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正值記者節之際,我們邀請到了河南日報資深攝影記者王天定,伴隨著爽朗的笑聲,王老師走進我們的演播廳,“我這一農民今天來到了北京……”他的一句話拉近了我們和這位優秀記者的距離,在輕松的氛圍中我們開始了對他的采訪……
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河南日報資深攝影記者王天定接受本網專訪 馮振宇攝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傳媒人物專訪節目,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河南日報資深攝影記者王天定,王老師,您好!
王天定: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
主持人:您的新聞攝影生涯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新聞和攝影哪一個較早的走進了您的生活?
王天定:我是老農民進城,因為我是從基層走出來的攝影記者。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當時是業余時間喜歡照相,縣委同志們就引導我拍了點新聞照片,后來我就迷戀上了,就從原來的基層單位調到了縣委通訊組,后來又發展到了河南日報。由于我長期在基層跑,一直和老農民打交道,所以這次到了北京我就說是老農民進城了。
主持人:您的照片多次獲得新聞攝影大獎。像《棉農疼愛專家》、《情灑王屋引甘泉》、《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帶著爸爸去上學》、《游子的笑聲與眼淚》、《軍嫂之愛》等新聞攝影作品,生動記錄了基層勞動者的動人事跡,在基層百姓中產生了很大反響,您能給我們講講這些優秀照片作品背后的故事嗎?
王天定:《棉農疼愛專家》這張照片的拍攝也是預料之中,也是想不到的,本來我們的尉氏縣聘請一個棉花專家給農民講棉花技術課,當時非常熱,農村的條件也很差,大禮堂下面坐了幾百人,專家在上面講棉花種植技術,老農民在下面聽。這個時候我感覺到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到了農村,本身就想抓這個新聞,但是場景又非常單調呆板,又要抓很多種場面。我當時在現場聽,聽著聽著停電了,電扇不轉了,專家的麥克也沒聲音了。老百姓聽不見,為了能聽清楚專家的演講就開始往臺上涌,人越來越多地都圍著專家,本來電扇不能用了,再加上專家被人圍得水泄不通,專家非常熱,這個時候有一個老農民拿著扇子對著這個專家開始扇,我當即就拍攝了這張照片。好的新聞照片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靠長期的守候等待才可能捕捉到,尤其是這種比較好的瞬間。
主持人:您說過“不吃苦就拍不到有沖擊力的照片”,一幅好的新聞攝影作品,除了沖擊力還應具備哪些要素呢? 王天定:我認為作為一個記者應該在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場,而且在新聞事件發生過程中抓住最典型的瞬間,通過這個瞬間來打動人心,讓人看了這個照片以后有一種震撼力,能夠讓人過目不忘。過去我們的新聞照片很簡單,就是大家擺兩個姿勢就可以了,但是這個是沒有人看的。現在強調的就是第一現場、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場,用典型瞬間的視覺沖擊力來感動人心。當然“新聞五要素”是必須要具備的。
主持人:您說過“做一名讓百姓信賴的記者是最大的成功”,您是怎么做到這點的呢?
王天定:心中要裝著老百姓。因為我是從基層到報社的,對老百姓有特殊的感情,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我們的報道就是要貼近老百姓,為什么講“三貼近”呢,如果我們的新聞高高在上,離老百姓很遠,我們的報紙就沒人看。貼近老百姓,想老百姓所想。我們的新聞照片能否讓老百姓看了以后產生一定的效果,有沒有什么照片能夠讓大家得到某些啟發,照片貼近了老百姓以后,老百姓就愿意看你的報紙,報紙的發行量就會上去。但是要想得到這樣的效果,必須要心中裝著老百姓。如果我們記者只想通過拍照片以后使自己得到某些實惠是不行的,我們的照片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這才能成為一個老百姓的貼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