕見的。

  歷經42年 共8代人遷徙入川

  史料記載,白居易沒有兒子。古代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白居易從他的哥哥那里過繼了一個孩子作為兒子。由此,白居易一系得以發展繁衍,人丁興旺。

  到明永樂7年(1410年),白居易后裔白高帶著兒子白騰貴、白祥貴,從江西搬到地處廣東北部山區的和平縣,在那里打地基修房子,成為入粵的落業始祖。白祥貴的兒子白道崇生了10個兒子,其中長子白仲祖、三子白仲榮、四子白仲富、六子白仲颙、九子白仲珪,后代繁衍昌盛。歷經數代人后,他們的近半后裔,開始陸續遷入四川。

  白氏家譜記載,當時遷川的白氏先祖,從“其”字輩算起,長房有40戶119人、三房20戶44人、四房39戶112人、六房48戶94人、九房10戶27人,共計157戶396人。

  入川人數最多的是長房、四房和六房,占總人數的82%。其中,長房入川者又占該房的大多數,以至于目前長房留在廣東和平原籍的人數,大大低于其他各房人數。遷川300多年來,白姓后裔的繁衍人數,仍以長房居多,占這支白姓總人數的一半。

  入川白姓人以“其”、“正”、“為”字輩為主力,這三代人入川戶數及人數為95戶、295人,占總數的60.51%和74.49%。白姓入川的輩分涉及8代(從第8代“文”字輩到第15代“登(光)”字輩)。

  與其他家族不同的是,白姓先祖自康熙49年(1710年)長房第11世孫白正理被記錄為最早的遷川者開始,到乾隆17年(1752年)四房第12世孫白呈瑞截止,先后歷經了42年才結束遷川過程。

  在遷川的很多姓氏中,都在家譜中列有入川始祖,但這支白姓不論在家譜記載還是歷代先祖的口傳中,都沒有提及此事。就是因為這支白姓家族遷徙時間長達42年,房系和人數多,上下有8個世代,所以沒法確定一個入川始祖。

  艱難遷徙 定居川西邊緣地帶

  白姓族譜記載當時入川的路線是:廣東和平進入江西,過洞庭湖,經湖南,沿長江而上,進入四川瀘州后,再沿沱江到達成都府管轄的簡陽、金堂等地定居下來。其中,長房的“白其志-白正授-白為鍊”一支,在中途經過內江時,就在內江定居安家,后來遷徙到簡陽。

  他們在遷徙中,背著簡單的行囊,攙扶著老人和纏足婦女,肩挑小孩,日不停步,風餐露宿,歷經幾個月的跋涉,才到達西蜀山區和丘陵地帶,艱辛程度難以想象。

  由于此前的移民已把川東、川北和川中一帶的地盤占得差不多了,他們只有繼續往西走,定居在川西平原邊緣地帶的山區、深丘和淺丘地區,也就是原來屬于簡陽的龍泉、華陽的東山一帶、金堂的山區和半山區。比如原屬簡陽的鎮子場(今屬龍泉驛),原屬華陽的東山五場,金堂的廖家場、人和場,新都的木蘭寺、石板灘、彌牟場等。少數家庭定居在條件較好的雙流白家、石羊、簇橋、黃甲等地,大都在原成都府管轄的各縣,與其他姓氏的客家人一起,組成聚居區。

  家住新都的白姓研究者白美崇說,白姓家族在坐船過洞庭湖時,遭遇了大風大浪。有許多船只被打翻,船上的移民葬身湖里。惟有白姓家族所乘的船只無一受損,全都安全抵達對岸。

  供奉先祖 深夜挖墳偷盜骨骸

  中國人很重視孝道,生則贍養,歿則奉葬或修建祠堂。在遷川時,有的把父母的骨骸帶著一起走,到新安居地后,再選址安葬。有的定居后,返回故鄉把先輩的骨骸移到四川。在這一點上,成都樂陽祠白姓人也不例外。

  長房支系白日康的6個兒子都遷到了四川,其后裔想把葬在廣東和平的白日康骨骸移到四川安葬。四川方面派人去索取骨骸,廣東白姓人堅決不同意。四川派去的人就想了個辦法——盜骨。

  他們假裝告辭回川,深夜時悄悄回來,在白日康的墳墓上挖了一個小洞。當伸手去取墓內的骨骸時,外面好像有什么響動。為了不被發現,他們匆匆抓了一個頭骨和一段臂骨就跑。第二天,廣東白姓人發現墳墓被盜,在墓中發現一封書信。書信是四川白姓人寫的,信中表示了歉意和無奈,希望見諒。

  此外,四房后裔白正萬的長子白呈琮遷到新都后,先把地盤占了。一切穩定下來后,他又回廣東,把父母和全家兄弟帶到新都。父母走路,老五、老六年紀小,由他挑著,一個籮筐里裝一個;老二挑衣物和吃的東西;老三、老四跟著父母走路。從廣東和平縣到新都,一共9000多里路,走了3個多月。

