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敗走浦口 留下21個地名傳說給后人
2012/5/11 9:02:50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兩千多年前,劉邦和項羽雙雄并起,合力滅秦,奪得天下。其后兩人又勢不兩立,經(jīng)過幾年的楚漢相爭,最后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項羽兵敗自刎之前,在浦口留下了一幕幕動人故事,浦口人為紀念這位英雄,把他的故事以地名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因此,有關(guān)項羽的21個故事對應著21個地名,目前這些地名都還存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除了能從史料中找出當年英勇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的影子,剩下的就該是這一代代百姓心傳口授的歷史傳說了。
“烏江”與“江東父老”的來歷
實在是因為項羽的故事太精彩太有名了,因此在流傳千百年后,幾乎人人都知道西楚霸王兵敗后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的事兒。但是只知道“烏江自刎”,而不知道“烏江”究竟在哪里的,卻是大有人在。
其實,這與項羽有關(guān)的“烏江”,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重要地理位置的烏江鎮(zhèn)。而紅軍長征時搶渡的天險烏江,則是長江上游的支流。而就是這烏江鎮(zhèn),也讓人捉摸不透,因為安徽和縣有一個烏江鎮(zhèn),南京浦口區(qū)也有一個烏江鎮(zhèn),兩個烏江僅有一橋之隔。到底哪個烏江鎮(zhèn)才是正宗原版呢?
浦口區(qū)文化局的雷進寶介紹說,其實兩個烏江原先都是一個地方,確實是屬于和縣的,只是在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設立了江浦縣,江浦縣所管轄的地方,很大一部分是從和縣、滁州劃過來的,原本屬于和縣的烏江也被劃了一些給江浦縣,所以說,現(xiàn)在的這兩個地方都可以叫烏江鎮(zhèn)。
至于說“江東父老”從何而來,那要從項羽的起兵之地說起了。項羽出生在今天的江蘇宿遷,祖輩世代為楚將。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后,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響應。這個吳中,就是今天的江蘇蘇州。人們常說的項羽八千子弟,就是他那時在蘇州所收的嫡系部隊。
這八千江東子弟兵最為精銳,也最受項羽依賴。所稱“江東”的緣故是,長江并非始終是像李后主說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進入安徽境內(nèi)后,它的走向發(fā)生了變化,有一段轉(zhuǎn)為由南向北流,烏江鎮(zhèn)所瀕臨一段較長的江面,正是呈正南北向的,因此尋常意義中的“江南”,在這兒其實是在大江的東邊。項羽兵敗之后欲回自己的根據(jù)地,故有“江東父老”一說。
21處地名紀念一個人實屬罕見
項羽雖兵敗身死,但千百年來,浦口人民從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以種種方式來紀念他。至今仍然流傳的21個傳說故事,至今仍然沿用的21個老地名,就是一個個最好的例證。
浦口區(qū)文化館副館長袁銘介紹說,有關(guān)項羽的這21個故事,和這21個地名都是一一對應的,目前這些地名都還存在。分別是瓢兒井、點將臺、飲馬池、高望、蘭花塘、紅繡鞋、失姬橋、胭脂井、魂落鋪、九頭亡、勒馬想、霸王泉、駐馬河、滾馬灘、霸王廟、御祭庵、鬼門關(guān)、晾甲廟、下馬石、霸王鞭、四馬山。這些傳說中的地名,主要分布在盤城鎮(zhèn)、泰山街道、江浦街道、星甸鎮(zhèn)、橋林鎮(zhèn)和烏江鎮(zhèn)一帶,有的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被其他諧音字替代,有的地點還在,有的地點或建筑由于歷史的變遷已被毀。
這些地名,在浦口區(qū)的區(qū)域內(nèi)分布得很開,而且地理位置也是兜兜繞繞的。不過這也符合項羽從六合逃到浦口,繞了一大圈的傳說。對此,袁銘表示,這些地名的傳說雖異于史家之言,但歷經(jīng)千百年來,世代相傳。這些傳說,不僅反映了浦口人民對英雄的崇敬和緬懷,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和熱愛,同時也反映了浦口歷史的厚重。
袁銘還表示,與和縣相比,浦口關(guān)于項羽的傳說更系統(tǒng)化,留下的地名也更多。一個區(qū)內(nèi)有21處地名來同時紀念一個歷史人物,這在全國范圍也是罕見的。
楚霸王敗走浦口的傳說
民俗專家劉青從1980年就開始致力于搜集項羽留在浦口的傳說故事,當時他特約原陡崗公社文化站長應世新與他一起做這項工作。浦口人對項羽的故事太熟悉了,他們沒費什么勁就收集整理出不少。采訪中,他向記者娓娓道來——
