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的第一個文學形象
2012/5/8 14:23: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世界名畫《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在他所生活的宋代的史籍之中,竟沒有一個字的記載(其生平還是從金代張著的清明上河圖題跋中得知的,僅有幾十個字),原因眾說紛紜,但當時政治腐敗、張擇端為奸黨所不容是較為可信的一說。歷代人民因《清明上河圖》而對張擇端倍加欽佩。人以文傳,這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明代李東陽《題清明上河圖》詩曰:“家藏私印屢易主,贏得風流后代夸。姓名不入宣和譜,翰墨流傳借吾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張擇端的傳說故事。
當代開封著名民間文藝家李程遠先生,早年即對《清明上河圖》和張擇端情有獨鐘,他經過多年的醞釀和準備,從1982年起開始創作以《清明上河圖》為背景、以張擇端為主人公的長篇傳奇故事,直至1991年方告殺青,其中章節曾獨立發表,如《堂倌奇婚記》(1987年《故事家》)等。1993年8月,這部定名《<清明上河圖>傳奇》的長篇故事上卷《宣和風流恨》,下卷《魂斷東京夢》,首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12月,上卷又在臺灣世一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1月,上卷還在香港雁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5月,下卷又在臺灣世一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6日,還在香港雁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張擇端的文學形象,第一次鮮明、生動而豐滿地出現在中國文學畫廊之中,令讀者大飽眼福。故事從張擇端為尋找未婚妻來到表面繁華似錦、實則危機四伏的東京講起,著重描寫了他憂國憂民、嘔心瀝血創作《清明上河圖》的經過,通過他的坎坷命運和與之緊密相連的名畫的曲折經歷,再現了800多年前華夏大地上的時代風云,展示了:一個風流畫家的生死戀,一幅封建社會的風俗畫,一部北宋王朝的興亡史。張擇端最后終不為黑暗政治所容,憤而投湖自盡,魂歸東京,又是其剛直不阿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歷代人文知識分子在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每一個正直、善良的當代知識分子,都可以從張擇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作品所表現的張擇端的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無疑是對當代讀者的有力召喚,因而張擇端的形象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在這部長達105萬字的宏篇巨制之中,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小民,三教九流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50多位,主要人物栩栩如生,不落俗套。纏綿的愛情故事,悲壯的戰爭場面,神秘的奇風異俗,更是引人入勝,欲罷不能。讀著那優美的文學語言,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作為文學作品,作家可以根據刻劃人物的需要,虛構出相應的情節。如名畫被焚,張擇端南渡后重繪《清明上河圖》,雖與多數史學家觀點有逆,令人稍有遺憾,但文學與史學畢竟是兩回事。
新建的開封“清明上河園”虹橋西南,有一組具有故事情節的雕塑“虹橋尋勝”,張擇端、秀姑和牽毛驢的老漢,個個神形兼備,即取材于《<清明上河圖>傳奇》并參考了專家意見。另一組雕塑“情系東京”,手捧畫卷的張擇端雕塑及《清明上河圖》中18個頗具代表性的人物浮雕,亦參考了該書和專家意見。
李程遠先生的長篇故事《<清明上河圖>傳奇》,是中國和世界上第一部以《清明上河圖》為題材的長篇文學作品,也是建國以來至本文寫作時間的1996年8月,開封作家長篇創作中最長的一部作品。張擇端的第一個文學形象,由開封作家在張擇端創作名畫的東京故地創作成功,意義特殊,它為古城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光彩!【原標題:張擇端的第一個文學形象】
來源:開封網 作者: 楊慶化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