  一大家人到新都安定下來,白呈琮遵從父母的意愿,再次返回廣東,把爺爺白其儏的骨骸挖出來,背到新都安葬。白其儏在新都的墳墓,至今仍保持完好,每年前來掃墓的后裔達數百人。

  祭悼先祖 集資建成都樂陽祠

  后世子孫繁衍多了,就要集資修建宗祠,供奉先祖牌位。成都白姓那么大一支家族集體遷川,修建宗祠就理所當然了。而且,名字都想好了叫樂陽祠,取白居易的字“樂天”和郡望“南陽”,兩者合二為一,稱為“樂陽祠”。

  乾隆10年(1745年),由白正星、白正麟、白正集、白正魁、白正睿、白為發等人發起,“公議各戶每丁捐銀三錢,分作三年收斂,共收丁銀六十八兩……”“越十余年,撮計一千余百。至庚辰秋(1760年),在成都縣會府西街(今成都市區忠烈祠西街)買宗祠基址,價銀七百兩……”

  樂陽祠是廣東和平白姓遷川五大房子孫后代的總祠,尊奉廣東和平縣老譜中的白祥貴為始祖。祠堂修建好后,“烏革翚飛,美輪美奐,觀者莫不仰之而稱羨……”

  1781年,又重修祠堂,擴大規模,占地3畝多。在祠堂外臨街兩側修建兩層商業房40多間。祠堂定有章程30條,規定了祠堂產業的管理、祭祀日期和禮儀,對入學、中舉以及赴省或進京考試的補貼和獎勵等詳細內容。祭祀活動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城市建設,祠堂和沿街房屋建筑在2002年被拆除。

  由于子孫眾多,每年冬至日祭祖盛典容納不下那么多人,就規定每年由各房派人率領該房子孫參拜祭掃,4年輪換一次。

  掃墓定在春季農閑時,即從春分起到清明前一天止。秋季祭掃不去墳地,上元節時(農歷七月十五日前),在家中擺祭品并獻以香燭紙錢。燒紙錢是把已打成錢形孔的錢紙撕成單頁,按37頁計數,然后按長度折為三疊,外面用白紙包扎成一封。每封紙錢上,分別寫上逝者某先人享用多少封。燒之前,砌成煙囪狀的錐形體,每封之間都留有一定空隙,使其得到完全焚燒。火從中央引燃,俗稱“七月半燒糊紙”。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繁衍旺盛 白姓后裔有兩萬多

  入川后的白姓子孫,在移民一二十年后,就有入學為庠生(文庠和武庠)的。如第10代后裔白正睿和白正魁,在入川后35年,成為貢生和武庠。白正魁的3個兒子分別是國子監太學生和武庠。白升朝是國子監太學生,兒子白俊璋為恩進士,3個孫子也是文庠和太學生。

  白氏樂陽祠族譜上記載,200年間,有120多人具有學歷和職務,有20多人是太學生、舉人和進士,30多人擔任過文武官職。

  目前,這支白姓族人大部分居住在金堂、青白江、新都、龍泉驛、雙流、溫江以及成都城區的成華、高新等地。其中,以新都石板灘,龍泉驛洛帶、文安、黃土等鄉鎮,以及青白江清泉、人和等鄉鎮分布較為集中。

  早年進入成都城區的白姓子孫,分散居住在城內,大多為商賈、小販。規模較大的,是在成都江南館街和南大街開設的作坊式絲線經營鋪,產品遠銷西北各省。白登純和兒子經營的永昌號絲線莊,曾積累資財購地千畝。住在簡陽的白為鍊妻子鐘氏,年僅33歲就守寡,獨立撫養6個兒子。鐘氏還涉足農工商賈,開設糖坊,歷經40年,積累資財購置田地數百畝。

  遷川300多年來,定居成都的白姓客家人繁衍到兩萬多人,僅洛帶就聚居著4000多白姓客家人。樂陽祠白姓人,后來也有外遷貴州、陜西、重慶、云南等地的。

  武將白丹衷 主持修建青溪古城

  青川縣城以西59公里,距成都市區約330公里,有個古鎮叫青溪鎮,青溪鎮有個古城。2013年6月,青溪古城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通過國檢。古城內,保存有完整的明代所城格局和川北明清建筑群系。主持修筑城池的人,叫白丹衷,明末清初的一個從二品武將。

  白丹衷是一個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見證了明王朝的覆滅和清王朝在中國統治的開端。他的后代,至今在川北一帶繁衍旺盛,成為當地的大宗望族。

