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末愛國將領史可法一生的寶貴精神
2013/2/25 17:29: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的愛國將領,從仕途取士到疆場馳騁,他的一生只為了一個堅定的目標而奮斗,那就是匡扶明王朝!關于他的出生,明史中有這么一段記載:“史可法,字憲之,大興籍,祥符人。世錦衣百戶。祖應元舉于鄉,官黃平知州,有惠政。語其子從質曰:‘我家必昌。’從質妻尹氏有身,夢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⑴從中我們可以預想到,他將是漢家天下的股肱之臣,必將拯國家和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他的身上既有傳統士子的骨氣,又有忠誠大夫的貞節,更有心系百姓的胸襟。他所具有的寶貴精神恰是反映了中國人不屈的脊梁和崇高的追求,將同祖國的壯美河山一樣永放光芒!
㈠傳統讀書士子的勤勉和無限尊崇老師的精神
為了科舉及第、報效國家,史可法拋開安逸的生活,總是選擇在艱苦的環境中刻苦學習、砥礪心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邂逅了影響他一生的恩師——左光斗,并得到了他的賞識。“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⑵此后,史可法便得到了恩師的悉心栽培,更加希望立志報國。左光斗是明末有名的東林黨領袖,長期開展與閹黨的斗爭,企圖重振朝綱。不料,被宦官集團構陷,致使他受盡了牢獄之苦。作為學生的史可法,心中時刻牽掛老師的安危,恨不得自己代師受罪。古籍中有這么一段記載,“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仆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⑶恩師左光斗一生光明磊落、剛正不阿,史可法對他老師的高貴品質更是無限推崇,終身效仿。在日后的戰爭生涯中,他從不敢忘先師的尊尊教導,總是竭盡全力來踐行,以扶正即將坍圮的明王朝。
㈡在南明弘光政權建設過程中的凝聚民心、務實對外的精神
明末崇禎年間,社會積壓的不少矛盾和隱藏的各種危機爆發出來,朝廷終日面臨內憂外患,不斷派兵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史可法本是一介文官,但被予以重任,隨盧象升平定江淮一帶的賊寇。在軍隊里頭,他令行禁止,關心士兵,總是沖鋒在前,深得將心和民心。“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爍爍有光。廉信,與下均勞苦。軍行,士不飽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⑷正因如此,他所指揮的隊伍總能精誠團結,攻無不克。此后,史可法在軍中威望甚高,于崇禎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書。正當江南一帶的起義被悉數平叛,北方卻傳來了噩耗:闖賊入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在經過一番痛定思痛的掙扎過后,史可法與諸大臣積極商討南明政權的籌建。在監國人選方面,史可法堅定立場,曾以“七不可”(“福王由崧,神宗孫也,倫序當立,而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也。”⑸)反對福王朱由菘登位。但鑒于形勢所迫,加之史可法一心只想北定中原,最終同意了馬士英等人扶福王監國的意見。新皇帝剛立,史可法未雨綢繆,便主動向皇帝上奏:“此時擇吏不緩于擇將,而救亂莫先于救民。所謂‘得一賢守,如得勝兵萬人,得一賢令,如得勝兵三千人。’正今日之謂也。”⑹不偏于軍事,史可法深知內政建設的重要性,這充分顯示了他務實進取的作風和大膽提拔賢人的闊達之氣。相比之下,同時期的馬士英等人別有用心,處處排擠史可法。史可法為避免前朝黨爭、內耗不斷,更加集中精力一致對外,主動請纓督師揚州。從此,史可法便一直固守前線,與將士共苦,堅決對抗北方之敵。
㈢在處理江北四鎮軍務中統籌全局、以德服人的精神
史可法從來不把江南視為他們偏安一隅的棲息地,相反,他積極籌劃江北軍防,力圖經略中原,還于舊都。為此,他根據現有實際向皇帝進言:“從來守江南者,必于江北。當酌地利,急設四蕃,以淮、揚、泗、廬自守,而以徐、滁、鳳、六為進取之基。兵馬錢糧,皆聽自行征取。”⑺自此,江北四鎮正式構建起來。但由于四鎮互不統屬,各自為政,內部紛爭不斷。設置之初,四鎮競相搶奪揚州,甚至犯下坑害百姓、草菅人命的罪行。這其中,尤以高杰飛揚跋扈、無惡不為,朝廷拿他也沒辦法。史可法審時度勢,認為揚州決不能為四鎮所奪,“有四鎮不可無督師,督師應屯駐揚州,居中遣調”。⑻在揚州,史可法出于維護大局的考慮,以寬廣胸襟對待高杰犯下的錯誤。高杰本以為會受到史可法的重責,沒想到僥幸逃脫,起初還有些輕視可法?煞靼走@一點,但也清楚四鎮中唯有高杰所部能真正收復失地,又知高杰有遠大志向,“高杰言進取開、歸,直搗關、洛,其志甚銳”⑼,所以總是以厚德來感化他。雖然后來,高杰依舊與其他三鎮關系不和,多有軍事沖突。但在史督師的調劑下,總能平復他們各自的矛盾,紛紛諒解。史可法作為軍事上的最高統帥,在四鎮將領心中德高望重。高杰本是性情不受約束的人,最終受其感化。“可法開誠布公,導以君臣大義。杰大感悟,奉約束。十月,杰帥師北征?煞ǜ扒褰,遣官屯田開封,為經略中原計。”⑽面對紛繁復雜的江北四鎮軍務,史可法始終堅持以德服人、以理疏導,反映了他崇高的道德品質和極強的統籌協調本領。倘若南明內部能夠團結一致,“經略中原”還尤可實現,無奈偏安小朝廷根本無心收復失地,只知歌舞升平、樂不思蜀。