傳說,當年威名一世的楚霸王,是在垓下被打敗的,垓下離浦口大約五百華里。項羽帶著虞姬和親信,連夜突圍出來,奔往江東逃命。一路逃到浦口東邊的“點將臺”時,天色剛亮,項羽本打算在浦口渡江東去,可到了浦口一看,劉邦的大將韓信已率兵封鎖了長江,并在浦口設兵把守。沒辦法,項羽只得原路折回,向西逃。
薄霧漸散,天色大亮,項羽等人逃到一座小鎮(zhèn)附近,劉邦追兵的吶喊聲已能聽到。項羽撥馬奔上鎮(zhèn)東一座小山頂上,手搭涼棚向東一望:只見驛道上,塵土飛揚,戰(zhàn)旗獵獵。那當先一騎,是身材瘦小、貌不驚人的韓信。項羽見是他,真想一把抓住他生吞活剝。就在這時,霸王的坐騎烏騅馬長嘯一聲,騰起兩只前蹄,又重重地落在草叢中,霸王熟知這坐騎的性格,曉得它是敦促主人快尋生路。他抖抖韁繩,瞪眼四處尋望,北邊被老山擋住,看不到生路。只有南邊臨江十來里的地方,有個渡口,叫“西江口”,要是快馬加鞭,要不了一袋煙工夫就能到達?墒牵抢锬膩矶纱?再說,韓信十有八九也在那里設下埋伏了,去不得!他沉思片刻,當機立斷,毅然帶人繼續(xù)西逃。
其實,項羽這步棋下錯了,韓信偏偏在西江口沒有布防。項羽那時要是在西江口渡江,就平安無事地回江東了。長江對面有三座石磯,名叫“三山磯”。據(jù)傳這是曾在西江口對岸迎接項羽渡江的三位江東仙翁所化,仙翁們想把霸王接過江,結(jié)果等啊等啊,始終不見霸王身影,一氣之下,就化為三座小山,立腳生根在江邊了。
項羽當年登高瞭望的小鎮(zhèn),被后人取名為“高望”。由于年代久遠,這“望”字,被傳為“旺”字,也是討個吉利吧。
項羽率眾從“高望”向西逃走,韓信慌忙帶兵前來堵截。兩軍混戰(zhàn)在古道上。交戰(zhàn)中,項羽直挺長槍緊護虞姬身前。虞姬平時最喜愛的花朵,不是牡丹,也不是玫瑰,而是蘭花,她衣上繡著蘭花,頭上戴著蘭花,連一根碧玉簪也是蘭花圖案。這次敗逃江東,虞姬在梳妝時特地把這只蘭花簪擦了又擦,端端正正地戴在高髻上,沒想到在這生死關(guān)頭,卻把它失落在一條大塘埂上了。
說也奇怪,從此以后這條塘埂上,附近的山坡上,驛道旁,就長出一叢叢蘭花,每逢春天,香氣迷人。后來,人們就把這塊地方叫做“蘭花塘”。據(jù)說,蘭花塘的蘭花,移到別的地方就不能成活。可惜經(jīng)過千百年來霜刀雨劍的折騰,蘭花塘的蘭花越來越少了。不過,現(xiàn)在那僅存的幾處蘭花,每年春暖花開,依然散發(fā)出股股幽香呢。
霸王帶著虞姬等人沖破韓信的堵截,來到一座小橋邊。此時,虞姬已知到了窮途末路之時,為了不連累項羽,她橫劍自刎。后來,當?shù)匕傩諏⒂菁г嵩谛蛭鱾?cè)。從此,人們把旁邊的小橋取名為“失姬橋”,橋下的那條小河就叫“失姬河”。后人因發(fā)覺河里有砂石,又稱“石磧河”。
項羽在橋林失掉虞姬后,與劉邦追兵大戰(zhàn)多時。單騎一人,沖出重圍。天麻麻亮,當他奔到驛道旁的一個村莊時,猛回頭,但見劉邦追兵搖旗吶喊,鋪天蓋地而來。他不由得勒馬停步,向前看,低矮的小山丘朦朦朧朧,疑是韓信的伏兵在移動;看眼前,孑然一身,孤苦伶仃;想虞姬,已慘死,心里冰涼,凄然淚下;盼救兵,隨從散盡,千軍覆滅!此時此刻,這位威風一世的西楚霸王,心中頓覺無望,只有隨著戰(zhàn)馬在村前的驛道上轉(zhuǎn)著圈子。
后來的人,就給這塊小小的古戰(zhàn)場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魂落鋪”。說的就是當年霸王在“魂落鋪”這塊地方,六神無主,丟魂失魄。
項羽在“魂落鋪”轉(zhuǎn)了幾圈,猛醒過來,趕緊揚鞭飛馬,奔向烏江。才行五里地,天已破曉,劉邦大軍又尾隨而來。項羽又急又惱,索性勒住馬頭,站在驛道旁的一座山梁上,聽著驟雨般的馬蹄聲,想要揮舞長槍殺過去拼個魚死網(wǎng)破。此時,戰(zhàn)馬突然倒地。他驚呼一聲跌下馬來,知道這是寶馬催他快尋生路,不能硬拼。于是他拍了拍戰(zhàn)馬,待馬立起,跨上馬背,勒馬想了一下,揚鞭尋路,又往西逃。這就是地名“勒馬想”的來歷。
走了沒多久,項羽突然大叫一聲:“吾要升天也!”原來韓信料想他敗走途中,必定經(jīng)過這道山梁,就命令士兵用糖稀在地上寫了一行字:“霸王歸天烏江死!”后來,糖稀上爬滿了螞蟻。項羽見此大驚失色:螞蟻叫我升天,想必是玉皇大帝召我去也。天命不可違。∷殖了家粫䞍,便抄小路向烏江跑去了。于是一路上又發(fā)生了許多故事,又留下了駐馬河、滾馬灘、霸王廟等地名。
劉青隨后又介紹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目前還能說出這些歷史傳說的基本上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所以對此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記錄、整理、保護,以及保護好傳說中地名的原生態(tài),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驹瓨祟}:項羽曾敗走浦口 空留下21個地名傳說給后人】
來源:現(xiàn)代快報作者:白玉磊 時間:2007年11月30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評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