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
阮咸還是當時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但他的文學作品卻沒有流傳下來,我們也無法通過文字窺見他的文采。但是,人們在他的墓穴中發現了他的“影子”。
這個“影子”,是一把琵琶,殉葬品,銅制的。這把琵琶伴隨他長眠地下,經歷了從西晉到唐朝400多年的歲月。這把琵琶出土的時候,正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天下歌舞升平,所以對樂器是非常重視的,唐玄宗讓弘文館學士元行沖對琵琶進行鑒定。元行沖鑒定后指出:此物正是阮咸的遺物。
經過400多年的銹蝕,琵琶已經滿身銅銹,不堪使用了,宮廷樂匠只好照著樣子仿制了一把,所用材料不再是銅,而是上等的木料。琵琶仿制出來后,經過實驗,人們發現其音調激越清雅,就稱其為“月琴”。
唐德宗統治時期,著名學者杜估指出:既然“月琴”是依據阮咸的琵琶仿制的,大小、形狀以及音色都與原來的琵琶差不多,為啥不將月琴命名為“阮咸”呢?從此,我國的琵琶有了“阮咸”這個別名,以紀念這位有著鮮明個性的音樂家。
現在想想,那把埋在墓穴里的琵琶,不知隱藏著多少風流故事。我們雖然無法目睹阮咸懷抱琵琶的風姿,也無緣聆聽他的演奏,但可以肯定他那顆心絕不會與琵琶同朽!阮咸本人也像他的琵琶一樣,有著金屬般的質地,擲地有聲!
阮咸的音樂天分很高,很小的時候就通音律。少年時代,他聽音樂時的表現便與眾不同,可以做到“神解”。所謂“神解”,就是樂聲只要鉆到了他的耳朵里,是高,是低,是清,是濁,他都能分清楚,而且絲毫不差。這樣說,可能有人不相信,說他會恁神?其實,古人的本領,是萬萬不可低估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俊朗人物周瑜,就有這種本事,別人演奏時,他在一旁飲酒聊天,但只要有一個音符錯了,就別想瞞過他的耳朵。“曲有誤,周郎顧”,當時流傳的俗語,說的就是這事兒。
這樣一來,阮咸就要得罪人了!他得罪的,竟是執掌全國樂禮的最高長官荀勖。據《世說新語》記載:荀勖主管樂禮,位高權重,對音樂也很精通,認為自己在這方面已經是天下無雙了,但實際上他的音樂才能不及阮咸。一次,荀勖自造新律,請阮咸來欣賞,阮咸認為新律不合乎古韻雅樂,難以表現音樂里“中和”的境界,就實事求是地提出意見。荀勖一聽非常惱火,認為阮咸是對他妄加指責,是存心搗亂,就向晉武帝進讒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職。
阮咸當時的官職是“散騎侍郎”。你看,當時的官銜里不知為啥有那么多“散”字,嵇康被稱為“嵇中散”,最后彈了一曲《廣陵散》,飄逝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而阮咸的這個官職,“散”字后面又加上了一個“騎”字,就更浪漫了!似乎可見阮咸騎馬而來,輕彈琵琶,無拘無束,一路高歌地行走在天地之間。
荀勖進了讒言,使阮咸遭貶之后,卻發現自己錯了——原來,有人在掘地時挖出了一把玉尺,是周代的,這種尺子號稱“天下正尺”,被認為是最準確的尺子。荀勖如獲至寶,馬上用來校對新律。他這才發現阮咸當初的指責一點兒不錯,新律都比正尺稍微短一點!荀勖羞愧難當,知道是自己錯怪了阮咸,深知阮咸的才能是被埋沒了。
看來,阮咸遭受的不僅是政治上的壓制,在樂壇上,他的才能也不能得到正常發揮,他常為此感到憤懣。據說,他的琵琶有時會自動鳴響一個顫音,那顫音聽起來很凄美,像人的哭聲。這當然是人們的杜撰。不過可以料想,阮咸一生都很壓抑:寫了那么多好文章,沒有保留下來;彈奏了那么多美妙樂章,流傳下來的也很少;就連有的書上介紹他的生平時,竟也寫著“生卒年不詳”。
阮咸,是一把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