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講人:龔成
項姓歷史
源遠流長
秋初,氣候怡人,最宜戶外活動。一大早,新近建立在項家橋畔水上的“頤年亭”里,已經(jīng)座無虛席。亭下,微風蕩漾,水波漣漪,一片清涼;亭中,老人們歡歌笑語,氣氛祥和。
這座頤年亭建在鄞州區(qū)古林鎮(zhèn)茂新村項家自然村村口。因事先已有聯(lián)系,當我一腳邁入亭子時,幾位老人熱絡地把我拉在一邊讓座,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項姓悠久的歷史。一位86歲高齡的項仁康老人,還從家里拿來三大本已經(jīng)發(fā)了黃的《項氏宗譜》給我看,一臉自豪地對我說:項家老祠堂里過去留有一副楹聯(lián):“雄為西楚王,才作圣人詩。”說明阿拉項家歷代人才輩出;武有望族項羽,文有孔子之師項橐。項羽幾乎家喻戶曉,而項橐卻鮮為人知。老人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一次文人辯論會上,年僅7歲的項橐足智多謀辯勝孔子,讓孔子不僅窘迫,還甘愿稱呼項橐為師,故史稱圣人之師。
我將信將疑地翻開項家老黃歷。項姓的歷史確實源遠流長,其先祖為舜帝封疆到項國的原始部落首領周國姬姓,后因周被齊國公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朝,出現(xiàn)楚國王族公子燕,被天子受封于此重建項國(今河南項城),凡遷入的百姓均姓項。后項燕與秦始皇作戰(zhàn)兵敗,被秦將王翦殺害,項姓逃難至江蘇宿遷,其后裔最大望族便是其孫項羽。此時,他與其叔父項梁一起逃難至吳中。項羽與劉邦決戰(zhàn)兵敗之后,后代們再次避難至浙江各地,至宋時項羽后裔才遷徙鄞州古林鎮(zhèn)項家,開始立宗建祠修譜。初建于南宋(1128年)的項氏宗祠里,曾恭敬地擺放著項羽的神位,全村百姓尊項羽為項姓最大望族先祖。
傳奇人生
家喻戶曉
項羽(公元前232~202)名籍,字羽。為秦末名將,下相(今江蘇宿遷)人。項羽一家世代都是楚國貴族名將。公元前209年,長期受秦朝統(tǒng)治壓迫的民眾,終于爆發(fā)反秦浪潮,陳勝、吳廣舉旗起兵,項羽也與其叔父項梁從吳中積極響應,反秦起兵。
我最早知道項羽的故事是在文革以后,看到一本元代劇作家金仁杰寫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小書,此書被改編為戲劇后,內容有所增加,許多章節(jié)套用了《史記》文字,描述項羽“兵敗烏江而自刎”,使《霸王別姬》故事家喻戶曉。
這次去項家村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讓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項羽家族的新歷史,卻與這千古傳說的故事截然相反。坐在亭子里納涼的幾位項姓老人氣憤地說:“我們先祖項羽根本沒有被劉邦打敗。劉邦算什么,他最早只是在項羽馬下當一名普通卒兵,因為在反秦時有功,加上會拍馬屁,后封他為漢王。當時項羽封手下將兵十八個王位呢。劉邦手中有權力了卻忘恩負義,拉起隊伍另樹旗桿,竟回馬追殺主公項王,可謂小人之心。楚漢相戰(zhàn),無論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抑或兵將武器,漢兵壓根兒不能與強壯的楚國軍隊相提并論。”
手中泛黃的古籍中記載著難解的文言文:“籍長八尺余,力舉鼎、才過人,吳中子弟皆憚籍矣。”意思是說項羽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當?shù)啬贻p人中都頗懼怕于他。說明項羽從小具備強壯的體力與英雄氣魄。
公元前205年,劉邦乘楚軍攻打齊國之際,聯(lián)絡各諸侯軍56萬兵馬,趁虛而入,攻占楚都彭城。項羽不能回巢只好南下,乘劉邦在彭城收取楚國財寶美人,大肆揮霍,慶功狂飲而疏于防范之際,由西向東攻擊漢軍側背而大破漢軍。古籍上說,項羽只用二萬精兵就輕易地殲滅劉家軍諸侯強兵二十余萬兵馬。這一仗使劉邦深受重創(chuàng),倉皇收集殘部退逃滎陽,第一次嘗到項羽用兵的厲害。
