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廉潔的皇帝
2012/5/10 16:30:0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來閱讀薛庚環同志編著的“周太祖郭威評傳”,使我深受感動和啟發。郭威是一個封建帝王,竟是那樣的簡樸,那樣的廉潔,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廉潔的皇帝。
郭威(公元904年——954年),五代時期后周開國皇帝,廟號周太祖,邢州堯山汪家莊人(今隆堯郭園村)。郭威一歲喪母,三歲喪父,少年生活孤貧。青年從戎后,有膽有識,屢立戰功,公元951年即位稱帝。
郭威稱帝后,改革弊政,重用人才,獎勵農耕,減輕稅賦,是一位寬厚仁德、關注民生的好皇帝。特別是他崇尚節儉、反對奢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嚴謹作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郭威稱帝后就頒發了一道“罷卻諸道貢物詔”,詔中說:“朕以渺末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懼德弗類,撫躬靡遑,豈可化未及人而過自奉養,道未方古而不知節量,與其耗費以勞人,曷若儉約而克己……”(見《舊五代史·周太祖紀》)。以前舊制規定,全國各地每年定期向朝廷進貢,供皇帝及皇妃賞玩使用。郭威在詔文說自己是窮苦中長大,碰到機運當了皇帝,不敢重斂百姓以豪華自己,這些規定要罷除,今后不須進奉。他認為:“此等之物,皆屬各地特產,亦有取于民家,未免勞煩,率多靡費。”加之一路奔波來獻,逐歲收斂,貢奉的只是自己一人,而受損的是廣大百姓。
他為了表示對倡節儉、反奢華的決心,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曾把后宮數十件珍貴古玩、金銀玉器拿到金殿,當著眾位大臣全部碎之,告誡曰:“凡為帝王,安用此物。近聞漢隱帝日與嬖寵禁中嬉戲,珍玩不離于側,乃致人死國亡。覆車未遠,宜以為鑒。”并嚴誡左右:“今后凡珍華悅目之物,無得入宮。”他還對宮中人員和大臣們的吃、住、行都做出了明確規定,突出了對“廉潔清正、節儉樸素”的要求。一個封建帝王能把廉潔儉樸提到安國利民的高度來認識,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郭威在歷史上被人們稱道的另一件事,是他極力主張薄葬。歷代帝王重視死像重視生一樣,力圖到陰曹地府仍不失自己的權威和富貴,于是就大修陵墓、大力陪葬、大把購物,郭威卻反其道而行之。廣順二年11月,他在敕文中說:“先王垂訓,孝子因心,非以心為賢,祗以稱家為禮。掃地而祭,尚可以告虔;負土成墳,所貴乎盡力。”(見《五代會要》)郭威認為,喪葬貴在虔誠和盡力,孝子盡了心即可,并非厚葬才是孝賢。
郭威病危時,還叫人寫了一道圣旨,就六個字:“瓦棺紙衣簡葬。”口授圣旨后他就閉眼而去,太子柴榮可做了大難,按父皇旨意去辦,擔心會落個不孝的罵名;不按父皇的旨意去辦,又怕落下不忠的罪名。思來想去,無所適從,便去找太后問主意。太后說:“你父皇一生節儉,咱們不能違背他的旨意。”柴榮將圣旨下到禮部,命禮部辦理。禮部大臣也感到這事難辦,至高無上的皇帝死了,穿紙做的壽衣,用瓦做的棺材,太不像話了。可是圣命難違,只得遵旨罷了。于是用紙糊了一身衣服,在磚窯里燒制了兩片六尺長、三尺寬的大瓦,把死人放在中間,兩片瓦合在一起,把周太祖埋了。
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隆堯縣西部古柏仁城一帶,曾有人數次挖掘出瓦棺,瓦棺中還有人骨。有人在河北、河南農村,還見過這樣的挽聯:“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后周遺風,紙衣瓦棺。”此聯至今還在中原民間流傳。
一位封建帝王,臨終之時仍事事注意節儉,處處“不得差配百姓”,并以紙衣瓦棺,付諸實際行動,確實值得我們今人深思。【原標題:郭威歷史上最廉潔的皇帝】
來源:牛城晚報 作者:蘇密山 時間:2011年4月19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