  自幼讀書習武 智力過人

  關于白丹衷,史書上沒有多少文字記載。白鳳毛主編的《中華白氏》上說,白丹衷生卒年不詳,祖籍陜西岐山高店子大槐樹。先祖白珂、遠祖白宗禹,都是明代的官吏。白氏家譜上記載,白丹衷是自居易的后裔。

  受先輩熏陶,白丹衷自幼讀書習武,智力過人。明崇禎時,他從戎報國,屢建戰功,晉升為都司(四品)。都司是明代地方軍事領導機構,負責管理所轄區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事務。

  白丹衷當上都司后,奉命鎮守京畿、宛平及遼西一帶。這一帶屬于拱衛首都北京的要地,由此可見他很受崇禎朝廷信任。

  明朝滅亡后,白丹衷回到陜西老家。為不招惹清廷注意,他隱姓埋名,當上鹽商避走四川,往來于廣元、昭化、青川一帶。

  清初官還原職 帶兵平亂

  清廷初得天下后,為穩定統治,急需招攬明朝舊臣為其效命。白丹衷名氣大,成為清廷重點招攬的對象。但白丹衷已離開老家,無處可尋。順治多次下旨,要求全國府縣查訪白丹衷的下落。

  終于,使者在青川白龍江畔遇到了白丹衷。據說,當時使者看到,一個中年男子正用雙手扶起兩頭馱鹽的毛驢,知道此人武力非凡,絕非普通人。上前打聽,果然是白丹衷。

  得知清廷如此器重自己,白丹衷沒法拒絕,只得奉命進京。順治在金殿召見他,叫他官還原職,帶兵到廣元、龍安一帶去平亂。

  龍安地處川北,治所在今平武,有不少農民義軍和明朝遺臣遺將及少數民族反抗清廷。白丹衷帶兵前往,充分發揮才干,打了不少勝仗,平定廣元、龍安等地的局勢。白丹衷受到都堂保奏,六部敘功。

  奉命駐守龍安 修筑城池

  順治9年,順治封白丹衷為懷遠昭義將軍,欽賜“為天一柱”金字匾額作為嘉獎。并特授龍安營首任參將(武官正三品),除統領駐扎府城的官兵外,還管轄平武、青川,薅溪、江油、石泉(今北川)、彰明(今江油彰明鎮)等地的駐兵。

  白丹衷到任后,奉命修筑龍安府城池。這一修,用了7年時間。清廷見白丹衷不僅帶兵打仗有一套,修筑城池也很內行,又命他修筑青川縣城池(今青川青溪鎮)。白丹衷二話沒說,用了3年時間,工程竣工。同時,白丹衷還在城內東街修建了懷遠府第(到民國時都還存在)。目前人們看到的青溪古城,就是白丹衷當年主持修建的。

  白丹衷復建后的青溪城池,城墻周長900丈(約合2700米),墻表用糯米灰漿鑲砌石條和大磚,內夯土石,高2.1丈(約合6.3米),底寬1.4丈(約合4.2米),深1丈(3米),還有護城河相連。整個城池形狀像一只靴子,又稱靴城。

  后裔人丁興旺 俊才輩出

  白丹衷花了10年時間修建了龍安府和青川城池后不久,清廷升調他到饒州府(今江西鄱陽縣)和寧夏花馬池郡游協(從二品武官)。白丹衷平定當地反抗,再次得功,被晉升為寧夏等地的總鎮(正二品武官)。此時的白丹衷,已是60多歲的人了,他還沒有到任,就去世了。他死后,靈柩被運回青川翁家壩安葬。

  清廷蔭封白丹衷的長子白琮為褒城知縣,次子白瑚為宛平知縣。后來,白琮定居在青川縣城,白瑚定居于甕家壩。白瑚繼承祖上余蔭,家里田連阡陌,富甲一方,家業發達,人丁興旺,讀書習武,人才輩出。白氏家譜記載說:“自明迄清三百余載名未大顯,廩貢盈門。”白姓一族,可謂青川聲勢顯赫的名門旺族,僅僅清代,有功名者就達66人。

  白丹衷去世后,他的后裔在甕家壩發展繁衍,修造了參將府、懷遠第、昭義府等住宅,順治皇帝欽賜的“為天一柱”匾額,掛在大門上。其他各種匾額也很多,上世紀50年代初,都還保留有37塊,此后全部毀于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唯一慶幸的是,白氏族譜和白氏先祖畫像尚殘存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白丹衷的第九代孫白澤煥,生于清咸豐年間。年過半百,膝下無子。白澤煥勤于農桑,最喜歡植樹造林。他在翁家壩的9座禿山上,栽植松樹,每天背水上山澆灌樹苗。數年后,漫山遍野綠樹成蔭,至今仍保留有數株松樹,人稱“煥爺樹”。鄉人為紀念他,曾修了一座小廟,塑了“煥爺像”,供人瞻仰祭悼。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華西都市報(2014-11-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