楚漢相爭多年,“漢復使去求項王,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項王許之,放歸漢王親眷,漢使呼萬歲。”然而,劉邦得寸進尺,又有高人相助,身邊多了個后隱居在寧波古林鎮(zhèn)一位老人黃石公(秦漢時期著名軍事家)的徒第、史稱“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西漢開國軍師大謀士張良。劉邦采其建議,聯(lián)合韓信、英布、彭越、灌嬰等名將,率40余萬兵馬,四面出擊圍追只帶三日余糧二萬余兵力的項羽于垓下,但沒人敢與項王交戰(zhàn)。“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殺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恐,驚退數(shù)里。項王乃馳,復斬漢都尉。又殺漢兵數(shù)百余。”既然硬戰(zhàn)敵不過項王,劉邦又使計謀,使項羽夜聞四面楚歌而長嘆天之亡吾矣,匆率八百騎兵乘夜突圍至陰陵,又被灌嬰五千騎兵圍阻于陰陵、東城。
質疑《史記》
撥開迷霧
我小心地翻閱著殘破的項氏老家譜,以及老人們所藏的有關項姓歷史資料,從中使我發(fā)現(xiàn)不少歷史新疑點。許多資料從頭至尾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烏江”兩字,多刊有“困于東城”、“天之亡吾之長吁矣”等等文字。不僅如此,一位項姓男子說他前段時間剛去過安徽定遠,親眼看到過有關項羽在東城的遺跡。他曾經(jīng)在當?shù)刭Y料中看到過關于項羽不在烏江自刎的報道,文章廣征博引,大膽推翻已經(jīng)流傳千年的《史記》,還有力抨擊史實頗詳?shù)摹稘h書》,用項羽在安徽實地遺跡向世人重新提出新的史實。現(xiàn)在,安徽定遠有東城、陰陵、大澤等楚漢戰(zhàn)爭時期古城遺址,以及紀念項羽遺跡碑記。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指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項王自度不得脫。”這段古文,來源于定遠新發(fā)現(xiàn)的關于楚漢戰(zhàn)爭資料。據(jù)此,項羽最后是因田父誤導而迷路,突圍至定遠東城。而當時,項羽曾苦嘆過:“吾兵將誤道而困于此”、“天之亡吾也”、“今日固決死戰(zhàn)矣”等豪言壯語。
在突圍中問出路于田父,指左,項王就沿左而去,即被陷入大澤。此處為古城村西邊,只進難出。至今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湖泊及茅草濕地。項王復引兵向東至東城,然大批兵馬身陷大澤已傷亡慘重。因此,項王兵馬突圍至東城后已經(jīng)是勢寡力薄窮途末路了。雖漢兵追至不能入,而項王也插翅難出東城。
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著:漢兵從垓下追羽至烏江,烏江亭長建議項王渡江,項王笑曰:“天之亡吾,吾何渡為!”羽從垓下一戰(zhàn)還有八百余人,巧渡淮河只剩百余人,到陰陵不足百里,又邊退邊打至東城,大批人馬被陷,所剩二十八騎。此時第一路漢兵五千重兵圍追至東城層層圍堵,項羽兵卒如果有翅膀,也不可能半夜之際,飛到250里以外的烏江,再找地方去自刎。《史記》中許多條文引自《楚漢春秋》,該書是陸賈所著,陸是劉邦朋友,寫此書時陸有意為了奉承劉邦。如果寫劉邦兵馬根本追不到身跨名騅神馬的項羽,項羽因此人間蒸發(fā),劉邦豈不顏面盡掃?于是筆鋒一轉,將項羽消失在東城的史實改寫成不肯過江東而去烏江自刎,以期達到離間江東父老與項國的百姓,鞏固并取悅于劉邦新政權的目的。
僅僅是一本《史記》,我們也不難看出破綻。假如項羽被追至烏江,他聽烏江亭長建議而渡江回到項國領地,則是最安全的上策。不僅漢兵追殺不了項王,他還可保衛(wèi)江東百姓。一代霸王項羽,此時不可能笨到要放棄連10歲小孩都知道逃命的惟一選擇。但事實上,那時的項羽早就身陷離烏江250里之遙的東城了。
