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川的傳說
2012/5/10 10:09: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延安城南七里鋪,有個拐溝溝,叫杜甫川。傳說當年杜甫北上勤王曾經此地。
那是安祿山反叛以后, 詩人杜甫領著家眷從關中逃往陜北的鹿州。有一天他在茶坊趕集,聽人說唐肅宗在甘肅省靈武即位,詩人出于愛國憂民的心意,便辭別家小,登程北上路過延安,去到甘肅靈武投奔肅宗。
時值八月十五中秋節,杜甫徒步沿著洛河向上走,一路踩石攀崖,翻溝溜抓,渴飲山泉水,饑食山上果,經石門,過徐寨,到達延安的萬花山。忽聽雞叫狗咬,手遮眉前,抬頭一望,原來是個小村落。這時日頭快要落山,他準備進村里去歇宿,待明日再走。剛人村幾步,迎面碰上一個爛衣破衫的老人。老人是賣豆腐的張伯。
張伯一聽他是京城長安來的,又文質彬彬,心想一定是大唐的什么官人,便問:“你叫什么名字?”
“杜甫”。
“豆腐!”老人興奮的說:“那咱是同行當嘛! ‘豆腐’,咱走,回咱那個窮窩里睡一晚上暖和覺,喝一碗熱豆漿,吃一塊熱豆腐,講一晚上大唐失守京城的事。走,快走!”張老伯熱情地說個不停。
這夜他們乘著明月秋光,拉呱了半夜。杜甫添柴燒火,拐磨豆腐,張伯忙著點豆腐分漿,趕天明,兩擔豆腐都做好了,每人挑了一擔,便順著“豆腐川”飛步而下,向延安奔去。
萬花山頭距延安城三四十里,晌午時分,他們就趕到了。出川口,走到七里鋪石巖下,在這歇了一下,賣了豆腐。
這時天已黃昏,月掛柳枝。張老伯特把兩擔豆腐賣的二百麻錢送給杜甫,說:“拿上,路上好做盤費!”
杜甫遲疑地站著,正想推辭不要,張伯又說:“別推辭了,快走吧!你從北關出去,沿延河向上走,出安塞蘆子關,就是甘肅省地,離靈武就不遠了。”
杜甫從延安起程,后來據說已到了安塞蘆子關,不料卻被反賊虜回長安,關進監牢。在獄中,他回憶這次陜北之行,便寫了《月夜》《塞蘆子》《望春》《三川觀水漲》《玉華宮》《羌村》等名詩,以此懷念陜北延安等地的父老兄弟姐妹們。
延安人也沒忘記這位愛國詩人,他們把他走過的這條川叫“杜甫川”。宋時范仲淹還在當年杜甫歇息的石巖上親筆題了“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今仍完整可辨。明清延安知事特在此處建了“杜公祠”、“望杜亭”并題名“少陵川”三字。那祠兩旁還寫丁一副對聯,左邊是“清輝近接鹿州月”,右邊是“壯策長雄蘆子關”,上眉是:唐左拾遺北斷,成了延安的又一名勝古跡。【原標題:杜甫川的傳說】
來源:中國陜西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