㈣在朝政日益敗壞的情況下依舊堅持操守、忠誠赤膽的精神
史可法開赴前線、督師揚州,本想免除黨爭的困擾,一心殺敵,可誰又想到這卻助長了朝中佞臣蠱惑皇帝、排擠忠臣的囂張氣焰。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搞得朝廷烏煙瘴氣,百姓深受其苦。“時上深居禁中,惟漁幼女、飲火酒,雜伶官演戲為榮。修興寧宮,建慈禧殿,大工繁費,宴賞賜皆不以節,國用匱乏。因佃練湖,放洋船,瓜、儀制監,蘆洲升課,甚至沽酒之家每斤定稅錢一文,利之所在,搜刮殆盡。蓋馬士英當國,與劉孔昭比,濁亂國是。”⑾皇帝昏聵、奸臣當道使原本大好的抗賊局面變得四分五裂、內訌不止。史可法曾不止一次地規勸皇帝要勤政愛民,有所作為。無奈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大明王朝恐怕氣數已盡,再無乏天之術。作為一個赤膽忠心的臣子,他只能冒死直諫,聊表忠心。“大變之初,黔黎灑泣,紳士悲哀,猶有朝氣。今則兵驕餉絀,文恬武嬉,頓成暮氣矣。河上之防,百未經理,人心不肅,威令不行。復仇之師不聞及關、陜,討賊之詔不聞達燕、齊。君父之仇,置諸膜外。夫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無救......蓋賊一日未滅,即有深宮曲房,錦衣玉食,豈能安享!必刻刻在復仇雪恥,振舉朝之精神,萃萬方之物力,盡并于送將練兵一事,庶人心可鼓,天意可回。”⑿史可法時刻都表露出愿與明王朝共存亡的決心,誓死捍衛漢家天下。滿清入關以后,多次向史可法發出納降的示好,都被他堅決拒絕。在《復多爾袞書》中,針對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對南明王朝頗有微詞的評價,史可法進行了有禮有節的回擊,竭力捍衛明王朝的尊嚴。“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帥三軍,長驅渡河,以窮狐鼠之窟,光復神州,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弗敢與聞。惟殿下實明鑒之。”⒀多爾袞的“好意”被史可法委婉拒絕了,留給他的只能是拼死抵抗。怎料禍不單行,河南總兵許定國叛降清朝,并設計謀害了高杰,可發聽后,捶胸頓足說到:“中原不可為矣!”⒁而后,左良玉在湖北以“清君側”討伐馬士英,后雖遭鎮壓,但南明的軍事力量從此一蹶不振。清軍趁機加大攻勢,史可法只得戍守揚州。
㈤在揚州保衛戰中盡顯一代忠臣匡扶濟世的不朽精神
在揚州,史可法度過了人生中最后的光輝歲月。面對滿清韃靼的瘋狂進攻,史可法頑強應對,組織了強有力的回擊。多鐸使盡手段,多次勸降史可法,都被他堅決拒絕。揚州城內的百姓無一人有投降之意,始終愿追隨史都督戰至最后一滴血。史可法為人,揚州百姓無一不由衷欽佩,大加贊賞。“可法素善飲,數斗不亂,在軍中絕飲。是夕,進數十觥,思先帝,泫然淚下,憑幾臥。比明,將士集轅門外,門不啟,左右遙語其故。知府民育曰:‘相公此夕臥,不易得也。'命鼓人仍擊四鼓,戒左右毋驚相公。須臾,可法寤,聞鼓聲,大怒曰:‘誰犯吾令!’將士述民育意,乃獲免。”⒂幾十年如一日,史可法一直都在抑制自己的性情,只愿國家能太平無事,他才能安心地躺下來休息。明知不可為而為,才是真丈夫!史可法選擇了與揚州共存亡。即便到了城池被攻破的時候,史可法也不會投降,揚州的百姓也不會輕易束手就擒。“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被執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降。忠烈大罵而死。”⒃就這樣,一代名將之花凋落揚州城下。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史可法依舊誓死不降,體現了忠誠愛國之士的崇高品質和不朽精神。多鐸占領揚州后,憤于揚州百姓的頑強抵抗,又制造了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大肆進行屠城。后世幸免于難者將史都督生前穿過的衣冠收集起來,合葬于揚州梅花嶺。
回溯史可法的一生,是極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在他的身上,蘊涵著中國人最寶貴的品質和高尚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史可法用一生在踐行著這句話。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士大夫本應作為世人的表率,文不貪財、武不惜死,才能鑄就成功。史可法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生前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死后精神流芳百世!現今,在揚州的史可法祠堂,依然懸掛這么一副楹聯:“尚張睢陽為友,奉左忠毅為師,大節炳千秋,列傳足光明史牒;夢文信國而生,慕武鄉侯而死,復仇經九世,神州終見漢衣冠。”這便是世人對他一生高度的評價和寶貴精神的頌揚!【原標題:論明末愛國將領史可法一生的寶貴精神】
來源:光明網 時間:2013-02-25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