那位項姓男子說,他去東城時,許多當?shù)乩限r都有歷史口傳,項羽是因陷大澤而困于東城的。他又去烏江,在擺渡渡口聽到擺渡老大所唱民間小調:“烏江渡人不渡馬,世代規(guī)矩不能當兒戲耍,再多銅板咱也不能擺。”這些戲曲化唱詞說明,烏江在歷史上根本不渡馬,項羽是江東人應該知道這些習俗,不會冒風險去烏江。船老大七十有余,他說祖上相傳從未聽說項王去過烏江,“他早在東城得道上天了。”
由此不妨大膽判斷,“烏江自刎”是空穴來風,“霸王別姬”是亂編戲文。
虞姬墓前
唏噓慨嘆
因為《楚漢春秋》,因為《史記》,因為霸王別姬的戲劇,使一代英雄項羽,被一句“不肯過江”的訛傳而蒙羞于天下,且被江東百姓誤解千年。
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作為一代霸王項羽更是對其愛妻虞姬保護有加,不可能孰視無睹地將愛妻帶在身邊參與危險的戰(zhàn)爭。而在《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王在垓下(今安徽泗縣濠城鎮(zhèn)),夜聞四面楚歌聲,尤為驚詫,難道漢軍己經(jīng)取得了楚地?于是項王飲酒悲歌:“力能拔山兮,英雄蓋世無雙,時運不齊,騅馬不往前闖,虞姬奈何安排。”在與劉邦決戰(zhàn)前,項羽早將虞姬秘密安排在蚌埠的霸王城。項王又從垓下突圍打至陰陵,包括項羽在內全部兵馬只有二十八騎,而且此地是只進難出的沼澤地,除非虞姬會飛,從垓下200余里飛到陰陵看老公打仗。
項羽在東城消失的消息傳至虞姬,虞姬茶飯不思殉情殉國。后人為了紀念他們,將虞姬葬于東城。現(xiàn)在,安徽靈壁縣東城8公里處二龍鄉(xiāng)還有建于漢朝時的“虞姬墓”,兩旁石碑刻有楹聯(lián):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碑額刻:巾幗千秋。
劉邦曾下昭重金捉取項王首級,漢朝建立后,項氏百姓為了躲避誅滅九族,將項王在東城遺物秘密運往并暗藏于離東城約200里的和縣。如今和縣還留有“霸王祠、項王衣冢處”等建筑勝跡。而在古林項家老祠堂里,過去曾有紀念項羽及項姓先祖的石碑匾牌楹聯(lián)等遺跡。老祠堂猶在,石碑已散落各處。
項姓后裔
頤養(yǎng)天年
如今,英雄遠去,劉邦也好,項羽也罷,歷史是公正的。劉邦雖然成了西漢開國皇帝,而項羽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出的“破釜沉舟、勇戰(zhàn)鉅鹿、圍秦救趙、殺秦王燒秦宮”等一出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成為屹立千年的英雄豪杰。而在寧波的項姓后裔們,也為能有一代英雄的先祖而感到自豪。大清名人盧潤九有詩評價:“帝業(yè)方看垂手成,何來四面楚歌聲;興亡瞬息同兒戲,從此英雄不愿生。”這是對英雄項羽一生的高度概括。
當我進入位于古林鎮(zhèn)項家村時,發(fā)現(xiàn)項姓的人們,仿佛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英雄二字,渾身蕩漾著自信的霸氣。
現(xiàn)在,項家村有不少后生在外打拼,許多人也出人頭地成了新一代項姓望族。如果說,過去的項姓是因為戰(zhàn)爭所迫東躲西藏四處逃難,那么,今天的項家人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到處買屋建房、投資生財、捐資獻愛,贏得社會一片贊許。項仁康老人說,他們父輩們就是因為受戰(zhàn)爭與苦難的生活所害而過早離世。而他今年86歲高齡,仍像小后生一樣,悠哉地騎著三輪車到處逛街,還參加村里組織的免費旅游飽覽美景。富裕的生活,讓這些老人們返老還童,過上比蜜還甜的生活。和諧社會大好環(huán)境中,大家都想活到100歲。
坐在“頤年亭”里,放眼四周,但見道路四通八達,河流阡陌縱橫,老屋溫馨,新房敞亮。而眼前飛檐斗角的亭子,恰是老人們玩樂歡聚的好場所。聽說這亭子本來想取名“楚風亭”,以此紀念西楚霸王項羽。假設項羽相知,想必也會羨慕他的項姓后裔生活在好時代,不貪獵獵楚風,只愿頤養(yǎng)天年。【原標題:項羽后裔在寧波】
來源:東南商報 時間: 2008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